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17-mmRegent瓣置换主动瓣术后心功能、跨主动脉瓣压差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主动脉瓣环狭小的患者7例,均为女性,年龄49-65(54.0±10.8)岁,平均体表面积(BSA)(1.42±0.32)m2,心功能(NYHA)Ⅲ级5例、Ⅱ级2例,平均射血分数(EF)(0.45±0.12)。均在体外循环下用17-mm Regent(St.Jude Medical)瓣置换主动脉瓣,瓣环尺寸使用厂家的测瓣器测量,术前和术后心脏功能用超声方法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心功功(NYHA)Ⅰ级4例、Ⅱ级3例。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平均(16.0±4.2)mmHg。结论17-mmRegent(St.Jude Medical)瓣对狭小主动脉瓣环患者是较好的选择,它能避免扩大主动脉瓣环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而且未发现人瓣不匹配现象(PPM)。  相似文献   

2.
1979年6月到1992年8月间39例患者采用St.Jude双叶瓣替换三尖瓣,St.Jude双叶瓣27~33mm,手术年龄46±11岁(17~68)岁,其中6例为单纯的三尖瓣替换术(TVR),其余同期或以往行三尖瓣替换术(MVR)和/或主动脉瓣替换术(AVR)。三尖瓣病变为瓣交界融合狭窄4例,其余35例均  相似文献   

3.
St.Jude Medical人造心脏瓣膜(以下简称SJM瓣)是一种新型的两瓣叶结构的机械瓣.自1977年1月临床首次应用以来到1983年9月为止,全世界应用SJM瓣行瓣膜替换术共45,000余人次.它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功能,低血栓栓塞率,经久耐用,极少引起溶血及心内膜炎等优点,在目前临床应用的50余种人造心脏瓣膜中崭露头角,成为最受欢迎的人造瓣膜之一.1984年3月11日至14日在美国召开了关于SJM瓣临  相似文献   

4.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1977年10月起,美国和欧洲许多外科中心在临床上使用了 SJM(St.Jude Medical)心脏瓣膜。这种瓣膜由于应用热解碳和低支架,双瓣叶设计,故具有耐久性好、压力阶差小、涡流轻、血栓率低、血细胞损害小和声响轻等优点。本文报告初次使用此种人工瓣膜150例的经验,重点探讨死亡率、功能紊乱、血栓栓塞和溶血的发生率,并以非创伤性方法测定血流特征。方法:(1)病例 1978年11月至1982年4月间150例病人作了单瓣或双瓣替换,总共使用了171个 SJM 人工瓣。女性55例,男性95例,平均年龄54岁(范围1岁~74岁)。术前心功能按 NYHA 分类均为Ⅲ或Ⅳ级。74例作主动脉瓣替换,56例作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4年7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48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中30例行外科治疗,占62.5%。2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73.3%)中,同种动脉瓣13例,机械瓣9例。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8例。术后随访1月至9年,每半年一次。治疗效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6.7%;晚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占33%;27例随诊良好。结合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征象,对其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宗华  朱光发  梁瑛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392-1394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7~2004年收治我科的99例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长期随访,包括死亡、复发、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对影响预后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99例患者中,住院死亡2例(2.0%),失访7例(7.1%),共随访90例,随访时间(4.6±2.0)年。随访90例患者中,死亡10例(11.1%),PTE复发13例(14.4%),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10例(11.1%)。单因素χ^2检验显示治疗前PaO2〈60mmHg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50mmHg、治疗后栓塞面积〉30%和SPAP〉40mmHg与远期临床事件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SPAP〉40mmHg与患者远期预后相关(P〈0.01)。结论治疗后仍有右心室功能异常且肺动脉收缩压〉40mmHg是影响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告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76例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患者,男5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8±11.3(12~60)岁。其中动脉血培养阳性41例,阴性35例。27例(急性活动期)因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败血症等并发症而急症手术,49例(慢性静止期)在抗生素治疗6周后择期手术。本组76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74例;应用带瓣管道行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植术2例。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3例、佛氏窦瘤破裂+心室间隔缺损6例、心室间隔缺损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和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结果:76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5例(6.6%):急性活动期2例,慢性静止期3例。术后平均随访4.15年(10个月~10年),晚期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结论: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手术时机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急症手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Stars-Edwards 6120型二尖瓣与1200/60型主动脉瓣是瓣环包布、金属支架裸露的笼罩-球型人造瓣膜(简称不包布球瓣)。作者从1965年开始一直延用至今,现已进人第二个十年,较任何其他常用人造瓣膜为长,本文分析其晚期结果。 134例二尖瓣替换术中早期死亡16例(12%);晚期死亡33例,死亡原因与瓣膜有关者占12%。十二年成活率为50%。5例因血栓引起狭窄而需切除瓣膜。随访期间27例发生37次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8(±1.0)/100病人一年;严重栓塞(包括致死性)为 2.2(±0.6)/100病人一年,9例发生了10次续发栓塞,续发栓塞率为 6.4(±2.1)/100病人一年。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 1.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