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妊娠结局受到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影响情况,以此来提升临床医生对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诊断水平。方法:我院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间进行产前检查的所有妊娠期妇女,经过检查发现其中862例存在生殖道感染现象,将其列为观察组,并将观察组中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临床症状以及有无实施治疗分为四组,分别为组1、组2、组3、组4,另外选择同一时间进行产前检查的862例生殖道感染阴性的孕妇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发症;此外对观察组中的每组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分析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研究者进行分析,观察组的组1、组2、组3、组4中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为26.62%、15.58%、39.82%、16.67%,对照组为13.69%,组2、组4中的患者出现不良妊娠的发生率略微比对照组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和组3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的几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相比较而言,组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组1高,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2.88%,对照组为19.49%,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存在生殖道感染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的孕妇,根据可能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生殖道感染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抗菌药物,能够很好的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妇产科定期孕检和分娩的32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28~34周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V)、衣原体、支原体、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测,记录妊娠期阴道感染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320例孕妇中,67例出现妊娠期生殖道感染(20.94%),其中VVC发生率最高(44.78%),其次为BV(22.39%)、支原体感染(16.42%)。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在受教育程度、妊娠期糖尿病、孕中晚期每周性行为频次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是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殖道感染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胎膜早破、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死胎发生率均高于非生殖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学历水平、妊娠期糖尿病、孕中晚期每周性交频次增加是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VVC、BV较为常见,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合并生殖道感染孕妇4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孕妇200例为对照组。结果:细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支原体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念珠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临床上要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依据是否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分组,即感染组(70例)与非感染组(130例),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早产、剖宫产和产后出血以及羊水污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分别为30.0%、37.1%、25.7%、24.3%,均高于非感染组的10.8%、11.5%、6.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影响相对比较大,会增加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等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危害及其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94例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生殖道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危害和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胎儿存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体重、胎膜早破以及死胎6种不良妊娠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对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生殖道感染会增加胎儿不良妊娠风险,胎儿存活率也显著下降,加强对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孕妇的临床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PPROM孕妇的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以期能为PPROM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128例PPROM产妇(PPROM组)及128例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对照组)病历资料,分析两组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衣原体(CT)、假丝酵母菌(CM)感染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PPROM组UU、CT、BV、CM、混合感染感染率分别为27.34%、12.50%、7.81%、10.94%、8.59%,总感染率为67.19%,对照组UU、CT、BV、CM、混合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38%、4.69%、4.69%、7.81%、5.47%,总感染率为32.03%,UU、CT感染率及总感染率PPRO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CM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产妇胎儿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7.19%、73.44%、14.06%、15.63%、20.31%,对照组分别为14.84%、32.03%、11.72%、3.13%、15.63%,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ORM组产妇生殖道总感染率与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之间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UU及CT感染为主的生殖道感染可能是导致PPROM发生的主要原因,孕期合并有生殖道感染会引起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在妊娠早中期进行生殖道感染筛查并且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有利于降低PPORM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孕妇下生殖道支原体阳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孕妇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法对204例晚期妊娠孕妇进行了支原体检测并追踪分娩时的情况,支原体阳性者对其新生儿进行呼吸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结果孕妇支原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新生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是否感染支原体5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晚期妊娠孕妇下生殖道中检测出支原体对围产结局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性科学》2015,(5):66-68
目的:研究孕妇在妊娠期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处于妊娠期时出现支原体或者衣原体感染的190例产妇,并选择同期176例正常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感染Uu、Ct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两组产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加强保健,重视生殖道感染是提升围产结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麻疹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明确该病的防治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麻疹感染妇女39例(感染组)及同期到我院接受检查的无麻疹感染孕妇3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Apgar评分、血常规、妊娠结局及心功能、肝功能。结果: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组患者的白细胞异常率、中性粒细胞异常率及低钾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自然流产7例(17.95%),死胎2例(5.13%),宫内窘迫6例(15.38%),新生儿麻疹3例(7.69%);对照组自然流产2例(5.13%),死胎1例(2.56%),宫内窘迫2例(5.13%)。感染组患者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及ALT(谷丙转氨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麻疹感染易引起流产、死胎宫内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心、肝功能异常,临床上应对育龄期及备孕妇女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7,(12):105-107
目的:研究和探讨生殖道感染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妊娠结局临床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组,以同期124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期为对照组,对两组感染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生殖道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9.84%和13.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和4.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分别为8.87%和10.48%,高于照组的6.45%和8.06%,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8.55%、13.71%、19.35%,与对照组的16.13%、12.10%、16.13%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新生儿肺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分别16.13%、79.03%,高于对照组的4.03%、29.8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和衣原体感染可能为造成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重要原因,未足月胎膜早破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应在妊娠期间加强生殖道感染筛查,并实施对症治疗,降低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分析,为妊娠期生殖系统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母婴的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医院的1249例妊娠期妇女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妊娠期妇女的阴道或宫颈分泌物做生殖系统的感染检测,对被检出的菌种进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249例妊娠期妇女中,出现生殖系统感染的妊娠期妇女有412例,其生殖系统感染率为32.99%,主要感染的疾病有支原体性阴道炎、衣原体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淋病、梅毒等等,引起妊娠期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中的念珠菌,经病原菌的鉴定试验发现患者主要感染的念珠菌有白色念珠菌,占85.44%(352/412),光滑念珠菌,占2.91%(12/412),克柔念珠菌,占5.58%(23/412),热带念珠菌,占1.94%(8/412),以及其他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白色念珠菌主要是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比较敏感,而对与咪康唑、酮康唑以及伊曲康唑都有一定的耐药性,其耐药率依次为36.50%、23.25%和18.5%,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其他念珠菌对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都比较敏感。结论:妊娠期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率比较高,其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在临床中要重视妊娠期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干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的模式。方法:对辖区内1848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实施策略对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病率、诊治行为的变化影响。结果:妇女诊治行为的改变,表现为体检率、妇检率、治疗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P<0.01),阴道炎、宫颈炎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生殖道感染的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后应当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意识。提升各层计生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支原体为可自我复制的最小原核微生物,分类学上归属于柔膜体纲。目前与女性生殖道感染有关的致病支原体主要有3种,即生殖支原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其中生殖支原体可能与黏液脓性官颈炎、盆腔炎症性疾病及HIV感染相关,解脲脲原体可能与流产、死胎、早产等妊娠不良后果相关.人型支原体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而生殖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最可能导致输卵管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