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红豆杉中的非紫杉烷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伟  姚娉  张宏杰  孙汉董  李良 《中草药》2000,31(4):246-248
从始江产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isis中分得5个非紫杉烷类化合物:3β-hydroxy-5a,8a-epidioxyer-gosta-6,22diene(1),β-谷甾醇(β-siitosterol,Ⅱ),pluviatiloa(Ⅲ),α-conidendrin(Ⅳ)和secoisolariciresinol(Ⅴ)。其中1是首次从红豆杉科植物中得到。我们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与质谱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项伟  姚娉  张宏杰  孙汉董  李良 《中草药》2000,31(4):246-248
从怒江产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中分得 5个非紫杉烷类化合物:3β- hydroxy- 5 α,8α- epidioxyergosta-6,2 2 di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pluviatilol(Ⅱ),α-conidendrin()和 secoisolariciresinol(Ⅱ)。其中 是首次从红豆杉科植物中得到。我们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与质谱等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从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nana Zucc.树皮中分得2个新的重排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粉碎的该植物干树皮用甲醇浸泡1周(分3次)。甲醇提取物过滤并真空回收溶剂,所得残渣于水和正己烷中分配。水层用氯仿提取,氯仿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正己烷-乙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甲醇洗脱得3个主要部位,它们再经制备TLC分离,以氯仿-甲醇和  相似文献   

4.
东北红豆杉中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东北红豆杉中三种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5-acetyhaxuspineW(2)及10-acetyhaxuspineB(3)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各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3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上述三个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及10-acetyltaxuspineB(3)的作用优于5-acetyhaxuspineW(2);前两者有效浓度范围是20μmol/L-100μmol/L,后者的有效浓度为60μmol/L-100μmol/L。结论:从东北红豆杉中得到的三种紫杉烷类化合物2,9-diacetyl-5-cinnamoyl-phototaxicinⅡ(1)、5-acetyhaxuspineW(2)及10-acetyhaxuspineB(3)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侧链肉桂酰基可能是有效基团之一。  相似文献   

5.
红豆杉属植物中的紫杉烷二萜(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12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21个,并近理论五应用化学国际联盟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红豆杉属植物中的紫杉烷二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用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韩金玉  那平  元英进 《中草药》1996,27(3):190-190
紫杉醇(taxol)最早是由美国Wan等于1971年首先从短叶红豆杉的茎皮中分离出来,具有独特紫杉烷(taxane)骨架结构的二储类物质。1979年美国Horwitz等发现其良好的抗癌活性和独特的抑制微管解聚、稳定微管的作用机理。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紫杉烷尤其是紫杉醇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红豆杉枝叶中分离得到22个紫杉烷二萜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解析.确定 了它们的结构,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taxin B,2-deacetyl taxin B,taxayuntin E.F 和G,另外 17个为已知化合物:taxol, cephalomannine,10-deacetyl-7-epi -taxol ,10-deacetyl-7-epi-cephalomannine , baccatin Ⅲ .10-deacetyl-baccatin Ⅲ,19-hydroxybaccatin Ⅲ,taxagifine,1-hydroxy-baccatin I,1-hy- droxy-5-deacetyl baccatin I,2-deacetoxy taxinine J,5-declnnamoyl-taxinine J,baccatin VI,taxicin,7- xylosyl-l0-deacetyl taxol,7-xylosyl-l0-deacetyl cephalomannine和7-xylosyl-10-deacetyl taxol C。它们 包括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紫杉烷三大类骨架(6/10/6,6/8/6,5/7/6),共7种亚型。新化合物taxin B和 taxayuntin F所推导的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紫杉醇及紫杉烷生物合成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 以近年来该领域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对紫杉醇及紫杉烷碳环骨架和侧链的生物合成过程、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及生物合成调控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结果 紫杉醇是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的植物天然药物,紫杉烷是紫杉醇合成的前体或代谢支路的产物。应用红豆杉细胞培养及无细胞体系,使用同位素掺入、微粒体催化反应等手段确定了紫杉醇及紫杉烷生物合成过程的部分步骤,已克隆紫杉烷环化酶1个,羟基化酶6个,酰基转移酶5个。为提高紫杉醇及紫杉烷的产量,已开发了多种调控其生物合成的技术。结论 紫杉醇及紫杉烷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对调控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的调控生产应综合考虑生物合成和后生物合成的关系,目标代谢途径和竞争代谢途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五环三萜生物转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环三萜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研究发现生物转化能够对该类化合物进行多种类型的结构修饰。本文综述了1996年到2006年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钟庆庆  周洪雷  沈涛 《中药材》2012,(7):1098-1101
目的:对爱伦堡没药中分离获得的环阿尔廷-24-烯-1α,2α,3β-三醇开展生物转化研究,以期获得抗肿瘤活性好、结构新颖的环阿尔廷烷型三萜衍生物。方法:采用马铃薯培养基,将底物加入到14株菌株培养液中,27.8℃培养7 d,以TLC检测产物,筛选具有转化能力的菌株;选择微紫青霉开展制备级转化试验,27.8℃培养10d,乙酸乙酯萃取后,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转化产物,以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确定其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微紫青霉对底物进行了转化,获得了两个新的环阿尔廷烷型三萜,产率为21.15%;产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具有生长抑制作用,IC50值为14.5和27.8μmol/L。结论:环阿尔廷烷型三萜能被微紫青霉生物转化,产生两个新的羟基化衍生物。  相似文献   

