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339例心肌梗塞(MI)患者,着重分析了87例(26%)非Q波型MI的运动试验特征,冠状动脉解剖和预后。病人与方法:339例MI患者年龄34~70岁。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未用溶栓治疗。运动试验后以β-阻滞剂治疗,至少持续一年,期间记录死于心脏事件,再梗塞和心绞痛。运动实验阳性规定为:以J点后80ms为测定点,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0.1mv者为阳性。发生心绞痛或有下列指标之一停止运动试验:①、心率最大预测达85%;②、ST段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成为今后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1冠脉造影评价1.1TI MI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 MI)血流分级最初是被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闭塞的冠脉再通(包括溶栓或急诊PCI)后冠脉血流的情况,分为:0级(完全闭塞,无前向血流)、Ⅰ级(微前向血流,心肌无灌注)、Ⅱ级(血流缓慢,部分心肌灌注)和Ⅲ级(血流正常和完全心肌灌注),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血流评价。研究显示:它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分级越高,其预后越好。一项包括5498例AMI患者的荟萃研究也显示,溶栓治疗90min后达到TI MIⅢ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7%,而TI MIⅡ级和TI MI0/Ⅰ级分别为6.1%和9.3%。由于TI MI血流分级应用简便,一些学者也用它来间接评价心肌组织灌注。冠脉开通后无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而血流...  相似文献   

4.
T波升高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最早的一种改变。一般认为,存在高于正常的T波可能是溶栓治疗预后较好的一个标志。本研究评价了溶栓治疗的AMI患者T波高度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患AMI、接受溶栓治疗的3317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壁MI1218例,下壁MI2028例,其他部位64例,部位不清7例。分  相似文献   

5.
溶栓疗法(TLT)是心肌梗死(MI)病因治疗的主要方法,它比其它任何保守方法更好。为尽早实施TLT,本文就入院前TLT的临床情况作一介绍。材料与方法 41例怀疑急性MI者进行了院前TLT,其中38例(①组)符合MI诊断标准。对照组(②组)38例MI住院者实施了同样的TLT。从起病到住院的时间两组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联合PCI(A组 )和直接PCI (B组 )。A组 50例患者接受尿激酶 150万单位或 2 0 0万单位治疗后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 ,必要时做PCI。B组 46例患者直接PCI。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 (2周后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A组为 94 0 % ,B组 95 7% ;两组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 3级血流者19例 (A组 13例 ,B组 6例 ) ,经PCI后变为TIMI 3级血流者 67例 (A组 3 3例 ,B组 3 4例 ) ;两组间术后 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 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直接PCI者 ;两组早期及最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住院病死率A组 4 0 %、B组 2 7% ,均未见严重出血风险。  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 ,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对心肌梗死后危险分层及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8月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3例,分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组(介入治疗组)及溶栓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4d~21d)进行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病人行择期PCI术,术后再次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30d~40d),对比两次实验结果,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组运动试验阳性率及ST段下移最大幅度低于溶栓治疗组,最大运动耐量、总的运动时间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及溶栓治疗组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病人再次冠脉重建治疗后ST段下移幅度、总的运动时间、运动负荷较第1次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残留心肌缺血程度及心功能,改善病人愈后,减少恶性事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目的比较经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的疗效。研究设计双盲、随机、多中心试验随访6个月病人1470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存活的住院病人治疗方案噻氯匹定(250mg片剂;734例)或普通  相似文献   

