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侧输精管结扎术后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诊治的双侧输精管结扎术后或复通失败后患者行ICSI治疗的76个新鲜取卵移植周期,依据精子来源分为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组(36个周期)和经皮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组(40个周期)。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男方年龄、结扎年限、女方年龄、女方卵泡刺激素(FSH)及女方抗苗勒管激素(A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SA组的正常受精率高于TE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PN卵裂率、胚胎平均评分、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养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A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高于PE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SA来源精子的妊娠结局优于PESA来源精子,因此,当输精管结扎术后患者行ICSI助孕时,可优先选择睾丸内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隐匿精子症患者不同周期使用射出精子和睾丸精子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21对(共111个周期)进行ICSI助孕治疗的隐匿精子症患者夫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精子来源分为射出精子组(n=65)和睾丸精子组(n=46)。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结果 睾丸精子组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均显著大于射出精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动精子百分率、双原核(2PN)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精子组种植率、妊娠率显著高于射出精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匿精子症患者采用睾丸精子会获得更高的种植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性科学》2015,(8):84-87
目的:研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卵子成熟度对受精、胚胎发育以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从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新鲜周期中未成熟卵子(MⅠ或GV)占获卵数50%及以上的ICSI周期为A组(n=33);2012年9月至12月,新鲜周期中未成熟卵子小于获卵数的20%为ICSI周期为B组(n=138)。比较两组胚胎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核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结果:A组(n=33)获卵261枚,成熟卵子118枚;其中受精率80.51%,正常受精率72.88%,多核率6.78%,优质胚胎率47.37%,妊娠率30.30%,种植率19.30%;B组(n=138)获卵1330枚,成熟卵子1146枚,其中受精率89.97%,正常受精率86.39%,多核率1.13%,优质胚胎率61.64%,妊娠率59.42%,种植率40.88%。A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而多核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ICSI周期中,未成熟卵子比例过高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5.
6.
7.
毛佳婷余柯达师帅柴娟包云 《中国性科学》2023,(11):51-55
目的 探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第一次行IVF/ICSI治疗的391例EMs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卵巢型EMs 224例纳入卵巢型EMs组,非卵巢型EMs 167例纳入非卵巢型EMs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分析影响卵巢型EM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卵巢型EMs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水平、促性腺激素(Gn)用量高于非卵巢型EMs组,而获卵数、有效胚胎数低于非卵巢型EMs组(P<0.05);但两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卵巢型EMs组妊娠者Gn天数、获卵数、MⅡ数、正常受精数、优质胚胎数、有效胚胎数均高于未妊娠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n天数、优质胚胎数是影响卵巢型EMs不孕患者行IVF/ICSI后妊娠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卵巢型EMs与非卵巢型EMs相比,卵巢储备能力下降,但两者IVF/ICSI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并无差异;提高卵巢储备能力,适当地延长Gn天数及增加优质胚胎数可使卵巢型EMs不孕患者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在短时受精治疗周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020年在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904医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患者的454个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早期补救ICSI技术,分为常规IVF组(n=352)与补救ICSI组(n=102)。比较两组的基本情况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补救ICSI组原发不孕比例、不明原因不孕比例、不育年限、窦卵泡数显著大于常规IVF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于常规IV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年龄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液量、精液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率(PR)、正常形态精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救ICSI组的获卵数和成熟卵数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0.01);补救ICSI组的≥3PN率和囊胚形成率与常规IV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VF组的受精数高于补救ICSI组(P<0.05);常规IVF组的优胚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显著高于补救ICSI组(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单原核胚胎的发育潜能,为提高卵子利用率探寻可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14个IVF周期和1306个ICSI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0岁、30~35岁和>35岁3组,分析不同授精方式下女方年龄对单原核受精卵出现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35岁以下患者中,不同授精方式对单原核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结果:在IVF和ICSI 周期中,>35岁组的单原核受精卵形成率显著高于<30岁组(P<0.05)。35岁以下女性患者中,IVF组单原核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ICSI组(28.97%vs 12.12%,11.90%vs 0),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方年龄、授精方式可能与异常受精的发生有关。在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为临床提高卵子利用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不同的脱颗粒细胞时间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时间间隔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第一次行ICS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计169个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与ICSI时间间隔(T)分为3组:A组(37个周期,0.5h0.05)。