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观念和行为,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殖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山西、甘肃、青海和广西各选择1个县,每县选择2个乡的13~19岁在校生约200名,16~19岁校外青少年约100名,男、女各半,共1 230名接受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中两部农村约半数青少年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同意的比例低于25%.女青少年在观念上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程度低于男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部农村校内青少年"经常"有不利于自我保护行为的比例低于15%,校外青少年为0.7%~30.4%,男性高于女性,部分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校外男青少年"经常"及"偶尔"去青少年保健门诊咨询的比例最高(31.4%),校内低年龄组女青少年最低(8.5%).结论 中西部农村青少年能认识到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在进行生殖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注重观念上的引导,还应针对不利的生殖健康行为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群体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性、行特征状况,为做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定性访谈研究,通过现场沟通和交流,获取了120例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观点、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未婚流动青少年在性观念上具有多元性;主要从网络、书/杂志、同学/朋友处获取了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水平普遍偏低;相当比例未婚流动青少年有性经历,但自我保护意识却相当薄弱。结论:未婚流动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对其性知识、性行为与性道德观有深刻影响,也导致该群体中存在着普遍和严重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要做好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公共服务,社会应提供更便利的避孕工具获取渠道,加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专门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群体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性、行特征状况,为做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定性访谈研究,通过现场沟通和交流,获取了120例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观点、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未婚流动青少年在性观念上具有多元性;主要从网络、书/杂志、同学/朋友处获取了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水平普遍偏低;相当比例未婚流动青少年有性经历,但自我保护意识却相当薄弱。结论:未婚流动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对其性知识、性行为与性道德观有深刻影响,也导致该群体中存在着普遍和严重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要做好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公共服务,社会应提供更便利的避孕工具获取渠道,加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专门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地区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及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方法:对2003年4月~2004年3月间在上海市黄浦区妇幼保健院自愿终止妊娠的447例未婚女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婚人流女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较缺乏,对避孕措施的知晓率为81.2%,人工流产并发症知晓率平均为37.9%,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平均为70%~90%。未婚女青少年对避孕方法和避孕套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P<0.01)。她们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广播和书刊杂志。半数以上的未婚女青少年希望得到避孕节育知识咨询和指导,40%对性知识有需求。结论:未婚人流女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应为她们多渠道的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以满足她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5-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4个区8所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8所初级中学和2所普通高校,共计4 942名学生接受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男性2 456名,女性2 486名,平均年龄(16.84±1.53)岁。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妊娠和避孕知识,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阶段差异。青少年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较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一夜情和多性伴的接受率分别为66.9%、62.7%、34.0%、28.1%和2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态度与性别、教育阶段、安全套与性病知识及恋爱行为有关(P<0.05)。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掌握的生殖健康知识较匮乏,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较开放。应重视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及观念引导,帮助青少年构建系统、完整、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技能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中的未婚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对四川省成都市建筑工地的647名<24岁未婚男性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殖健康知识问卷共16题,答对≥10题的占29.8%,<10题的占70.2%;logistic回归(ForwardLR法)筛选分析发现,性生活史是得分低的危险因素(OR=1.560);年龄(OR=0.911)、在本厂工作时间(OR=0.500)、文化程度(OR=0.751)高的人知识得分高。