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目的 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方法 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 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 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 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结论 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游离腓骨肌(皮)瓣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一期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方法、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患者同期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重建,其中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5例。对术后供区和受区的功能和外形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临床方法和经验。结果11例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全部成功,所有病例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下肢均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对称,张口度3.5~4.2cm。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是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结合人工关节重建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改善单段腓骨重建下颌骨所致的高度不足,并结合人工关节重建下颌骨大型缺损。方法:对13例下颌骨大型节段性缺损患者,采用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重建。术前均采用CAD/CAM技术制作个体化头模、设计腓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根据缺损部位,分别采用下颌体平行折叠或部分平行折叠,对缺损累及下颌体、下颌支及髁突者,则结合人工关节一并修复。结果:移植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肢供区无并发症。面部外形满意,开口度2.5~3.5cm,重建下颌骨的高度低于健侧,在-0.3~1.5cm之间,平均0.47cm,种植义齿与余留牙咬合关系正常、发音清晰。复查全景片及三维CT,显示腓骨骨段的位置和高度与术前设计一致,髁突或人工关节位于关节窝内。结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技术及结合人工关节为重建半侧下颌骨大型缺损,以及增加其高度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可行、效果良好的修复手段。建议在主要承担咀嚼功能的颏部和体部行平行折叠植骨,在非承担咀嚼功能的下颌支,则使用人工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 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 cm的可选腓骨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5例腓骨肌瓣完全成活,1例腓骨肌皮瓣移植患者皮岛坏死,但腓骨瓣成活:所有患者术后外形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断端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行走正常,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易于塑形,适合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血管化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化腓骨修复各型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因各种原因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骨瓣存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形状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摄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段愈合良好。面部外形恢复均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可塑性强,特别是对全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目前临床常用的其他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重建钛板预成形,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10例中1例胫后动脉缺如,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放弃腓骨肌皮瓣重建。9例游离腓骨肌皮瓣均成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腓骨肌(皮)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游离腓骨肌 (皮 )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方法 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腓骨肌瓣 ,根据下颌骨缺损的特点 ,对腓骨进行截骨塑形 ,按定位钢板定位后的下颌骨缺损形态和长度准确就位 ,用小钛板或重建板进行移植骨坚固内固定。结果  18例腓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全部获得成功。腓骨截成二段者 10例 ,三段者 3例 ,5例未截断。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面部外形恢复满意者 16例 ,咬合关系正常者 14例 ,张口度正常者 14例 ,3例患者术后接受活动义齿修复 ,1例行种植义齿修复并获得良好的咀嚼功能。结论 腓骨肌瓣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其具有骨量充足、外形好、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累及单侧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变患者行下颌骨部分切除.采用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结果:自体再植髁突及血管化髂骨瓣移植全部成活,外形满意,咬合关系良好.结论: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还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结果:25例患者平均随访917个月,成功率为96%。3个患者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的修复。62% 的患者可正常进食,余38%的患者可进软食。9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众多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 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运用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 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3 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 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6 例患者平均随访6 月~2 年,成功率为100%.4 例患者可正常进食, 2 例患者可进软食.5/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 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伴颌面部组织坏死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较大范围放射性下颌骨骨坏死伴颊瘘的临床手术治疗及下颌骨、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5例较大范围放射性下颌骨骨坏死,均存在暴露的坏死骨组织和颊瘘,进行下颌骨部分切除和颊部软组织切除,面部组织缺损同期应用腓骨瓣联合前臂皮瓣进行修复。下颌骨缺损平均长度65mm。结果:手术后移植的骨瓣、皮瓣成活,创口Ⅰ期愈合,面部形态及口腔功能恢复。6~12个月复查骨愈合趋正常,未见新的瘘道形成。结论: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伴面部软组织坏死应积极手术治疗,下颌骨的切除手术应在正常边缘上截骨,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组织,方可达到疾病治愈或防止复发,同时行游离腓骨瓣联合前臂皮瓣整复面部组织缺损,能理想地恢复面部的外形及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 28-year old male patient with a large aneurysmal bone cyst of the ascending ramus of the left mandible. Surgical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as radical resection of the ascending ramus of the mandible including the condyle with one-stage reconstruction with a free fibula flap. Aggressive grow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a high recurrence rate of aneurysmatic bone cysts were the reason for this surgical treatment. The free fibula flap offers a good quality of cortical bone,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choice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dy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患者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方法: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41例,通过临床检查及Enneking下肢功能量表评价围手术期及术后6月后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结果:2例供区出现围手术期感染;术后6月后,所有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良好,2例出现踝关节的背屈运动受限,19例(46.3%)出现指足脚拇趾运动受限;患者下肢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术后对患者下肢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5.
