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视频眼震电图仪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特征及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60例,在变位试验检查中采取的视频眼震电图仪进行分析眼震情况与定位。并把同期6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进行裸眼观察BPPV患者在变位试验检查时眼震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17,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98.33%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4,P<0.05);60例患者中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则是42例占70.0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检出率依次是92.86%(39/42)及66.67%(28/42),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χ~2=7.7647,P<0.05)。前半规管BPPV患者10例占16.67%(10/6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0/10)及70.00%(7/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94,P<0.05)。共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5例占8.33%(5/6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的检出率分别为8例及6例。结论 VNG准确反映了并观察BPPV患者的眼震发生的状况,可以显著地提高眼震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CHARTR VNG)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眼震的观察。方法:通过39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中在VNG上眼震变化的临床观察。结果:单侧后半规管病变为20例(51.28%);单侧水平半规管病变6例(15.38%);单侧上半规管病变3例(7.7%);出现多发性位置性眼震10例(25.64%),其中后半规管双侧受累4例,水平半规管双侧受累3例,1例双侧上半规管受累,出现混合半规管受累2例。结论:视频眼震电图可以直观地记录眼震的变化,提高了非典型BPPV患者的阳性出现率,为BPPV患者的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使BPPV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视频眼震电图(VNG)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01~2020-10收治的110例BPPV患者行Dix-hallpike试验与滚转试验(Roll Test),通过VNG与裸眼检查观察患者的眼震特征,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PSC-BPPV) 81例,占比73.64%(81/110),VNG与裸眼检出率分别为93.83% (76/81)、71.60% (5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89,P=0.000);前半规管BPPV(ASC-BPPV)4例,占比3.64% (4/110),VNG与裸眼检出率分别为100.00% (4/4)、50.00%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67,P=0.102);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 20例,占比18.18% (20/110),VNG与裸眼检出率分别为95.00% (19/20)、65.00% (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5,P=0.018);混合型半规管5例,占比4.55% (5/110),VNG与裸眼检出率分别为100.00% (5/5)、40.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38).结论:VNG可以反映BPPV患者的眼震状况,有助于提高眼震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偏头痛性眩晕的病因,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30例偏头痛不伴眩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痛的特点,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视眼动系统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结果研究组出现异常自发性眼震的有8例(22.9%),而对照组出现自发性眼1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扫视延迟、视跟踪试验、视动试验的异常率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震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异常率达到57.1%,而对照组异常率为6.7%。两组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性眩晕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根据者前庭功能状态的测定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5.
蔡玉兵 《河北医药》2013,35(8):1189-1191
目的探讨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VV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BVVP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多次检查确诊患者与总体的临床特点。结果 118例患者中,17例(14.4%)患者需要进行2次以上的变位试验,或者是再次就诊时诱发出的典型眼震,其中有10例初诊时确诊。多次检查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发病原因及复位治疗次数等资料与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检查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比例为47.1%,显著高于总体的22.9%(P<0.05);8例患者再次检查时潜伏期变短。结论反复检查可以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效率,可能与眼震潜伏期变短有关。  相似文献   

6.
杨庚 《现代医药卫生》2014,(22):3426-3427
目的:探讨裸眼下无典型眼震(不典型眼震和无眼震)位置性眩晕试行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有典型良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病史而裸眼下变位试验无典型眼震86例患者,剃除因高龄、严重心脏病及颈椎病等无法耐受手法复位患者7例,试行手法复位79例,采用Epley手法复位法及翻转复位法,无效者进一步检查和住院治疗。结果试行手法复位有效率91.1%(72/79)。结论对裸眼下无典型眼震的位置性眩晕,试行手法复位方法,疗效仍然显著,治愈可支持诊断,避免了不必要检查以及医疗资源浪费,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对于少数无效者进一步检查或住院观察,以免误诊漏诊而产生不必要医疗纠纷,使整个诊疗程序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翔南  姬长友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68-2570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听功能及前庭功能表现与原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1例偏头痛患者及31例对照组患者,收集详细病史,并测定其纯音听阈和声导抗以及视频眼震图。结果:偏头痛患者中有2例(3耳)出现听阈上升,均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声导抗无明显异常。偏头痛患者中有10例出现眩晕症状(对照组无明显眩晕症状)。偏头痛组视频眼震图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偏头痛患者有听功能的下降,无中耳传音功能的异常。一部分偏头痛患者出现眩晕,与偏头痛发作有密切关系。偏头痛患者不仅有周围性前庭功能的异常,也可以有中枢性前庭功能的异常。偏头痛患者进行前庭功能的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7,(3):194-196
目的分析研究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性和相关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内科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诊的130例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我院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检查的130例患者中,最终确诊的有110例。其中,有50例(45.46%)患者需要两次以上的重复检查才能确诊,有30例(27.27%)患者在初诊时就能确诊,有30例(27.27%)患者经过第二次复诊时才可确诊。需重复检查才能确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45.46%,与第一次检查就能确诊的患者(27.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中,建议进行多次检查,按时复诊,才能及时发现眼震等情况,不耽误病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109例眩晕患者进行常规自发性眼震和摇头眼震双项检查 ,结果显示两者结合可以明显提高阳性率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于2002年6月~2002年12月 ,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眩晕、头晕及平衡失调等为主诉的患者109例。其中男45例 ,女64例。年龄16~76岁。1.2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RM -6100眼震电图仪。检查前48小时内 ,受检者不服用任何中枢兴奋或抑制性药物 ,不饮用任何酒精性饮料。检查在暗室内进行 ,自发性眼震检查时 ,被检查者取坐位 ,眼睛正前方1.5m处的目标光点 ,记录30秒 ,再嘱患者暗室内闭目默读记录30秒。摇头眼震检查时 …  相似文献   