相关态度分析表明,34.8%的人拒绝与患有性病的同事交往,28.3%的人要求将患有性病的同事赶出工地;50.2%的人拒绝与感染艾滋病毒(HIV)的同事交往,41.0%的人要求将感染HIV的同事赶出工地。17.8%的人(13/73)有多性伴史。结论:建筑工地流动未婚男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较低,需加强生殖健康知识的教育,同时要减少其对性病、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城镇15~24岁青少年关心和遇到的生殖健康问题及寻医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重庆和贵州6个省(直辖市)各选择1个中等发达的县级市(地级市的区、县城),共选取3 361名15~24岁校内、校外未婚青少年接受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结果 男青少年最关心生长发育和性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和生理现象以及避孕,女青少年对怀孕、生育和避孕的问题感必趣.在青少年可能遇到的生殖健康问题中,生长发育、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问题、月经(女)问题是最常遇到的;8.8%~36.8%的青少年遇到过与性有关的问题,男性高于女性,校外高于校内;仅有4.9%~15.6%的青少年表示没有遇到过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男性高于女性;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4.4%~96.1%的青少年在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从来没有拨打过热线电话,64.2%~85.9%的青少年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从来没有就医,校外女青少年就医比例最高,为36.0%.女青少年因生殖健康问题就医的医疗机构主要是市(县)妇幼保健院和市(县)人民医院/市(县)医院,男青少年还包括市(县)中医院.城镇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想问和想说的内容中,"希望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在各类青少年中比例最高,为36.7%~55.2%.校内男青少年询问性、与异性关系方面的问题最多(16.5%).结论 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应包括识别问题、寻医技能以及介绍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内容,并考虑不同类型青少年的特点和各自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麻城市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湖北麻城市5所普通中学的1 953名初中学生进行现场集中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格率女生(59.7%)高于男生(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自我报告想看色情节目(3...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安徽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进一步制订改善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1398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用结构化的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221份,应答率为87.3%。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4.99%,年龄越小或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其中性卫生、安全套、生育和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4.02%、48.76%、41.11%和20.56%,文化程度越高知识掌握情况越好。90%以上的妇女反对婚外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主张女性从一而终,75%左右的妇女反对婚前性行为。性卫生和性伴交流行为得分率都在80%以上,而安全套相关行为得分率仅为43.4%,不同年龄(P<0.01)和不同文化(P<0.01)妇女间的行为得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年长者和文化程度低者。安全套的使用比例很低,应在农村地区开展节育工作的同时促进其安全性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有效策划和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在安徽、山西、甘肃、青海、广西农村地区运用整群抽样法,按年龄段选取校内外13~22岁男女青少年共2 002名接受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选取对象参加专题小组讨论.结果 66.8%~87.2%青少年听说过"生殖健康"一词,大多数是在电视或互联网的广告中听说的.大部分青少年表示"说不清"或"不知道"什么是生殖健康.在被告知开罗国际人发大会的生殖健康的定义和含义后,青少年认为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涉及正常的生长发育、恰当的与异性交往、没有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正确的性念度、和谐的性关系、懂得合理避孕等.青少年对所列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30.2%~45.5%,校外男青少年最高(P<0.05).结论 应将正确理解生殖健康纳入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问卷调查技术认知、实践的角度,探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调查问卷技术相关态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有关问卷调查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对河北省2所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预防医学专业五年级全体本科生进行调查,共计141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结果 调查对象认为问卷调查技术在获取人群疾病和健康信息方面的作用“很大”或“较大”者占75.17%,认为问卷调查研究结果“真实”或“较真实”者占65.25%,有58.87%认为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很高”或“较高”,有62.41%认为开展问卷调查“很难”或“较难”.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问卷调查技术作用的态度与其调查问卷测量属性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基本原则的知晓情况有关,对问卷调查研究结果真实性的态度与问卷调查基本原则的知晓情况、参加问卷调查设计次数有关,参加问卷调查设计次数与学生对调查问卷工具科学性态度有关,学校、性别、调查问卷测量属性知晓情况与问卷调查研究难度态度有关.结论 预防医学医学生对问卷调查技术的认知、实践水平对其问卷调查技术相关态度有影响.建议高校加强问卷调查技术跨学科综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问卷调查技术的正向态度.  相似文献   

12.