三组MⅡ率、卵裂率、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正常受精率(2PN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脱颗粒细胞时间与ICSI注射时间间隔的增加,囊胚形成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C组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母细胞脱颗粒细胞后0.5~1.5h内行ICSI胚胎发育潜能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丸精子单精子卵母细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所致的男性不育的疗效,以完善辅助生殖技术。方法:选男性不育症夫妇905例分成两组:ICSI组和TESE+ICSI组。ICSI组自行排精后精液内可以找到正常形态活精子的少精症患者行ICSI治疗共863例,TESE+ICSI组经附睾抽吸取精失败而睾丸切开后可找到形态正常活精子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用睾丸内精子行ICSI治疗共42例,两组患者的女方均给予超促排卵用药后获取卵母细胞。结果:ICSI组863周期,获得卵子9650个,其中成熟卵母细胞7879个,ICSI7879个,移植808个周期,妊娠256例,妊娠率为31·68%。TESE+ICSI组42周期,获得卵子567个,其中成熟卵母细胞479个,ICSI479个,移植42个周期,妊娠20例,妊娠率为47·60%。对两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获得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TESE+ICSI组的受精率稍低于ICSI组(P<0·05),而两组的优质胚胎获得率及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睾丸切开取精子进行ICSI治疗同样能够得到较高的受精率、优质胚胎获得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开始治疗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影响性,以期降低妊娠梅毒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110例妊娠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现同一种治疗妊娠梅毒方案,但在不同孕周进行治疗,分别是在16周和≤16周,分别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对新生儿娩出和妊娠结局影响性。结果:观察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8.99±1.13)分、(3.61±0.56)kg,对照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6.78±0.95)分、(2.68±0.45)k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呼吸、心率上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共有异常2例,发生率为3.64%,正常足月活婴占96.36%;对照组妊娠结局中共有异常11例,发生率20%,正常足月活婴占80%,观察组在不良妊娠结局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足月活婴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16周内对妊娠梅毒进行诊治能有效降低妊娠风险,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少精子症患者对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接受卵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辅助治疗的23例确诊为Y染色体微缺失特发性少精症不育患者,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辅助治疗的无Y染色体微缺失的100例少精子不育患者,分为缺失组及无缺失组。比较接受辅助治疗的两组不育患者在男方精液参数、女方年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早晚期流产率等指标数值上差异,分析少精子症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对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辅助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缺失组患者在女性年龄,不育年限、获卵数上与无缺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正常形态精子数量,精子浓度,子宫内膜厚度上与无缺失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上与无缺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均低于无缺失组,且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显著高于无缺失组(P0.05)。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的少精子症不育患者在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局中,受精率、胚胎质量明显降低,流产率略微提高,故Y染色体微缺失会影响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果。男性患者面临不育问题时选择胚胎植入治疗时是否选择遗传学诊断,应在遗传咨询后尊重患者意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内精子活力的改善作用。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不育患者中筛选出30例附睾管梗阻的无精子症患者,治疗前至少3个月未服用任何生精药物,采用微创性睾丸活检取曲细精管数段送生殖检验室,实验员按照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要求,撕碎曲细精管,提取精子悬液,在显微镜下随机数取200个精子,找出其中活动精子数量及活力等级并给以记录。同一患者给与左卡尼汀10m L,3次/d,连续服用3个月后,再次采用同样方法取精,记录活动精子数量及等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睾丸内活动精子数量及活力等级有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有效改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内精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处理方法处理胎膜早破患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8~35+6孕周的3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妇意愿及医师建议将纳入病例分为保胎组和非保胎组,其中保胎组患者220例,非保胎组患者160例。此外按照患者胎膜早破的发生时间又将所有纳入病例分为3个亚组,即28~31+6孕周组(70例)、32~33+6孕周组(160例)、34~35+6孕周组(150例)。采用不同孕周的处理方法对胎膜早破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妊娠结局,比较28~31+6孕周、32~33+6孕周、34~35+6孕周患者中保胎组和非保胎组的妊娠结局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8~31+6孕周保胎组宫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保胎组(P0.05),不过保胎组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保胎组(P0.05);32~33+6孕周保胎组剖宫产率、宫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保胎组(P0.05),不过保胎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保胎组(P0.05);34~35+6孕周保胎组宫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保胎组(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具有不同的处理策略,28~31+6孕周实施保胎方案的意义值得商榷,32~33+6孕周进行保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不过需要对产妇及胎儿的情况做出密切监测,34~35+6孕周进行保胎意义不大。临床上应重视胎膜早破的预防与处理,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围生理期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复合妊娠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发生宫内宫外复合妊娠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因移植后5周宫外妊娠囊破裂行急诊开腹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宫内胚胎继续妊娠至16周,无明显诱因发生流产;第2例患者移植后8周入院,入院即发现宫内胚胎停育,阴式超声发现宫外妊娠囊,行清宫术+腹腔镜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治疗;第3例患者经阴式彩超发现复合妊娠,行腹腔镜下右输卵管切除术,术后宫内妊娠囊继续发育,现至28周。结论:复合妊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复合妊娠发生,并及时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生命、生育能力及宫内胚胎存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