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则徐  高曦 《河南中医》2020,40(6):815-81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2.
真武汤证为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的外邪里饮证,其病性为阴证,为少阴、太阴合病。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真武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均为外邪里饮,可以认为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前证是表兼里证,确定在表的关键症状是恶寒,经服桂枝汤后而成现证的表解里未和,由于是在原桂枝汤的基础上转方治疗,故仍用原桂枝汤的名称而行加减,由于表邪已去故去桂,由于水饮里邪未除,故加茯苓白术,故原文去桂毋庸置疑,去芍药当属误解。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的看法分歧较大,主张去桂、去芍、不去桂亦不去芍者各执一词。本文根据张仲景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所述方义,选择镇痛、解热、发汗、利尿四项指标平行比较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的药效以探讨该方的药物组成,结果表明该方组成以不去桂亦不去芍为妥。  相似文献   

5.
1、宣肺解表,涤饮利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40条)。表寒不解,水气停积,肺气失宣,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治用小青龙汤宣肺解表,涤化水饮,表解饮除,上焦得开,下焦得通,则小便自利。 2、助脾和胃利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条)。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但仍见头项强痛诸症,并非“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桂枝汤可汗证,或以“心下满微痛”可下证。因本证辨证关键在小便不利,实属脾胃失运,气化不利,水邪內停之理,治乃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待脾胃健运,气化得利,水邪能除,则小便不利及诸症乃熄。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7.
我看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6月号,吴考盘先生的"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一文后,引起了我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吴先生的意见,我不加反对,只就我个人的见解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假使能就此问题引起更多的争鸣,使真理愈彰,对中医学术的发扬是有益的.原文在伤寒论太阳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桂枝去桂条,不但历来注家对它有怀  相似文献   

8.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9.
本文归纳并分析了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几种主要争论意见,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合于医理。并通过方证分析,认为本证属脾失健运的水饮阻滞心下之证;之所以"去桂",是因为本证有阳郁发热这一兼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五苓散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 《陕西中医》2010,31(5):603-604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方中泽泻、猪苓、茯苓淡渗以利水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利湿;桂枝解肌发汗以散饮,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利水,且有使水饮表里分消之功。诸药合用功效在于通(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恢复人体内水液正常输布。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在临床中对因气化失司、水液吸收、输布、排泄失常所致的疾病,用此方化裁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本刊从1958年9月号刊载了李凌霄先生的“我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体会”一文后,又于今年1月号发表了罗石标先生的“对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我见”并于4、5月号分别发表了张挚甫先生的“关于罗石标同志‘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我见’一文的商榷”和郑宗洛、郑遂牟先生的“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一些补充意见”两文。最近我们又陆续收到这类争鸣稿不少。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争鸣文章,我刊已先后登载四篇,同时在国内期  相似文献   

12.
张永军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31-1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见于《伤寒论》28条,原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这段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分歧较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本方证是否有表证?以柯韵伯、王子接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本方证没有表症,如柯韵伯云:“心下满而不硬,痛而尚微,此因汗出不彻,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论》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后世就去桂历来有所争议。一般认为去桂枝目的在表已解或津液伤,但此说无论在理论或临床角度出发均有矛盾。从《伤寒论》中细考,在小柴胡汤与麻黄汤加减法中,张仲景在利小便时习惯去除有碍利水的药物;再与真武汤、附子汤、当归芍药散等方比较,可发现"茯苓、白术、芍药同用的"苓术芍配伍",用以专利小便时,则不用桂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情属阳气郁滞,水气停滞表里,三焦不畅,因此以苓术芍配姜草枣而不用桂枝,目的是从方药配伍的角度考虑,使全方专利小便、通阳气、达表里、畅三焦。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注释难以统一,其分歧主要在于是否有表证、应去桂还是去芍。笔者通过解读条文和分析方药,并参考名家见解,得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应去桂。  相似文献   

15.
<正> 《伤寒论》原文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对于此条原文,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争论颇多。就其大的方面归纳起来,约  相似文献   

1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宋本卷二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历代医家争论纷绘,作者通过辨析,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杂文系仲景原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理论分析仲景桂枝附子汤证及去桂加白术汤证,认为两者均治疗风湿兼表阳虚,非脾虚内湿。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犯表,卫阳不足;去桂加白术汤证强调湿邪闭郁,卫阳不足,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失司。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的意义是桂枝解肌,不适用于营卫闭郁;加白术,是运用苍术祛风湿、宣畅营卫的功效,而非用白术健脾利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不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昔贤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注释,众说纷纭,历来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清·柯韵伯等认为,原文无误,方中应当去桂枝;<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诸家,主张去芍药,并认为去桂是去芍药之误;成无已等人则认为:"与桂枝汤以鲜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古今医家对本方证辨论较多,主要是围绕有无表证和去桂去芍等问题,争论至今,不得统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无已等认为本证外有表邪,内有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