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丽云  区慧红  郑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82-378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用药并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的用药过程,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等采取综合护理,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缺氧状态,降低吸气做功,提高呼气相压力,避免气道和肺泡塌陷,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自主呼吸规律。结果:53例患儿除2例为Ⅳ期NRDS而死亡外,其余都能够达到病情的改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很好措施,而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及呼吸道的管理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11-4413
目的研究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74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气分析结果、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动脉血压分压、酸碱度分别为(86.73±16.45)mm Hg、(7.38±0.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4±14.33)mm Hg、(7.25±0.0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39.32±7.11)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39±9.48)mm Hg(P0.05)。观察组的并发生发生率为18.9%略高于对照组的10.8%,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阻止肺部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改善肺氧合功能,提高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NICU联合应用PS和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选取本科室诊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2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MV组14例,采用常规的机械通气疗法并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CPAP组14例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法并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析相关疗法对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儿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指标对比,治疗后6、12、24 h的p H值、p(O2)及p(O_2)/FiO_2水平上升,p(CO_2)水平下降,患儿病情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等体征有明显改善,病情几乎恢复到正常,2组以上指标差异显著(P0.05);NCPAP的有效率为85.71%,远高于MV的64.2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PAP患儿不良反应病发率为14.28%,而MV患儿不良反应病发率为35.71%,2组不良反应病发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且疗效突出,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杨丽清  江英  刘红霞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1-1913
目的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200mg/kg。对于仍有呼吸困难需无创通气的患儿46例,随机分成为SNIPPV组22例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24例。比较两组通气后血气指标及无创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无差异,SNIPPV组血气指标较NCPAP组恢复时间迅速,PaCO2下降明显,无创通气时间缩短。结论SNIPPV作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治疗NRDS是可行的,且比NCPAP模式更有效,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序贯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RDS早产儿临床资料,最终纳入123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取的无创通气模式分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59例)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64例)。对比两组1周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无创通气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结果①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1周撤机成功率高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再插管率、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则小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②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③治疗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患儿血氧分压值显著高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则小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结论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序贯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无创通气是治疗早产儿RDS的一种安全有效方式,能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和降低机体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腔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A组29例给予NCPAP联合PS应用治疗;B组29例采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疗效以及血气指标、X线胸片结果和正压通气时间。结果 2组治疗6,12,24h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改善、24h后X线胸片改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正压通气时间低于B组(P<0.01)。结论 2种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均好,可明显改善患儿通气/换气功能并缓解呼吸窘迫症状,但联合组可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etant,PS)缺乏所致。NRDS应用PS常需配合应用机械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本次研究采用CPAP模式治疗37例经用PS后的NRDS患者。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94-3595
目的研究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配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配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行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配合NCPAP治疗。结果观察两组疗效、血气指标和治疗一般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配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恢复患儿血气指标,提高临床症状恢复速度,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5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及对照组(78例)。治疗组于出生后30min~2h从气管插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每次100~200mg/k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CPAP)装置辅助呼吸;对照组单纯应用NCPAP装置辅助呼吸。两组其他治疗及护理措施相同。结果:治疗组辅助呼吸、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72h胸部X线摄片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正确的氧疗和加强机械通气的管理,配合早期足量的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方法95例胎龄为28~34周早产儿,均给予保暖、通畅呼吸道、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控制感染、防治出血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家长对PS的使用意见分为两组。观察治疗组45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确诊为NRDS后使用PS,若未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则不使用PS;预防使用组50例,全部在出生后30分钟内,无论有无NRDS的临床表现均使用PS。