腓骨游离瓣重建下颌骨的骨段塑形与固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腓骨游离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骨段的塑形与固定方法。方法:作者自1996年4月以来连续应用腓骨游离瓣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26例。依下颌骨缺损范围,将缺损分为八种类型。根据每类缺损部位及特点,对修复骨瓣进行截开、分段,参照正常下颌骨解剖形态对骨段塑形,分别用微型钛板,修复钛板,记忆合金骑缝钉或20号不锈钢丝进行固定。结果:所有骨瓣及骨皮瓣均存活,成功率100%。26例下颌骨缺损中Ⅰ类缺损4例,Ⅱ类4例,Ⅲ类4例,Ⅳ类5例,Ⅴ类2例,Ⅵ类3例,Ⅶ类3例,Ⅷ类1例。骨瓣截成4段者1例,3段者6例,2段者14例,剩余5例未分段。术后3个月摄片示仅1例分成3段者最短骨段有轻度吸收,其余骨段愈合良好。术后面形恢复优良率达85%(22/26)。结论:腓骨游离瓣可截成2~4段。截骨部位应选择在正中联合,颏体交界处和下颌角处。修复正中联合缺损时以选用小型钛板固定为宜,二段以上的骨瓣或修复升支缺损时,应选用修复钛板进行固定,钢丝结扎仅用于辅助固定,记忆合金骑缝钉适用于骨瓣与髁突的固定  相似文献   

16.
Segmental resection of the mandible with disarticul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s occasionally required in the management of extensive tumo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se deformities is complex, frequently involves staged procedures, and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deformity and loss of function for patients. The fibula free flap has become a standard treatment option for primary restoration of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ormities. However, little is published about its role in reconstructing the mandibular condy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primary 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including the mandibular condyle, in disarticulation resections of the mandible utilizing the fibula free flap.  相似文献   

17.
外科模板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科模板在上颌骨切除同期自体腓骨瓣移植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 7例因上颌骨肿瘤需行上颌骨切除术并同期自体腓骨瓣修复的患者,术前取研究模型,根据拟行的手术范围进行模型外科设计,确定牙槽突缺损范围,并将模型修整成需要重建的理想解剖形态,制作模板。外科医生在术中根据模板对腓骨瓣塑形,并确定腓骨瓣固定的位置。术后取研究模型观测腓骨瓣的就位情况,三维CT评价腓骨与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经过外科模板的术中定位,腓骨瓣与下颌骨达到正常相对位置关系,垂直向间隙适合常规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戴用义齿后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外科模板是修复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载体,为患者术后功能和外形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2011年7月,我科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3~67岁,其中左下颌牙龈鳞癌4例,右下颌牙龈鳞癌2例,右舌下腺腺样囊性癌1例,右口底鳞癌2例,左下颌黏液表皮样癌1例,成釉细胞瘤1例。其中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和成釉细胞瘤2例进行即刻种植。受区血管均为同侧,组织瓣均吻合1根动脉、2根静脉。动脉选用颈外动脉分支,静脉选用面总静脉、颈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所有动静脉吻合均采用端端吻合法。分析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存活情况等。结果:本组游离腓骨肌皮瓣11例全部成活,均携带1块皮岛,由一个穿支供养,皮岛最大6cm×4cm,最小3cm×2cm,皮岛均用于口内软组织缺损修复,2例即刻种植植入种植体6颗。术后面部外形、功能及咬合关系良好。语音功能基本正常。下肢功能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腓骨瓣的骨量充足,具有骨膜和骨髓双重血供,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移植后易于成活。可根据需要做多段截骨塑形从而更加准确的恢复颌骨牙槽突形态。操作过程中远离头颈部,可以双组同时手术。腓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皮质骨的厚度也十分适合牙种植体的植入。游离腓骨瓣的皮岛不仅可用于口内外的软组织缺损修复,还可作为术后血供的观察窗。腓骨肌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中具有血供安全可靠,塑形灵活,模拟外形准确,利于监测,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能够同时兼顾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