9.
运动诱发ST段抬高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心肌梗死 (MI)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者 6例 ,探讨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 :在 2 86 4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 ,有 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 ,发生率为 0 .2 1%。相应导联ST段抬高 0 .1~ 1.0mV ,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ST段恢复正常。 6例中 ,1例冠脉病变轻 (狭窄 <35 % ) ,但于冠脉造影后 4周发生急性MI ,梗死部位与ST段抬高导联所对应的部位一致 ;余 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 (90 %~ 10 0 % ) ,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近期内行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消失 ,多次复查运动试验 ,结果均阴性。结论 :无MI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 ,冠脉病变重 ,预后差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AMI伴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并比较两组AMI相关动脉(IRA)开通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前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治疗组为14例(3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例(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RA达TIMI 3级血流者为26例(72.22%),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8例(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患者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放射性核素技术在临床确定梗死面积、评估再灌注后心肌存活数量、确定静息性协同不能的梗死区域心肌活力、检测运动或药物应激时梗死区内或其周围诱发的心肌缺血等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AMI患者出院前的应激闪烁图显示的高危险心肌灌注图像:(1)梗死区内的可逆性缺损;(2)扫描图像显示多支冠脉病变;(3)与大面积梗死一致的大的非可逆性缺损;(4)从应激至静息时的显像存在暂时性左室腔扩大;(5)应用示踪剂时,肺吸收201铊(201Tl)增多;(6)门电路单光子发射性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 示静息左室射血分数<40%.Shaw等对MI后运动应激心肌灌注显像患者的研究显示,应激诱发可逆性缺损显像者的死亡率为7.1%,而无诱发可逆性缺损显像者的死亡率仅为1.6%.同样,在>1支冠脉供血区域存在多处缺损者的死亡率和MI率为16.7%.而扫描正常者的死亡率和MI率仅为2%.Gibson等对无并发症的MI患者于出院前采用次极量运动201Tl闪烁图证实,无并发症而扫描显示高危险的MI者约50%后来发生心脏事件.扫描时梗死区域存在非可逆性缺损的低危险者的心脏事件率仅为6%. Dakik等报道,MI后溶栓治疗者进行运动应激定量201Tl SPECT显像对预测预后有重要价值,而冠脉造影预测预后的价值则与临床表现、左室射血分数和201Tl SPECT显像相仿.左室缺损<20%者后来的心脏事件率极低,根据定量显像结果分成高、低危险组与冠脉造影的危险分组效果相仿,即单支冠脉病变的为低危险者、多支冠脉病变的为高危险者. 急性MI后危险分级中,运动或药物99mTc-sestamibi(99mTc-MIBI)显像的效果与201Tl闪烁图相仿.Travin等报道,99mTc-MIBI SPECT显像显示存在缺血或多支冠脉供血范围出现缺损者出院后92%发生心脏事件.临床、ECG应激试验和99mTc-MIBI SPECT显像显示缺血性缺损数目的Cox回归分析发现,仅心脏事件率为38%且99mTc-MIBI SPECT显像显示>3个可逆性缺损的患者与后来的心脏事件率明显相关.无明显并发症的MI者可早期进行扩血管药物显像.Brown等的研究显示,梗死区域的201Tl再分布结果仅是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心脏事件的重要预报因子.201Tl闪烁图显示缺血者住院期间缺血性心脏事件率为45%.急性MI住院后2~4d进行潘生丁99mTc-MIBI大型多中心试验显示,潘生丁99mTc-MIBI SPECT显像显示低危险者2年的心脏事件率仅为2%/年. 大量证据提示,无并发症的急性MI者出院前早期进行运动或药物应激心肌灌注显像可将患者分为高、低危险者.入院后2~3d进行药物应激心肌灌注显像较为安全,并为预测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陈清江施文兴摘)  相似文献   

13.
在运动试验中,大多数ST段抬高者均有心梗(MI)史,相应部位的ST段抬高可作为左室活动失调或室壁瘤的标志。在无MI史的患者中,运动诱发ST段抬高是极罕见的。采用心肌闪烁显像和血管造影术评价无MI史者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意义,并随访心肌显像(TTG)运动试验来估价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对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3周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 ,如 ST段在 J点后 80 m s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2 mm ,持续 3min以上被判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随访 3年。结果 溶栓组 (n=30 )与非溶栓组 (n=30 ) ST段压低≥ 2 m m阳性率分别为 7%、5 7%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0 .2 3%。结论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阻运动在心肌梗死 (MI)患者康复活动时Q 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急性MI后 2个月以上符合Ⅱ期心脏康复条件患者 7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 ,给予抗阻运动治疗 ;对照组 37例不参与运动治疗。运动治疗 2个月后比较患者Q 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差异。结果 :运动治疗组最大Q T间期变小 ,Q T离散度变小 ,心率变异性增大。结论 :适当抗阻运动有利于MI恢复期患者心电活动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QRS记分 ( QRSS)评估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 WHO AMI诊断标准的患者 6 7例 ,其中无溶栓适应证未溶栓 (无溶栓组 )者 2 1例 ,有溶栓适应证 (溶栓组 )者 46例 ,给予尿激酶 15 0万 U溶栓治疗 ,记录全部患者常规 12导联 ECG并作 QRSS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 2 5例 ,QRSS 1.9± 1.8,QRSS≤ 3分 19例 ( 76 %) ,溶栓未通组2 1例 ,QRSS4.0± 1.4,QRSS≤ 3分 5例 ( 2 3.8%) ,无溶栓组 2 1例 ,QRSS5 .0± 1.9,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减少 QRSS,QRSS可作为判断早期溶栓血管再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无心肌梗死(MI)者6例,探讨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在3002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有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为0.2%。相应导联ST段抬高0.1~0.6mV,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ST段恢复正常。6例中,1例冠状动脉正常;余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70%~95%),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近期内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症状消失。多次复查运动试验,结果均阴性。结论无MI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冠脉病变重,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后合并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后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左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瘤者为室壁瘤组,其余为非室壁瘤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的病史特点、症状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513例MI患者合并室壁瘤形成62例,发生率为1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三支病变、无侧支循环、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进一步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 AMI超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5 0万 U用 10 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 10 0 ml 5 %葡萄糖液体中 ,60 min内静脉滴入。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执行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后 90 min及溶栓治疗 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相关闭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 在 3 4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2 7例达临床再通指标 ,其余 7例在 2 4h内延迟再通。 2 7例再通者中 ,2 1例做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19例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 3级以上。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患者及时做出诊断 ,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明显提高相关闭塞血管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