吴玉菊  郝刚  周欢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1782-1784
目的评价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急救知识知晓率和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的效果,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四川省资阳市某乡镇随机抽取2所农村小学分别作为干预学校和对照学校,将2所小学2~5年级全部符合要求的203和121名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学校和对照学校留守儿童5项急救知识知晓率和4项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干预学校留守儿童5项急救知识知晓率和5项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学校留守儿童除溺水后急救知识外,烫伤、触电、猫狗咬伤、发生火灾后急救知识知晓率及坚持每天刷牙、打喷嚏遮掩口鼻的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4.4%、92.6%、80.3%、98.0%及69.1%、69.1%,均高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的64.5%、85.1%、45.5%、93.4%及55.4%、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正确掌握急救知识、形成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潜在类别模型在广州市社区居民健康行为模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吃早餐、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健康体检和不吸烟等5种健康行为的人群行为模式,根据健康行为模式对人群聚类后,进一步比较不同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及健康知识得分。结果识别出健康行为模式(69.60%)和次健康行为模式(30.40%)两类人群。和健康行为模式人群相比,次健康行为模式人群中低年龄者较多、男性、单身比例较高、初中文化程度、工人农民和个体户等职业人群比例较多,行政技术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较少。除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得分外,健康行为模式人群的其余各类健康知识得分均高于次健康行为模式人群。结论潜在类别模型可用于人群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揭示健康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和内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良锋  季莹  袁红  徐立新 《中国校医》2012,26(5):337-338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中学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状况,为更好的开展针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上海市嘉定区4所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 348名学生,其中男643人,女705人。结果中学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3%,其中男生为75.1%、女生为77.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63,P<0.001);中学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0.6%,其中男生为69.9%、女生为7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6,P=0.019)。结论应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男生,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卫生村创建前后农村居民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为今后开展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卫生村创建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人群一般情况、了解健康知识的途径、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等。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于创建前后入户询问调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农村居民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健康知识的人数由创建前的24.22%上升至创建后的36.46%(P0.0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由创建前的73.59%上升至创建后的92.07%(P0.05),农村居民健康行为的总形成率由创建前的72.84%上升至创建后的85.65%(P0.05)。结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创建卫生村对提高农村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促进农村居民健康行为形成效果显著,是推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及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镇居民897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邻居朋友,居民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且男女无差别;8.92%左右的人群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多数人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54.96%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只有部分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但对于较为密切的接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歧视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和照顾服侍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且女性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结论对农村居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消除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河南省农村12岁留守儿童和对照儿童各1 440名作为调查对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12岁儿童问卷,对受检儿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49.49%的留守儿童知晓刷牙出血是不正常的,29.44%的留守儿童知晓龋齿是由细菌引起的;仅有13.61%的留守儿童每天刷牙2次,4.31%的留守儿童经常饭后漱口,24.44%的留守儿童使用含氟牙膏;仅有0.14%的留守儿童是因为接受预防去就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识不够理想,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不容乐观,应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居民血吸虫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状况。方法在中国目前仍然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7个省,每省随机抽取2个流行县,每县分别选取3个流行村,其中2个村为完成改厕村,1个村为非改厕村;每村随机抽取30户农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血吸虫病流行的农村地区有90.8%的居民知道血吸虫病,71.8%居民知道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尾蚴和钉螺相关,46.9%的居民将不沾疫水作为防止血吸虫病感染的首要措施,16.9%居民选择“改水改厕”做为预防血吸虫病流行的预防措施。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是农村居民卫生知识的主要来源。90.5%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和87.7%使用非卫生厕所的农户仍然直接用农肥作为处理粪便的主要方式。83.6%中国血吸虫流行农村地区使用非卫生厕所人群愿意和接受建造和使用卫生厕所。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应根据新时期血防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进行调整。发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以控制传染源为宣传核心,普及预防血吸虫病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  相似文献   

19.
和红  智欣 《中国健康教育》2011,(10):751-754
目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自拟问卷于2010年11~12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地区年龄介于18~30岁的1712名新生代农民工和997名当地人口进行了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6.1%,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为57.1%,均低于当地人口(分别为74.8%和65.1%,P<0.05);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知识知晓率以规律生活习惯有益健康、合理膳食有益健康、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位居前3位,健康概念的知晓率最低;新生代农民工健康行为形成率以经常吃水果蔬菜、少饮酒、不吸烟或已戒烟位居前3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形成率最低;随着年龄增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也逐渐增大(P<0.05);女性及文化程度高者,健康行为形成率较高(P<0.05)。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有待提高,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健康知识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