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模型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p75NTR免疫产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单纯坐骨神经损伤、单纯脊髓背索损伤以及合并损伤(脊髓背索损伤前1周损伤坐骨神经)模型,动物被随机分成正常组、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单纯脊髓损伤组、合并损伤组。从脊髓损伤处嘴侧5mm处注入快蓝(fastblue,FB)以逆行标记DRG中感觉神经元,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模型中p75NTR在背根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阳性产物,并结合FB逆行示踪观察FB阳性神经元中p75NTR的表达。结果: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背根节中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免疫阳性产物较正常组增加,神经元中p75NTR阳性产物较正常组低;单纯脊髓损伤组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免疫阳性产物较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和合并损伤组明显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组p75NTR的表达与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相似,在胶质细胞内上调,在神经元内降低,大多数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p75NTR表达呈阴性,但被p75NTR免疫阳性胶质细胞围绕。结论:不同损伤模型DRG中,p75NTR阳性产物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具有明显差异,胶质细胞源性p75NTR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上行传导束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BDNF)和低亲和力 75kD神经营养素受体 (LowAffinity 75kDNeurotrophinReceptor ,p75NTR)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 ,以探讨BDNF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方式。方法 :免疫组化ABC法观察BDNF和p75NTR在大鼠背根节和脊髓中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BDNF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存在于背根节中、小神经元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浆。p75NTR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大部分背根节神经元的胞核及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核。结论 :BDNF和p75NTR在脊髓和背根节中的不同表达与分布提示BDNF可能通过不同受体介导信号途径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单克隆抗体在脊髓前角和延髓脑神经运动核的定位。结果发现脊髓各个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胸髓侧角、骶副交感核部位和延髓脑神经运动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均有ChAT标记的细胞。形态多样,有多极形、三角形、椭圆形和梭形不等。利用VIDS-Ⅲ型图象分析仪对ChAT标记神经元胞体进行了圆直径、周长和面积测量分析。结果还提示ChAT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背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胸髓侧角、骶副交感核,脑神经运动核的部位一致,ChAT是上述神经元的重要递质之一,可能与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脊髓前角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8周龄正常对照组,8周龄模型组,30周龄正常对照组,30周龄模型组。连续5天给药并进行行为学观察后取小鼠颈膨大和腰膨大做甲苯胺蓝尼氏染色、GFAP免疫组化反应和电镜观察。结果:MPTP诱导帕金森病小鼠脊髓前角尼氏染色见神经元显著减少(P<0.01),GFAP表达显著增强(P<0.01)。超微结构呈病理改变:神经元水样变性明显,可见较多胀亡和凋亡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广泛出现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以上病理改变未显示出部位及年龄的差异。结论:脊髓前 角的病理性变化是可能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原因和结构基础之一,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可能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6.
HSV携带BDNF基因重组体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重组体对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HSV-BDNF转基因重组体,通过坐骨神经注射使其转运入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探讨BDNF对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GFP标记的HSV-BDNF注入坐骨神经后5d能运输到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BDNF转基因治疗可减轻SCI带来的神经元损害,增加神经元存活数量并阻止胞体萎缩,同时改善大鼠后肢运动行为(P<0.05)。结论 HSV携带BDNF基因是一种有效治疗脊髓损伤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荧光素逆行追踪试验了解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桥接缺损坐骨神经后,神经再生修复的情况。方法: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桥接狗缺损的30mm坐骨神经手术后6个月时,于原远端吻合口下10mm处注射快蓝(FB);取脊髓及相应背根神经节,观察神经元被荧光素标记情况。结果:脊髓及背神根神经节中均出现不等的被FB标记的神经元胞体。结论: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能较好的修复长距离缺损的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探讨周围神经缺血性神经病的发病机理.方法:结扎大鼠单侧骼总动脉制作坐骨神经缺血模型,分别手术后3、5、7、14、21、及28d取腰髓L4~L6节段和双侧第4~6腰脊神经节固定定,行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同体作对照.结果:坐骨神经缺血的不同时间段L4~L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节神经元可见凋亡神经元细胞,术后3天背根节神经元凋亡率显著升高,术后7天达峰值以后缓慢下降,后期接近对照侧水平.术后5天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开始有显著性提高,14天达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后期较对照侧仍显著性增高.结论:周围神经缺血性损伤可导致相关神经元胞体中神经元凋亡;缺血性损伤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影响较脊髓运动神经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与运动神经递质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大小神经元ChAT均表达阳性,脊髓损伤后ChAT阳性细胞数减少,CBS升高,二者具有相关关系。结论:脊髓受压抑制大鼠脊髓神经元合成ChAT,从而影响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0.
