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方法:将25只实验兔子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骨不连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子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骨皮质剥离术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兔子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试验组采用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兔子骨不连间隙宽度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骨缺损区骨痂形成量与骨不连间隙宽度相符合。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骨不连的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骨不连的愈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促进骨缺损区骨痂的形成,提高骨不连愈合率,骨不连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介入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待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达30×109/L左右后可抽取自体骨髓200 ml。自体骨髓经干细胞分离试剂盒处理获取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细胞介入移植术,将间充质干细胞超选入脑病变供血动脉。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FIM评分,应用国际通用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定其运动和认知能力。结果:1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MSCs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症状,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已被实验证实[1].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我们开展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课题,现将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扩增方法及其生长特性和特异性表面标记,为肝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时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调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无菌抽取4例肝硬化志愿者骨髓3~4mL,年龄30~40岁,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逐步筛选MSCs,获取MSCs,倒置显微镜下逐日观察细胞生长特性,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甜、CD45。结果 原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0~9d,对数增殖期为10~19d,生长平台期为20~24d;传代细胞生长周期较原代细胞快,细胞生长潜伏期为4~24h,对数增殖期为3~12d,13~15d进入生长平台期。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高表达CD44,低表达CD45。结论 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体外生长良好,性质稳定,可以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择四肢骨折骨不连患者36例,应用自体提取ADSCs,进行经皮骨折处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36例患者随访3~46个月,中位数12.1个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以及骨痂形成32例,符合骨性愈合标准,平均骨愈合时间(自ADSCs移植时起)为4.5个月(2.8~5.6个月)。结论自体ADSCs经皮移植治疗骨折骨不连是一种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临床中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2011年4月之间收治的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加载组120例患者在原有胰岛素或降糖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入BMSC注射液,每支50mL,内含3×107BMSC。对照组120例患者在原有胰岛素或降糖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入安慰剂,外观,溶解度等与BMSC完全一样,无活性制剂。观察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加载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空腹C肽以及餐后2hC肽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而加载组改善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血糖,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在缺血心肌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uminfarction ,A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 2周进行心肌梗塞瘢痕处移植 5 溴脱氧尿嘧啶 (Bromodeoxyuridine,Br 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组注射培养基。AMI术前、AMI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用导管检查法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取左室标本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植入细胞。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MSCs移植后 4周左室收缩末期直径 (LVESD)、舒张末期直径 (LVEDD)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 (△D % )、射血分数 (EF)均大于对照组 (均为P <0 .0 1 )。导管测压显示MSCs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P)低于对照组、左室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 (±dp/dt)高于对照组 (均为P <0 .0 1 )。 结论 :缺血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塞心肌 ,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心肌梗塞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波  张福琴  宋振顺 《医学争鸣》2009,30(18):1839-18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能够逃避免疫排斥反应,在体内外能够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并能够降低糖尿病受体的血糖水平,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详述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够解决胰岛移植所面临的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脑梗死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和5个月Fugl-Meyer运动情况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和5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明确,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观察细胞的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谷氮唑盐(MTT)实验来研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代谢活性。结果: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呈梭形,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代谢活性。结论:本实验方法取材方便,能较容易地获得大量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摸索体外培养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含5%胎牛血清的MEM(modified Eagle's medium)培养基培养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结果 培养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达93%.结论 本研究方法培养获得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细胞活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SD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并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实验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BMSCs并设立PBS对照组,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和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BMSCs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比同时间点PBS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P<0.05);BMSCs移...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索最佳移植时期。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MSCs,分别于肝硬化造模第6周,10周经尾静脉注射1×106MSCs。在移植4周后,评价移植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状态,行肝功能检测(ALB,ALT,TBIL),肝脏HE染色。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周移植组较10周移植组效果更佳。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且在肝纤维化早期进行移植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形态学观察、表面分子标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检测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45,并诱导大鼠BMSCs向成骨和成脂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漩涡状生长。 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而CD45呈阴性。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和茜素红S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6.
关海旺 《医学综述》2012,18(2):168-171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以向多种细胞分化,已有大量实验研究了它的分离、培养和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BMSCs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出较好的效果。BMSCs移植正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崭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和脐血间质干细胞(CMSCs)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269例DMD患者行自体BMSCs和CMSCs联合移植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2次/d,皮下注射动员骨髓干细胞4 d,于第5天行骨髓采集术,局部麻醉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180 ml.将采集的骨髓液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单个核细胞2.0×109,用Uitra cul Ture 培养液调节细胞数量为1×105/ml~1×106/ml,接种于75 mm2培养瓶中,24 h换液,7~10 d后收集全部细胞,总数为4.0×108/ml~1.5×109/ml.将BMSCs移植到患者四肢近端肌肉内.采集脐血80~16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CMSCs.将CMSC(1.0~4.8)×107细胞悬液,经静脉缓慢输注,每5~7 d 1次,共3次.移植后6个月对患者的肌力、步行10 m和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等进行观察.结果 269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时随访,218例患者(81.0%)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移植后235例患者复查心肌酶谱,其中188例(80%)患者步行10 m及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肌酸激酶水平较移植前明显下降(P<0.01).51例患者复查肌电图,32例(62.7%)患者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47例患者复查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影像较移植前变化不明显.结论 BMSCs和CMSCs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肌酸激酶较移植前下降.移植后复查肌电图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MSCs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rn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自兔股骨、胫骨及肱骨中分离BMSCs进行纯化、培养.用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吲哚美辛定向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改良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结果:成脂诱导72h后,细胞内有脂滴出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加并融合为脂泡;细胞由梭形转变为类圆形或多角形;第3周油红O染色显示80%以上的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兔BMSCs经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可以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