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方法 2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刺分离术后,滤过泡旁注射MMC,随访观察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9.77±3.76 mmHg,治疗后为18.95±5.49 mmHg,P<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5眼;Ⅱ型滤过泡12眼;Ⅲ型滤过泡4眼.结论 用此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刺分离术联合5—FU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应用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3例24只眼,5—氟尿嘧啶的治疗量为5mg/次,总量为15mg。治疗前眼压为3.96±0.5kPa,治疗后眼压为2.52±0.73kPa,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有18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75%,条件成功率为87.5%。结果表明针刺分离术联合5—氟尿嘧啶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强调对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应早期发现并治疗,以避免滤过性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 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穿透性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的对比。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住院患12例(24眼)一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对侧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对比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相似,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何华  朱琦  王乾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20-722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术后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7/2014-09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出现高眼压的病例24眼,分析其常见原因、处理方法。
  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发生滤过泡瘢痕11眼(46%)、滤过内口阻塞4眼(17%)、恶性青光眼3眼(12%)、虹膜切除不合理2眼(8%)、前房积血2眼(8%)、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眼(8%)。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
  结论: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术前、术中尽量避免,术后及早发现给予对症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抗代谢药物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抗代谢药物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本文分别对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40眼术后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u)的难治性青光眼进行分析。术后6个月,MMC组手术成功率86%;5-Fu组成功率82.5%。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发生率,MMC组16%;5-Fu组10%。结果表明,上述药物能明显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化,但不能减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发生。男性、青少年性青光眼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因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包裹性囊状滤过泡而行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结膜下注射的患者25例(27眼),随访时间在12m以上。结果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23.85±10.6)d(9d~60d)。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2.51±5.30)mmHg(10~32mmHg),分离后2d,眼压下降至(11.57±4.82)mmHg(4~21mmHg),在随访终点眼压为(17.26±7.72)mmHg(7~20.3mmHg),与分离前眼压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55.56%(15眼),条件成功率为37.04%(10眼),总有效率为92.6%。针刺分离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被动渗漏和低眼压,短期内可恢复,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滤过区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是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穿透性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的对比。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12例(24眼)一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对侧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对比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相似,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雁 《眼科学报》2003,19(2):86-8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5例(99只眼)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5个月。观察比较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眼部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低眼压、浅前房、视力下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眼科学报2003;19:86-88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并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1-3年的75例(64例),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过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2.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或术后常规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低眼压并发症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最重要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