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利用CT模拟机(西门子Sensation Open),分析水模体日常质量检测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 ,评价水的CT值和图像噪声的短期稳定性。方法 使用与西门子CT模拟机配套的水模体,调用日常的检测质量(DQC)程序进行质控检测。DQC程序使用标称管电压120 kV和140 kV两种检测条件。通过质控检测,得到两种条件下水的CT值和图像噪声在30分钟内的10次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 120kV条件,第1至6层(S1-S6)水的CT值(单位:HU)分别为:0.94±0.34,1.66±0.30,0.8 7±0.3 7,-0.8 3±0.3 4, 0.3±0.4 2,0.29±0.45。140 kV条件,第1至6层水的CT值(单位:HU)分别为:-0.26±0.45,0.64±0.37,-0.14±0.31,-2.09±0.33,-1.33±0.34,-1.35±0.31。120kV与140kV条件第1至6层水的CT值在10次检测中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28)HU、(-1.23~-0.30)HU,第1次测量结果 显著大于其余各次。120 kV和140 kV条件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22±21.11)HU、(42.91±15.12)HU、(48.78±16.13)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5±3.63、5.89±2.67、7.72±3.58;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7±0.34、3.28±0.81、3.56±0.67。3组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0 kV图像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高于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扫描,80 kV图像对坏死灶的显示优于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40±20.82)HU、(42.87±14.99)HU、(48.69±15.82)HU、(33.01±10.26)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6±3.58、5.85±2.65、7.68±3.51、10.60±4.34;胰腺坏死灶面积分别为(3.78±2.68)cm2、(3.28±2.59)cm2、(3.37±2.46)cm2、(2.42±1.98)cm2;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8±0.33、3.31±0.80、3.58±0.66、2.81±0.76。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与80kV、140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坏死灶面积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图像,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3组。结论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不能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胰腺坏死灶检出的主观判断力,但能更为敏感的显示胰腺实质中坏死灶周边的低灌注区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西门子CT模拟机使用Control Scan和位置数据计算,精确扫描含标记点CT层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位放疗患者进行测试,其中30位作为实验组,30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Control Scan和位置数据计算的方法与常规方法进行定位CT扫描,对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中,标记点出现在1、2和3层CT图像上的人数分别为:26、4和0;对照组中相应的数据分别为8、21和1。与常规方法相比,使用Control Scan和位置数据计算的方法,标记点出现在1层CT图像上的比例提高了60%。结论使用Control Scan和位置数据计算的方法,可以精确确定含标记点CT层面的位置,有效提高标记点在1层CT图像上的比例,为后续的精确放疗计划制作和精确摆位治疗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能谱曲线在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证实的29例脊柱转移瘤和18例脊柱感染性病变的能谱CT增强静脉期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 keV不同能级水平(每1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在传统混合能量图像的同一ROI测量CT值,对所得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其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中位年龄分别为58岁和64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P=0.4)。40~100 keV各能级下脊柱转移瘤的CT值分别为281.79 (143.67, 446.19) HU、199.68 (100.04, 321.49) HU、151.54 (81.47, 243.49) HU、(122.64±27.72) HU、(99.90±23.88) HU、(85.82±21.61) HU、(75.94±20.27) HU,脊柱感染性疾病的CT值分别为185.29 (164.19, 277.03) HU、138.44 (124.98, 238.56) HU、105.46 (92.94, 169.53) HU、(93.77±15.55) HU、(79.15±12.84) HU、(68.99±11.75) HU、(62.22±11.71) HU。脊柱转移瘤在同一能级的CT值显著高于脊柱感染性病变(P均<0.05),110~140 keV能量水平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能量图像测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为2.43±0.58,高于脊柱感染性疾病的能谱曲线斜率1.50±0.40(P<0.001)。当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阈值取1.72、40 keV CT值取248.80 HU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892,灵敏度分别为88.0%、80.0%,特异度分别为76.9%、92.3%。结论: CT能谱曲线能够对鉴别脊柱转移瘤及感染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以作为传统CT影像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进行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的受检者随机分为Z轴管电流调制组(试验组)和管电流固定组(对照组),每组各60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7.5HU,管电流的动态范围为40~500mA,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250mA,其他扫描参数两组完全相同。