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睾丸肿瘤的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睾丸肿瘤诊断而盲,光镜仍然是睾丸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免疫组化、细胞遗传学、DNA倍体性和其他分子检测方法可对常规光镜进行补充,从而丰富了对睾丸肿瘤诊治、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内涵。近年来,免疫组化在睾丸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睾丸病理学中具有独特作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及其主要皋丸肿瘤的免疫组化表现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快速免疫组化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4月我科共6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美蓝染色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行SLN术中冰冻切片,阴性者行EPOS法快速免疫组化检查以发现微转移。并与术后SLN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作比较,以了解快速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及发现微转移的能力。结果:56例成功行SLNB,成功率90.3%,术中冰冻切片发现20例SLN癌转移,36例阴性者行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发现2例微转移,术后连续切片及常规免疫组化检查又发现2例微转移。结论:美蓝染色SLNB成功率较高、安全、价廉。术中SLN冰冻切片联合EPOS法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可增加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减少假阴性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组织芯片在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改善和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使免疫组化结果更具有可信性和可比性。方法 根据所测试抗体的不同,选用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3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及病变的组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挖取直径为2mm的组织芯,构建3个组织芯片蜡块,分别用来测试CD20、EMA和PR。然后进行常规切片,厚度4μm,烤片后将组织芯片分发给参加免疫组化质控的单位。各单位按自已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后,53家单位寄回组织芯片157张。载玻片上的组织芯排列整齐,无移位脱失现象。显微镜下观察,所取组织芯均为有效组织,可完全代表其原组织。经过免疫组化研究中心5位评委对参加者测试片进行集体评审,免疫组化染色总体优良率70.7%。结论 在此次免疫组化染色测试中,组织芯片显示了其信息含量多、可比性强及省时、省力等优点,使得大规模的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不仅成为了可能而且变得简便易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总体质量较好,但仍有1/3切片染色不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抗原修复不足,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4.
孟丽 《浙江临床医学》2013,(10):1578-1580
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常遇到一些仅靠HE染色难以明确诊断,但由于组织微小,无法再次多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细胞学诊断中由于送检细胞量较少,难以做细胞蜡块包埋行免疫组化染色的病例。此时需要对现有HE玻片进行褪色后再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在众多的褪色方法中,作者参考相关资料对比选用操作简便的高锰酸钾-草酸法,进行试验操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免疫组化染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组化的染色过程中,易出现非特异性——假阳性。免疫组化假阳性发生的原因与内源性酶、组织固定、染色方法、抗体质量、组织片的质量,病理医生的经验不足等因素有关。本人通过多年的免疫组化经验和全面的分析,发现免疫组化染色过程的很多细节和步骤均可能影响到染色结果,提出了各环节步骤的主要注意事项,得出避免假阳性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成为临床外科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免疫组化是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实验陛很强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因此许多专家提出通过进行质控标准规范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罡  周英琼  侯巧燕  陈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37-438,I112
双重染色法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做两种不同染色的方法,如免疫组化和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及DNA染色和免疫组化等。其中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是在同一张切片上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这种方法可以了解不同细胞、组织之间与相关抗原的相互关系,甚至可以了解同一种细胞内抗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关抗原在细胞的合成、转运及代谢途径,将形态观察与功能分析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林蓁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6):470-470,I0022
双重染色法指在一张切片上做两种不同染色的方法,如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免疫组化与免疫组化等。本文重点探讨黏液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这种双重染色法可以了解同一组织细胞产生的不同抗原与其他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形态学与功能分析结合起来,为研究肿瘤细胞提供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67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2%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和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中抗原成份进行原位的定位、定性、定量研究的一种技术,在病理科工作中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的作用.并对指导临床治疗,了解肿瘤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已成为病理科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由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复杂.有众多步骤和环节.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可能影响染色的最终结果.