荧光素经血循环能使哪些神经元被标记,对正在兴起的荧光素逆行示踪枝术的结果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成年小白鼠和大白鼠经尾静脉注射五种荧光素,其中 TB、FB、EB 标记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脑干躯体运动性核团、内脏运动性核团、脊髓前角、丘脑下部室旁灰质和周围感觉神经节,TB 还标记了黑质细胞。而 Ny、Bb 标记的神经元只分布于感觉性神经节。荧光标记细胞还分布于软膜、脉络丛和脊髓中央管上皮。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是否参与了再生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节。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在右侧坐骨神经压榨损伤术后随机分为TGFβ1组和生理盐水(NS)组。TGFβ1组在坐骨神经压榨损伤近心端注射TGFβ1 50μL(0.1μg/mL),术后隔日在右侧下肢后群肌内注射TGFβ1 50μL, 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NS。实验动物分别存活3,7,14和21d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蛋白的表达变化。存活21d的实验动物还用半薄切片和Fast Blue逆行荧光示踪方法观察TGFβ1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远端的再生情况。结果:TGFβ1组脊髓前角bFGF蛋白的表达高于NS组(P<0.05);损伤远侧端再生轴突数目、直径与髓鞘厚度TGFβ1组均明显好于NS组(P<0.05); TGFβ1实验组脊髓和背根节内荧光标记细胞数量明显多于NS组(P<0.01)。结论:外源性TGFβ1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TGFβ1上调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节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和电生理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CI后不同时间相应节段(L4、L5、L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CCI后不同时间L4、L5、L6节段背根节神经元ATP反应电流的变化.结果 CCI后7、14 d,损伤同侧L4、L5、L6节段背根节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而且染色加深,相应节段的脊髓背角浅层P2X3免疫反应性亦明显增加.CCI后7、14 d,损伤同侧相应节段背根节产生ATP快反应电流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电流幅度亦增强.应用非选择性P2X受体拮抗剂Suramin能明显抑制ATP反应电流.结论 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致神经痛后同侧对应节段的背根节神经元P2X3受体表达明显增加,ATP快反应电流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董玉珍  梁秋冬  段永壮  施新革 《重庆医学》2011,40(21):2096-2098,后插1
目的 观察嗅鞘细胞(OECs)脊髓内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将培养、纯化OE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算纯度.48只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随机分为OECs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通过尼氏染色计数并计算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百分率,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新的修复方法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粘附pcDNA3-GDNF-GFP的缝线,对照组使用粘附pcDNA3的缝线进行坐骨神经的缝合修复.术后1周、8周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DNF在脊髓神经元的表达;术后12周行脊髓神经元尼氏染色和右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神经元有绿色荧光表达,证明转染成功;尼氏染色发现神经元数目多于对照组,实验组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潜伏期分别是19.82±1.90 m/s、3.47±0.32 mV、0.36±0.03 ms,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携pcDNA3-GDNF-GFP重组质粒的缝线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可以对脊髓神经元产生营养保护作用并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中药对脊髓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c-Ju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索中药脊髓I号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机制。结果表明,服用脊髓I号后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c-Jun表达明显上调;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细胞核呈完整形态的数量明显增多。提示脊髓I号可能通过对c-Jun基因表达的调节,激发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探索中药脊髓Ⅰ号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机制。结果表明 ,服用脊髓I号后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c Jun表达明显上调 ;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细胞核呈完整形态的数量明显增多。提示脊髓Ⅰ号可能通过对c Jun基因表达的调节 ,激发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BDN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NGF与BDN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为药物组、对照组,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例组(L组)和健侧组(R组)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级化技术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现察各组在1d、7d、14d、21d及2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药物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除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3周内逐渐下降,然后开始恢复,但至第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而两组健侧BDN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健侧BDN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正常对照组仅显露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1年后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未发现运动神经纤维,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是正常对照组的23.0%(P〈0.01),运动神经纤维占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为0.34±0.16(P〈0.01)。神经元逆行荧光示踪结果显示,正常组脊髓前角未发现荧光标记阳性的神经元;端侧组脊髓前角荧光标记神经元数目为150.9±104.8(P〈0.01),运动神经元比例为0.27±0.11(P〈0.01)。结论: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猫脊髓部分去传入后神经营养素家族表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Ⅱ板层内NGF、BDNF、NT-3及其m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切断L1-L5、L7-S2背根,保留L6背根为备用根)3-5天、10-11天后,猫脊髓L3、L5、L6或L7节段背角Ⅱ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正常猫NGF及其mRNA分布于Ⅱ板层神经元内;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mRNA阴性,NT-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星神经纤维及膨体中,mRNA阴性,(2)去传入后3-5天,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NT-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而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10-11天时,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NT-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而BDNF含量除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BDNF和NT-3的mRNA仍呈阴性。(3)NGF达高峰的时间在L5、L6节段较早,L3较晚,BDNF含量的恢复以L7最迟;NT-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唯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10-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L3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猫脊髓部分去传入后神经营养素家族表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 板层内 NGF、BDNF、NT- 3及其 m 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 (切断 L1 ~ L5、L7~ S2 背根 ,保留 L6背根为备用根 ) 3~ 5天、10~ 11天后 ,猫脊髓 L3 、L5、L6或 L7节段背角 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正常猫 NGF及其 m RNA分布于 板层神经元内 ;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 ,m RNA阴性 ;NT- 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纤维及膨体中 ,m RNA阴性。 2去传入后 3~ 5天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 ,NT- 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 ,而 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 ;10~ 11天时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 ,NT- 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 ,而 BDNF含量除 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 ,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 BDNF和 NT- 3的 m RNA仍呈阴性。 3NGF达高峰的时间在 L5、L6节段较早 ,L3 较晚 ;BDNF含量的恢复以 L7最迟 ;NT- 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 ,唯 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 10~ 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 ,L3 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 ,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