13.
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及酶类与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水相催化在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中可显著提高非极性底物溶解度,大幅度提高转化特异性和生产率等优点,使生物转化工艺更具实用价值。本文探讨了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及酶类在天然药物生物转化中催化体系,新型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及酶类的筛选与应用,及现有非水相天然产物生物转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融合非水相催化技术是天然产物开发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刺囊毛霉对三种大黄游离蒽醌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方法:筛选了21种微生物对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大黄素(3)的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具有转化作用。结果: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的转化产物,分别得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甲醚-8-D-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甲醚-1-O-β-D-葡萄糖苷(6),ω-羟基大黄素(7)4个转化产物。利用半乳糖代替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的转化产物,初步考察了培养基中不同的碳源对糖苷化产物的影响。得到的转化产物为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8a和8b)的混合物,而非大黄酚的半乳糖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生物转化技术,对甾体皂苷进行结构修饰。方法:利用果胶酶PBX,对DichotominC-3位的糖链进行结构修饰,并利用HL-60细胞系对转化产物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得到9个转化产物。总转化产物以及4个次生的螺甾皂苷具有细胞毒性,其中末端为a-1,2连接的鼠李糖基的产物P5、P6、P7显示出了较强的细胞毒性,产物P8为末端a-1,4连接的鼠李糖基的产物,其细胞毒性相对较弱;而底物与5个次生的呋甾皂苷均没有细胞毒性。结论:PBX具有多种水解活性,得到的9个产物丰富了甾体皂苷化合物库,同时活性筛选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短刺小克银汉霉对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生物催化技术探讨甘草次酸(GA)的羟基化反应, 并对转化产物进行抑菌活性的评价。方法:在 30 °C条件下, 用短刺小克银汉霉 AS 3.970 转化 GA, 反应时间为 5 d。结果:对 GA 的转化产物进过分离纯化, 得到 2 个主产物和 4个量较少的产物。其中, 2 个主产物经过 1↑H 和 13↑C NMR 鉴定为 3-酮基-7β-羟基-甘草次酸(GA-1)和 7β-羟基-甘草次酸(GA-2), 其他产物(GA-3-GA-6)使用 HR-ESI-MS 进行结构分析。筛选了底物及其 2 个主产物对 4 株细菌和 1 株酵母菌的抑菌活性。结论:短刺小克银汉霉 AS 3.970 对 GA 具有羟基化作用。GA 和其 2 个主产物对耐药菌粪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中药及其成分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转化已在中药的发酵炮制、中药代谢、有效成分结构修饰与合成中得到了应用。我们以中药甾体皂苷为研究对象,系统进行甾体皂苷的糖基选择性水解、糖基化以及皂苷元的结构修饰,寻找一些特异性微生物和酶,探讨生物转化进行甾体皂苷结构修饰的规律性。这些深入研究可以为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活性中心、进行定向结构修饰、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聚焦化合物库、进行新药开发目标化合物的产业化制备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为本草物质资源库和本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蟾酥提取物中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和生物转化的情况。方法:通过原位襻吸收和胃肠道体外转化实验,以液质联用的方法测定大鼠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蟾蜍甾烯在小肠中的吸收率是在胃中的2.5-7倍。极性小的蟾蜍甾烯比极性大的蟾蜍甾烯更容易被胃肠道吸收。小肠远端内容物对蟾酥甾烯的转化能力较弱,盲肠内容物对蟾蜍甾烯的转化能力最强,华蟾毒精在盲肠中的转化率超过了90%。结论:蟾酥提取物中的蟾蜍甾烯类成分,一小部分以原型形式被胃肠道直接吸收进入体内,而大部分主要是在盲肠部位经肠内生菌代谢转化为相应的产物。推测代谢产物通过肝肠循环,由胆汁将其再次排泄到小肠后重新被吸收进入体内。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 in transforming 6-deoxypseudoanisatin.Methods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by incubating 6-deoxypseudoanisatin with the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 under continuous white light at 30°C for 5 days. The crude converted product was detected using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and further analyze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s well as HPLC with 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HPLC-ESI-MS).ResultsTLC results showed that 6-deoxypseudoanisatin was converted into a less polar product. HPLC and M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retention time of the converted product in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tandard of 6-deoxypseudoanisatin.ConclusionThus, the study appears to demonstrate that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 can transform 6-deoxypseudoanisatin. The polarity of the converted product is less than that of 6-deoxypseudoanisatin.  相似文献   

20.
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目前,生物转化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而该技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缺乏对某类中药活性成分系统的生物转化研究,因此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尤其是生物催化酶的研究将是生物转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生物转化在中药活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微生物模型”研究中药活性的体内代谢,也将成为今后生物转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