想做好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切片要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经过工作积累,常见问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68例胃肠间质瘤(GISTs)的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寻找GISTs免疫组化诊断更为理想的组合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α—SMA、NSE、nestin、HCD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68例GISTs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4.12%(64/68)、75(51/68)、97(66/68)、77.94%(53/68)。②CD117、CD34、nestin、HCD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GISTs的诊断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诊断的更为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有智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6(2):127-127,107
近年来,在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上,免疫组化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种类繁多的高质量抗体不断推出,以及免疫组化技术由第一代SP法发展至第二代SP法(如美国ZYMED公司的plusSPkit),使建立稳定和敏感的免疫组化技术有了良好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按照标准的免疫组化染色程序操作,有一些抗体虽然经过反复实验仍然表达很弱或背景很高,无法明确判定实验结果,只好放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参考了有关技术资料,并经过实验室大量实际操作的验证,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肺大细胞癌(PLCC)的分化表型,通过电镜检查并采用5种与分化表型有关的抗体CK-HMW,CK-LMW,SC,CgA,Sy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报告了6例具有三向(腺、鳞、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PLCC。免疫组化CK-HMW阳性者4例,CK-LMW、SC、Syn阳性者各3例,CgA阳性者2例。在免疫组化水平上,具有腺鳞神经内分泌、腺神经内分泌及鳞分化表型特征者各为2例。在电镜水平上,5例中3例为腺鳞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余2例为腺鳞分化持征。6例具有三向分化特征的PLCC,5例分别通过免疫组化或电镜证实,1例为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综合证实。本结果表明:①PLCC的异质性可显示在其同一肿瘤的不同区域甚至同一细胞内;②结果支持肿瘤的多能干细胞起源学说;③因各有其优劣性,免疫组化和电镜均为鉴别PLCC分化表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临床对病理报告及时性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有许多病理实验室在尝试将病理报告周期由原来3天缩短到1天。缩短病理报告周期的关键在于缩短病理制片的时间,因此,有很多病理实验室购置了微波辅助组织处理仪处理活检组织(包括固定、脱水和浸蜡过程),来缩短制片时间。由于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许多石蜡切片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加做免疫组化染色,因此,微波快速石蜡制片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与其它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PNET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NET中,除胸壁3例外,其余的均沿身体纵轴分布,为一界限性肿块,瘤细胞密集呈巢状排列,常被致密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或腺泡状,可见神经性玫瑰花形物形成;免疫组化神经性标记至少2项以上阳性。【结论】临床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在PNET与其它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对40例形态学难以诊断的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与单独用形态学诊断的结果比对,对两种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有差异的与流式细胞仪分型对照。结果骨髓涂片免疫组化的结果和FCM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免疫表型分析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了更有力的帮助,对M0和MAL的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较形态学诊断的结果更好。结论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形态学难以诊断的急性白血病分型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更好地进一步分型。  相似文献   

18.
自由落体致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云  张琳  袁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49-650,i0001
目的 用IgG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 复制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在外伤后1h、6h、24h及7d时取脑组织.分别进行光镜、电镜检查,同时用IgG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血脑屏障的变化,并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后,损伤部位出现片状出血及明显水肿,电镜观察显示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星形细胞肿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gG在脑损伤后1h即有漏出,6h漏出最严重,持续至24h,7d时降低。结论大鼠脑损伤后出现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IgG免疫组化染色是研究血脑屏障功能变化简单、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3-氨丙基三乙氧硅烷防脱片胶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周小鸽,张劲松,孙肇武(北京医院病理科l00730)微波技术在病理中的应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微波技术的好处,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不仅用于冰冻切片、常规石蜡HE制片中,而且更多的用在免疫组化。为了恢复被福...  相似文献   

20.
同一张玻片上做多种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病理实际工作中免疫组化技术作为一种常规运用于外科病理诊断和科研工作已十分普及,且日趋增加。然而,随着工作量的增大,原材料的消耗也相应增多。为了减少试剂材料消耗、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免疫组化操作尝试了在同一张玻片上做2种以上免疫级化染色,其染色结果表明,准确且无交叉反应,方法可靠易行。经过2年对10000余张切片的实际运用,证明此方法是省时省力的染色方法,值得推广应用c三方法1.l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蒸馏水洗,1.2用洁净纱布或软纸擦干切片上组织周围的水迹,然后用免疫组化PAP笔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