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龄高危患者人工关节转换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老龄化,要求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逐年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麻醉病例日益增多。由于高龄病人生理改变及伴随的慢性基础疾病较多,往往给麻醉处理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对我院2003~2006年80岁以上高龄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麻醉资料进行分析,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在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病人共96例,其中DHS内固定术组47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49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组比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P<0.01),离床活动时间短(P<0.01),术中输血量少(P<0.01).内固定组术后制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较DHS治疗好.但应注意严格手术适应证和围手术期预防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尤其多发生于65岁以上,且伴有严重的内科系统疾病,治疗较为棘手.对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严重心、脑、肺等疾病的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不失为一种拯救性治疗手段.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孟元 《山东医药》1998,38(5):20-20
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体会山东省立医院(250021)张孟元近年来,我院对高龄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109例,现将其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82例,女27例;年龄78~86岁;手术时间108~144分钟。术前心电图异常76例,包括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患者采用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30例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特点.结果 ①置换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②置换组内科相关并发症,固定物松动率以及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P<0.05).③术后随访12~33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 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小,但术后功能恢复有限,对于预期寿命较长、全身状况较好的骨质疏松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章灵君 《心脏杂志》2005,17(4):401-4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约40%-65%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约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PE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因此,对于围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高龄患者,更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对11例高龄患者(男性〉70岁,女性〉65岁)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DVT4例,发生率为36%;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失血多,且多为高龄病人,全身合并症多,该项手术的安全性之一在于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本文旨在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在高海拔地区选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轻比重腰椎麻醉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循环稳定、减少体位变动引起的患者痛苦的优点[1],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患者侧卧位的体位增加了术中镇静的难度.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及催眠作用[2].本实验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轻比重腰麻中辅助镇静的麻醉效果及可行性,为高龄全髋置换术患者寻找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80岁以上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围术期处理,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94例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析ICU和总的住院时间,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手术及麻醉类型的高龄患者年龄和ICU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冠心病、高血压和合并两种或以上(P<0.05),普外科和肛肠外科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其他手术(P<0.05);骨外科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普外科和肛肠外科手术(P<0.05),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局部麻醉(P<0.05);全身麻醉患者总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P<0.05).结论 高龄患者中严重心律失常、心衰、骨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的住院总时间较长,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中期的随访观察,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01~2009-08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38例(38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判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时间平均为(6.2±1.2)年,手术平均出血量为(444.7±304.3)ml;术后开始下床时间平均为(4.7±3.4)d;术后发生脱位1例,术后4年1例出现假体松动,术后5年发生髋臼磨损1例。1年病死率为7.9%,5年病死率为34.2%。存活患者术后3个月、1年、5年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77.8±7.5)分、(85.1±6.4)分和(81.2±7.2)分;优良率分别为63.2%、85.7%和80.0%。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的特点,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并于中期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8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和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临床比较.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压力水平(CPSS评分)、焦虑抑郁情绪(SDS评分、SAS评分)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院50例高龄患者行血管手术麻醉的处理进行分析,对麻醉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收集我院2年间行血管手术高龄患者病例5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及局麻监护。结果:本组49例患者选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平安度过麻醉期,1例91岁男性患者行股动脉转流术后,双下肢运动障碍,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双下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高龄患者血管手术麻醉处理具有较高的难度和风险,要求麻醉医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完善的麻醉监测手段,以使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采用硬膜外麻醉时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2.7月)。按照Neer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结果优12例,良30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4%。术后无感染、假体松动、神经损伤和关节周围骨折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稳定可靠,术后能够重建和稳定关节功能,解除患者疼痛,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在70岁以上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应。方法60例71~98岁择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评级Ⅱ~Ⅲ级〕分为连续脊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腔阻滞组,每组20例。采取0.5%布比卡因分次小量给药的方法使麻醉无痛平面达胸椎10(T10)。结果各组麻醉效果良好;连续脊麻组运动阻滞评级高于硬膜外腔阻滞组;布比卡因用量以连续脊麻组〔(8.0±1.8)mg〕最小,腰硬联合麻醉组的〔(13.7±9.7)mg〕稍大,硬膜外腔阻滞组〔(39.4±16.6)mg〕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平均动脉压最大抑制程度,连续脊麻组(-7%)明显低于腰硬联合麻醉组(-23%)或硬膜外腔阻滞组(-22%);腰硬联合麻醉组的心脏指数最大下降幅度(-22%)大于连续脊麻组(-5%);使用麻黄素患者比例连续脊麻组(5%)低于硬膜外腔阻滞组(20%)或腰硬联合麻醉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间术中估计出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分次小量给药的方法,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均可应用于70岁以上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以连续脊麻血液动力学影响最为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所有患者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监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合并疾病的治疗等。结果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6例,发生率59.3%。其中1例麻醉后发生心肌梗死致死亡,1例术后心律失常,4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合并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经加强围手术期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重视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心肺功能不全高龄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采取的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照组39例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实施麻醉后的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以及手术过程中心电监测情况,评价腰-硬联合麻醉在心肺功能不全高龄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监护监测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比较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心肺功能不全高龄患者手术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糖尿病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40例分为甲组和乙组,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血糖控制管理,在此基础上,甲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乙组采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甲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血糖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9.52%)以及Harris评分优良率(95.24%)均明显优于乙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龄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因心血管疾病接受脊髓麻醉手术的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记录审查,研究所有患者行脊髓麻醉术中及手术后24 h内恶心和呕吐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接受手术患者903例(男性占69.7%),421例(46.6%)年龄>65岁.在术中和术后24 h的观察期内,87例(28.1%)出现恶心,55例(17.7%)出现呕吐;高龄患者和非高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高龄患者呕吐发生率较高(P=0.001);统计学调整后显示高龄是呕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不是术中、术后恶心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呕吐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要预防高龄患者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围术期护理干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32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率、感染率以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切口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1.5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9%(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97%,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可使患者伤口愈合率明显增加,使感染率有效降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应用范围已从高龄、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扩展至较年轻的、低危的重度AS患者.多项研究显示,TAVR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注TAVR患者的研究对冠心病的纳入标准并不统一.TAVR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需要进行处理、何时处理、如何处理等问题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