分别记录两组受检者的CT剂量容积(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管电流调制组甲状腺峡部层面的管电流值,测量下颌角、甲状腺峡部、胸骨上切迹层面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分3级(优、良、差),由2名有经验的CT主管技师和一名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评价。计数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CTDIvol,DLP和甲状腺峡部层面毫安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1.4mGy,210.5mGy·cm和120.5mA;对照组的分别为13.8mGy,292.8mGy·cm和250mA,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0%,降低28%和降低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下颌角和甲状腺峡部层面的图像噪声分别为7.36HU和7.05HU,稍高于对照组的5.64HU和4.85HU;试验组胸骨上切迹层面的图像噪声为7.23H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4HU,下颈部图像质量优的数量大幅增加。结论 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根据受检者体型和受检部位密度厚度变化在每周旋转均对管电流进行动态调整,使辐射剂量的分布实现了个性化,保证了不同层面图像质量的恒定,在多层螺旋CT颈部扫描时可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在临床CT扫描中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重建层厚影响图像噪声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重建层厚的改变对CT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 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测量图像中心相同位置CT值与标准值偏差并分析.结果 CT图像噪声随着mAs值、重建层厚增大而减小,图像噪声与mAs的平方根成反比.结论 正确理解重建层厚对噪声的影响,采用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方法来降低噪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 ±0.71) mSv高于B组(1.75 ±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 ±7.76)HU较A组(29.73 ±4.21)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 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最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舣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兔颅脑螺旋CT扫描吸收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螺旋CT在兔颅脑进行低剂量扫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为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水体模的同一层面,用120 kV,分别作1.0和1.5两种螺距,3 mm层厚的200、110、70 mAs扫描.在每幅图像的相同位置测5个兴趣区,作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比较;选用15只健康成年兔,用扫描参数120 kV、3 mm层厚、FOV115,1.0和1.5两种螺距在同一范围作200、110、70 mAs三种不同剂量的螺旋扫描.由4名CT医生盲法评价兔脑CT图像,按优、良、差三个等级评判每一幅图像.结果:CT图像的均匀性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变差,图像噪声水平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增高.对螺距1.0,200、110、70 mAs及螺距1.5,200、110 mAs五组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兔颅脑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兔在接受颅脑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off、mild、standard、strong)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颅脑单圈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血管CT值及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管电压100k V时较120 k V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降低39.29%、39.52%和39.42%;管电压80 k V时较120 k V时CTDIvol、DLP及E分别降低66.88%、67.02%和67.31%。管电压一定,不同迭代水平重建时:血管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CT值及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迭代重建水平一定,不同管电压扫描时:血管CT值、血管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在AIDR 3D off和mild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andard和strong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k V管电压扫描联合standard或strong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会获得较高质量的脑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弦图确认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有前后2次胸部CT扫描记录的3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2次扫描分别为传统的滤波反投影重建(FBP)及SAFIRE技术,SAFIRE强度为Strenth3;统计比较每位患者2次扫描图像的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两组上肺部(胸大肌)、中肺部(升主动脉根部)及下肺部(椎旁软组织)的CT值分别为:FBP组为(51.19±6.22)HU、(42.87 ±7.37)HU、(45.84 ±8.37)HU;SAFIRE组为(53.91±12.89)HU、(42.55±8.20) HU、(44.43±15.47) HU;两组平扫SD分别为:FBP组为(8.65±2.07) HU、(9.19 ±1.69)HU、(13.27±3.05) HU,SAFIRE组为(18.41±18.00) HU、(19.20±15.71)HU、(29.24 ±30.09)HU;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NR分别为:FBP组为6.31 ±1.87、4.82±1.06、3.73±1.36,SAFIRE组为4.39±2.20、3.03 ±1.33、2.45±1.4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D值:FBP组为(2.84±0.88) mSv,SAFIRE组为(1.27±0.64) mSv,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FBP重建技术相比,SAFIRE重建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的同时,有效地降低CT辐射剂量,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期间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接受CCTA检查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00mg/m L,能谱低剂量扫描模式,B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70mg/m L,管电压120k V,比较两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等。