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与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有关,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内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方面的治疗经验,得出中医药不仅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并抑制上述系统的过度激活,而且明显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等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出院诊断为心衰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1)共630例心衰患者入选,平均年龄为(64.27±11.88)岁~(69.95±10.81)岁,P<0.01;男性占51.90%;1999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年段组(A组)和2004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年段组(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7±7.60)天~(12.07±6.40)天,P<0.05,呈逐年缩短;两个年段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最多(45.93%~50.53%),Ⅱ级心功能患者有逐年递增趋势(分别为14.89%、24.66%),相反Ⅳ级心功能患者有逐年递减趋势(分别为34.58%、29.41%)。(2)心衰病种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其中以冠心病比例居多,占总体43.96%,10年内高血压病从12.77%升至36.20%,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由25%减至6.56%(均为P<0.0001)。结论:10年来,心衰住院患者年龄推迟,住院周期缩短;心衰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呈现上升趋势,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再住院的影响,以评价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予常规护理,研究组47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总再住院率及护理质量指标的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总再住院率23.40%少于对照组的48.94%(P〈0.05),6min内行走距离比对照组长(P〈O.05),临症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利于减少患者再住院率,可提高护理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住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患病率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5月—2010年5月1 726例CH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血钠水平、心脏彩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合并低钠血症538例,患病率为31.2%;低钠血症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4d,而血钠正常组仅为10d(P〈0.05);低钠血症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3.9%,而血钠正常组仅为6.8%(P〈0.01);低钠血症组较血钠正常组射血分数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F患者低钠血症并发率较高,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心功能差、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6.
《中医临床研究》2017,(36)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6min步行试验及再住院率的影响,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延续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出院时均进行6min步行试验及3个月内再住院率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出院6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再住院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的同时提升患者6min步行试验成绩,并将再住院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7.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当人们到医院治疗疾病时,希望能得到医院全方位的治疗和舒适的护理。当前,因为医患与护患矛盾,使得患者在医院不能配合治疗,出院后再住院率明显上升。一家医院的治疗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护理环境,更好的医院护理环境和护士的安置水平可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这就要求医院要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何文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32-33
目的:探讨和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因素,为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患者的院外治疗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5月南涧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再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随访3~6月内再入院,再入院率51.3%。患者经济状况、药物治疗依从性、饮食习惯、前次入院心功能、坚持运动锻炼均对患者再入院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情况,应加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注意饮食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次入院的次数。 相似文献
11.
基于NT-proBNP目标导向的治疗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及再住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于NT-proB NP目标导向的治疗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及再住院的影响。方法将1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NT-proB NP目标导向组(观察组)和经治医生自行决定出院组(对照组),NT-proB NP治疗标准为较入院时降低30%以上。研究者只需按照规范化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研究本身不设定特定的治疗方案,观察2组患者出院3个月内的再入院率、病死率,入组时、出院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每搏排血量(SV),并检查2组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内再入院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入组时,2组LVEF、CI、CO、SV、NT-proB 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3个月,2组LVEF、CI、CO、SV均显著优于入组时(P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NT-proB NP均显著低于入组时(P均0.05),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P0.05)。结论基于BNP目标导向执行NT-proB NP动态监测对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用药、评价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1)
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泵功能衰竭,而出现以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为主的一组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力衰竭疾病患病人数仍在持续、快速增加。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的死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能亢进可加速心室重构,被认为是推动本病进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治疗方面,交感神经阻断剂有降低心肌耗氧,阻断心室重构的作用,但临床应用时发现其副作用较多,且长期疗效尚缺乏大样本实验数据支持。近年来中医学方面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诊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循证证据,临床辨证应用,疗效颇佳。本文主要从中医各家理论对于心力衰竭疾病的认识、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以及疗效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冀以为本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中度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中度有氧运动。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开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心室功能、血压、心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的心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度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动物模型研究 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可分为7类:压力超负荷、容量超负荷、心室快速起搏、心肌缺血损害、药物造成的心脏损害、离体法心衰和转基因心衰.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美国心脏协会(AHA)把慢性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的结果。心力衰竭的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和乏力。心力衰竭收缩功能的主要指标是左室射血分数下降(通常小于40%),而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左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1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2)
慢性心力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气阳两虚或气阴两虚为本,痰瘀、水停为标,瘀为中心环节。多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立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宣导三焦、泻肺豁痰、活血利水为主要治疗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研究受辨证及实验设计影响,未能明确阐明作用机理,未来可将中医理论有机的结合到临床治疗中,与现代药理知识融会贯通,寻找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CHF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HF的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更高,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1)
慢性心力衰竭可归为喘证怔忡心悸等范畴,辨证分型缺乏一致标准,少则2型,多则10型,多集中在3~6型,目前认同率较高是分4型:气虚血瘀,益气活血,保元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痰饮阻肺,泻肺逐饮,葶苈大枣益母汤。动物模型造模主要有药物诱导(阿霉素、异丙肾上腺素)、手术诱导(冠状动脉结扎、腹主动脉窄缩)和转基因诱导;中医证模型均为药物诱导或手术诱导造模基础上,饥饿、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建立的。中药治疗研究集中在单味与复方(真武汤、生脉散、邓铁涛暖心方等)。未来期待具有中医特色CHF动物模型,构建更为科学中医药评价体系,加强单味中药及复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复杂综合征。据调查,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约有600万心衰患者,心衰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而死亡率占40%。CHF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主要挑战。CHF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相似文献
20.
皮静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89-89
目的:探讨和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进行比较.结果:从两组患者的数据来看,观察组的再住院率为12.9%(4/31),对照组的再住院率为29.0%(9/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再住院率,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