10.
眩晕宁佐治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健  董军立  席刚明 《中国医药》2009,4(10):757-758
目的探讨眩晕宁片辅助治疗位置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将位置性眩晕患者6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习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眩晕宁片,2片/次,3次/d;连用21d。治疗前后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疗效评定以诱发试验后眩晕程度和眩晕持续时间进行评分。至入院2个月后全部进行随访记录。结果眩晕宁片能有效缓解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复发,与对照组比较(眩晕宁治疗组复发率6.06%,对照组为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辅助治疗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显著降低复发率,临床应用未见明显副作用,其独特的中枢镇静功能,明显的松弛肠道平滑肌作用及消炎作用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 例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前庭系统眩晕患者根据中枢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区分为中枢性眩晕(中枢组)共72 例及周围性眩晕(周围组)共28 例,并选取同期30 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BAEP检测.结果:中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周围组(P>0.05).中枢组表现为Ⅲ、Ⅳ、Ⅴ波波峰潜伏期延长为主;周围组表现为Ⅰ、Ⅱ波延长为主.结论:BAEP检查对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均有诊断价值,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更大.BAEP检测对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锴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271-272
目的主要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70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6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异常、血脂或(和)血糖异常、血管超声异常、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高刺激ABR异常、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等不同症状;而偏头痛性眩晕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病、运动敏感、畏光或(和)畏声、眼动异常、偏头痛、MRI异常、高刺激ABR异常等症状。结论通过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并且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畏光或(和)畏声,这是不同于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的发病症状。通过详细的鉴别可以对两种病理的临床治疗采取更加正确的方法,帮助患者对症下药,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震动眼震(VIN)在眩晕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单侧前庭周围性疾病眩晕缓解期患者67例为实验组,分别进行震动试验(VT)和摇头试验(HST),观察眼震诱发情况。眩晕患者同时还进行冷热试验(CT)。结果:实验组VT中52例(77.6%)出现VIN,主要是水平眼震,其中44例VIN方向朝向健侧,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患者分别有2例、6例VIN方向朝向患侧;引出摇头眼震(HSN)46例(68.7%),CT存在一侧半规管反应减退(UW)54例(80.6%)。对照组均无VIN和HSN。结论:VIN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为评定前庭损伤侧别提供有益信息,安全性强、患者无痛苦、简便、易于推广,适合各级眩晕门诊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制手机眼震观察仪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集病史,并利用自制手机眼震观察仪记录眼震,找出符合特定眼震的BPPV并行耳石手法复位.结果 自制手机眼震观察仪发现BPPV 63例(84%),裸眼检察法发现56例(74.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误诊原因及确诊后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8例误诊患者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入院时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8例、梅尼埃病8例、高血压病5例、颈性眩晕5例、脑梗死2例;后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 39例,外半规管BPPV 9例;所有误诊病例确诊后予手法复位均痊愈。结论凡是与头位变动相关且持续时间短的眩晕发作,应行Dix-hallpike试验及平卧侧头诱发试验以避免误诊;明确诊断后予行手法复位,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6.
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简称ENG)是利用角膜和视网膜间存在的生物电位差,在眼球运动时引起眼周电场的变化,通过电极、放大器和记录仪描记下来的眼球运动图型。自1985年8月至1995年1月,我院用日本RM—6100型眼震电图仪对1300人进行了眼震电图描记,其中正常人40例,以确定ENG各项检查的正常值,患者1260例,均有耳鸣、耳聋、眩晕及头晕主诉,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分析以眩晕为主诉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因及各种疾病临床特点。方法对以眩晕为主诉住院患者150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头颈部CT.核磁及血管成像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病因及病程特点。结果150例患者临床诊断及其所占比例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6例(50.6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例(30%);脑梗死10例(6.67%);脑出血5例(3.33%);神经症6例(4%);前庭神经元炎4例(2.67%);美尼尔病3例(2%);小脑肿瘤1例(0.66%)。各种疾病的患者发病年龄及持续时间差异明显。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眩晕症的主要病因,导致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各种疾病有特征性症状及体征,通过发病年龄,诱因及特异性辅助检查可鉴别。  相似文献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与眼震 ,它是一种外周前庭性疾患 ,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7 %~22 % [1],多具有自限性 ,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迁延不愈。既往BPPV以保守治疗为主 ,主要采用前庭习服训练 ,患者常因不能耐受反复头位改变引起的眩晕而难以坚持。而各种手术治疗因固有的并发症、危险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国内外相继成功开展了新的治疗技术———耳石复位法 [2~5],并逐步…  相似文献   

1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1].症状可因头位改变而突然出现,如坐位躺下、低头或仰头时,以短暂发作(数秒至数十秒)的严重眩晕及眼震为特征,可伴恶心、呕吐,但无听力丧失,变位眼震试验阳性.笔者利用Epley及Barbecue翻滚法治疗BPPV患者5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87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均接受Barbecue耳石复位治疗;背地性眼震患者采用Gufoni法、改良Semont解脱法及12小时强迫侧卧位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70例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采用Barbecue法复位1次治愈率88.6%。17例背地性眼震患者采用Gufoni法转换眼震方向,治愈5例,改良Semont解脱法治愈8例,强迫侧卧位法治愈1例,最终仍有3例背地性眼震患者未能治愈。结论对于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双侧向地性眼震类型效果良好,而双侧背地性眼震手法复位相对困难,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