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分别为(32.08±3.12)m Gy、(10.51±2.03)m Sv和(13.86±1.09)g,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图像噪声为(24.12±2.27)HU,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LM、LAD、RCA近段管腔的CT值分别为(480.15±52.08)HU、(460.15±60.14)HU、(455.13±60.42)HU,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LM、LAD、RCA近段管腔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节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等级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3,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行冠状动脉检查,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3 种不同出血速率在不同管电压条件下,多层螺旋CT(MDCT)显示消化道活动性出 血的敏感性。方法 复制消化道出血模型,以测得的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出血点CT 平均值 (212.13±64.54)HU 为参考值,将浓度为320 mgI/ml 碘佛醇与0.9% 生理盐水配比成浓度为6.4 mgI/ml 的碘溶液, 120 kV 对应CT 值(214.73±1.63)HU,在相同对比剂浓度下(6.4 mgI/ml),通过微量注射泵模拟出血速率,分 别以0.3、0.4 和0.5 ml/min 的注射速率注射,并对消化道出血模型行MDCT 扫描。对照组:120 kV,300 mAs ; 实验A 组:100 kV,300 mAs ;实验B 组:100 kV,400 mAs ;实验C 组:80 kV,465 mAs。由2 位放射医师采用 双盲法读片,比较4 组辐射剂量、客观噪声值、信噪比,记录每组MDCT 对模型出血的检出情况,并测量出血 点CT 值。结果 对照组、实验A、B、C 组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实验B 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和实验各组在出血速率为0.5 和0.4 ml/min 时对模型出血的检出率为100% ;对照组、实验A、B 组未能 检出出血速率为0.3 mgI/min 的出血;实验C 组在出血率为0.3 ml/min 时对模型出血检出率为28.6%(2/7),但 检出率与对照组(-0.5 ml/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扫描条件下,MDCT 能够显 示出血速率>0.4 ml/min 的出血点;降低管电压能够有效增加出血点CT 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在优化婴幼儿胸部CT扫描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3年1~5月间,从拟行胸部CT检查显示正常的,无贫血及其他疾病的0~1岁婴幼儿中随机选取40例,平均分成A与B两组,A组扫描时管电压为80kV,使用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B组为100kV,使用常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比较两组间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的CT值与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CT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6±0.48、4.61±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值、SD分别为50.36±5.74HU、12.57±4.48和45.31±4.71HU、10.61±3.48,A组高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和CNR分别为3.31±1.02、2.68±1.21和4.31±1.32、2.74±0.92,B组均高于A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79±0.316、5.04±0.19mSv,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平均减少了65%.结论 320层CT在小儿胸部扫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加ADIR重建,图像质量能达到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肺部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均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噪声、病灶平均CT值及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两者无明显差异t=2.319,P>0.05;虚拟平扫图像和常规平扫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HU,虚拟平扫噪声略高于常规平扫t=5.246,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病变CT值分别为(32.65±8.09)、(27.94±7.16)HU,t=-8.154,P<0.05;且两组CT值有很好的一致性(r=0.840,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虚拟平扫有效剂量低于常规平扫t=4.005,P<0.05。结论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潜在价值,减少检查时间及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A组),获得140 kV、80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MPR图像(V-MPR),分析DEPI与V-MPR直接显示栓子的差别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回顾分析另16例已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CTA图像(B组),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肉眼观察A组与B组图像质量、DEPI与V-MPR图直接显示肺动脉千及叶肺动脉内栓子差异均不明显,直接显示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差异显著;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栓子,与64层螺旋CT图像质量无差别,可同时对栓塞后肺组织的血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