比较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胸部X射线、辅助呼吸时间、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结果预防使用组的NRDS发生率(38.00%)明显低于观察治疗组(75.56%),确诊病例较观察治疗组的胸片分级低,辅助呼吸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观察确诊后才使用PS相比,早期预防使用PS能够减少NRDS的发生率,降低胸片分级,缩短辅助呼吸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于生后24 h内经气管插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于出生24 h后气管插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改善情况,对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用氧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患儿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气浓度(PaO2/FiO2)、pH值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用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肺功能,且早期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黄梅  刘金芝  丁玉红 《全科护理》2013,11(5):387-38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应用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科41例重症MAS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即予NCPAP吸氧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PS(珂立苏),按70mg/kg经气管内给药。[结果]用药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所需氧浓度(FiO2)明显降低,患儿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与NCPAP联合应用能有效治疗M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新法气管内给药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28~34周早产儿25例。所有患儿在出生后1h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将患儿按不同气管内给药方式分为传统给药组(Ⅰ组)14例和新法给药组(Ⅱ组)11例,观察2组用药中的呼吸、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及术前、术后1,12h动脉血气的变化,并比较2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药物咳出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后,2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咳出发生率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组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及心率增快,与Ⅱ组及自身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1h后2组血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2h后,PaO2Ⅰ组低于Ⅱ组(P〈0.01),PaCO2Ⅰ组高于Ⅱ组(P〈0.05)。结论新的气管内给药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但可减少药物咳出,避免重复用药,还可减少术中不良反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作用。方法27例NRDS的患儿经气管滴入固尔苏[100mg/(kg·次)],然后拔管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作为NCPAP组。25例常规机械通气病例作为对照组(VT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变化、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1h,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6h、12h及24h,两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NCPAP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VT组;NCPAP组的氧疗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VT组,住院费用也较低。结论NCPAP及固尔苏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治疗NRDS,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具有肺部感染、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肺超声表现,探讨不同肺超声表现诊断N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诊NRDS早产儿109例,于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前行肺超声检查,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根据不同肺超声表现制定A、B、C三种诊断标准(胸膜线增厚,至少一个肺野内出现“B”线或“AIS”征为A标准;胸膜线增厚,出现“白肺”征,“A线”征消失为B标准;胸膜线增厚,出现“白肺”征且任一肺野可见“肺实变”征为C标准),分析其对早产儿NRDS的诊断效能。结果109例NRDS早产儿中,临床诊断NRDS 31例,非NRDS 78例。A标准对NRDS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B标准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标准(70.96%vs.38.71%,89.66%vs.80.41%,均P<0.05)。31例NRDS中,重症NRDS 15例,非重症NRDS 16例。C标准诊断重症NRD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3%、93.75%、91.66%、78.94%,AUC为0.835,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76。结论“白肺”征是肺超声早期诊断早产儿NRDS的重要影像学特征;“白肺”征合并“肺实变”可初步诊断早产儿重症NRDS。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NHFOV) in post-extubation preterm infants.MethodsThis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 total of 149 preterm infants aged between 25 to 34 weeks’ gestational age with a birth weight of <1500 g who required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admission were included. After extubation, they were randomized to the NHFOV group (n = 47),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group (n = 51), or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group (n = 51). We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ResultsA total of 139 preterm infants finally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reintub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HFOV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The duration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NHFOV and NIPPV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NCPAP group. The incidence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the NHFOV and NIPPV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CPAP group. The NHFOV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ess nasal injury than the NCPAP group.ConclusionAs post-extubation respiratory support in preterm infants, NHFOV has a lower reintub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NCPAP and NIPPV,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作用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将49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及氧疗等常规治疗;吸入NO(iNO)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与机械通气同步使用,吸入浓度从10ppm开始,最高不超过30ppm,持续吸入时间24~36h,同时动态观察血气主要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h)pH、PaO2、PaCO2、PaO2/FiO2、SaO2及肺泡动静脉氧分压差(A-a)PO26项血气指标的改善,iNO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iNO组在治疗后不同时期(1、12、24及36h)6项血气指标均有较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后12、24及36h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与吸入时间相关;iNO组在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转归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吸入NO治疗NRDS,尤其是重症和早产患儿,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增加通气/血流比值,从而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预后。对吸入NO的最有效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