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根据神经认知行为量表评分分为VCI组(82例)和对照组(149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病所致损伤(包括急性病变、陈旧病变及腔隙灶)的部位、大小及损伤结构的总数进行比较。结果VCI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腔隙性脑血管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与VCI的发病有关;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脑萎缩不是VCI直接的危险因素。除基底节损伤外,脑血管病其他损伤均与VCI发病无关。结论VCI是一种与隐匿性脑血管病高度相关的老年性疾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再发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病再发的关系。方法对686例60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发病例221例(再发组),初次发病者465例(初次发病组)。收集患者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患有血脂异常等因素,与同期因脑血管病入院的初次发病者进行比较。结果脑血管病再发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血压病(OR=5.37)和血糖控制不良(OR=7.96),但血脂异常在脑血管病再发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控制不良是脑血管病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充分重视,同时血脂异常亦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216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122例(对照组),检测空腹静脉血尿酸,比较2组血尿酸水平,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呈正相关(r=0.873,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房颤患者16 88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254例(年龄≥65岁),对照组9631例(年龄<65岁),对比分析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房颤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总患病率为9.4%。老年组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4%vs5.6%,P<0.01),老年组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男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房颤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房颤动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使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理论和临床新成果得到及时广泛应用,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分类、危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诊治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干部保健人群5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1~2016年有连续随访数据的干部保健人群822例,根据诊断分为冠心病组43例,非冠心病组779例。多因素分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22例有连续随访数据的受试者,5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523人/10万,年发病率为104人/10万。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空腹血糖、肌酐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71.26±9.61)岁vs(63.81±9.79)岁,P=0.000;20.5%vs 8.2%,P=0.045;(6.38±2.48)mmol/L vs(5.09±1.10)mmol/L,P=0.000;(80.47±20.87)μmol/L vs(74.81±15.10)μmol/L,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与空腹血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OR=1.104,95%CI:1.057~1.154,P=0.000;OR=2.219,95%CI:1.018~4.835,P=0.045;OR=1.564,95%CI:1.320~1.852,P=0.000)。结论干部保健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偏低,主要与增龄、高血糖以及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 CVD )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严重者致残、致死率较高。我国第3次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 CVD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1]。为了解近30年来我国CVD的患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苏州某社区老年慢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10年风险预测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纳入2017年2~8月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666例,其中60~69岁900例,70~79岁622例,≥80岁144例。老年慢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10年风险预测低危、中危、高危分别为111例、788例、767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脂指标。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吸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分别为22.4%、65.6%、34.4%、94.5%、26.1%。男性血脂异常比例明显低于女性(31.6%vs 36.4%,P=0.039),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女性(53.1%vs 0.1%,P=0.000)。不同年龄段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危险分层患者性别、年龄、吸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男性高危比例较高,为59.7%,女性低危、中危比例较高,分别为65.8%和73.7%;60~69岁中危、高危比例较高,分别为55.1%和55.7%。结论本研究社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慢病健康管理,来预防心脑血管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学功能,包括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抗肥胖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脂联素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与低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亦红 《山东医药》2009,49(4):52-53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8例,测定其血清钠含量变化。发现脑出血量〉30ml患者的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出血量〈30ml者(P〈0.05),年龄〉60岁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者(P〈0.01)。认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低钠血症发生率与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对高龄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低钠血症的发生以减少内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就同型半胱氨酸自身特性、代谢途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致病机制、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分离等多种脑血管病有关。文章对甲状腺疾病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迄今仍然是我国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性原因之一。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始于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的问世和发展,扩大了外科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手术疗效。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在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降低了手术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血栓前状态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 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t PA、PAI 1)、D 二聚体 (D D)及纤维蛋白原 (Fbg)作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从 6 7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 32 8例 ,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5 0mg,1次 /d ;合并vWF升高者口服维生素E胶丸 10 0mg ,3次 /d ;合并Fbg升高者口服蚓激酶 40 0mg ,3次 /d ;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和复发率。结果 为期 3年的观察治疗过程中 ,常规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为 2 9.1% ,干预治疗组复发率为 10 .7% ,较常规治疗组减少 18.4%。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后血浆vWF、GMP 140、D D、Fbg含量及PAI 1活性均降低 ,t PA活性增高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辅以维生素E、蚓激酶进行相应干预性治疗 ,疗效确切 ,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