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瑞荣 《河北中医》2000,22(2):153-153
“稚阴稚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原文出于清 .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稚”者“幼”也 ,是对幼稚微小、娇嫩脆弱、很不完美、很不成熟的一种形容。“阴”者 ,是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基础 ,包括精、血、津、液。“阳”者 ,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所谓“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或脏腑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 ,是对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的概括。1 “稚阴稚阳”是生理特点 ,也是病理基础“稚阴稚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 ,也是小儿病理基础 ,而生理特点是前提 ,没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儿科学模拟试题答案一、词解1.“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即未成熟,未完善之义。所谓“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或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2.五硬是指头项硬、手硬、足硬、口...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未健,而且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故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出现厌食、食滞等消化道疾病。此时的药膳应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选用药物时应选平性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5.
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直接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体虚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均为体虚易感邪所致。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小儿病源方论》曰:“小儿一周以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清代吴鞠通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医学将多汗症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出汗,活动时出汗更多的称为“自汗”,多属阳气虚弱卫外不固;夜间入睡后出汗,觉醒后汗自止的称为“盗汗”,多属阴虚营不内守。并归结为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这种以出汗现象分阴阳的辨证,对成人患者来说是重要的,但在儿科则常有例外。这是因为小儿属稚阳之体,形体未充,腠理虚疏,临床上往往自汗与盗汗同时并见,而以气阴两虚者为多。笔者以益气养阴为主的加味生脉散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一、方药组成和加减法  相似文献   

7.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8.
小儿时期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无论在生理上 ,还是病理方面 ,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 ,差别越大。掌握小儿时期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对于了解小儿常见病的发生及治疗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生理特点1.1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是指小儿时期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骨骼 ,以及精血津液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活动方面 ,均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古代儿科医家根据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 ,气血未充 ,经脉未盛 ,神气怯弱 ,精气未足等特点认为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 ,一般是指体内精…  相似文献   

9.
小儿体质形成及分型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它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方向与转归情况。在一定时期内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 ,它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 ,可变是绝对的。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早在《颅囟经》中 ,就提出“孩儿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 ,说明小儿时期 ,阳相对偏盛 ,生机比较旺盛。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则提出小儿是“稚阴未充”、“稚阳未长” ,用“稚阴”“稚阳”来表明小儿阴阳 (物质基础和生…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石寿棠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嫩,易于伤阴,“燥”是小儿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应以“润法”为主治。作者经过儿科临床印证,润法用于小儿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12.
小儿体质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及“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与小儿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治疗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小儿体喷的特点及其与小儿肾病的证的关系,指导小儿肾病的治疗及预防小儿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攻下药物治疗小儿急症不能单纯理解为泻热通便,更主要的作用在于荡涤实邪,攻逐污秽,借通腑峻烈之气,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故在治疗上即要护阳,亦要护阴,在攻下同时要时间顾护脾胃。同时要切中病机,认证准确,结合小儿个体特点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方用药既要谨慎,又要及时果敢,当下则下,中病即止,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试谈“复感儿”的正气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将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称为“复感儿”。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反应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复感儿的发病“不在邪多,而在正虚”。中医学的“正气”代表机体的免疫机能,它与中医脏象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一般复感儿的发病与“肺主表”的关系最为密切。小儿肺常虚易受邪,责之于小儿肌肤嫩,藩篱疏,卫外不固。正如吴鞠通在论述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时说:“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指出小儿免疫机制未臻完善,包括肺脏…  相似文献   

15.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从其生理而言,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四肢百骸、筋骨骨路等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如《小儿药证直决·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同时,这也决定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 《医学三字经·小儿》云:“稚阳体,邪易干。”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  相似文献   

16.
江育仁老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制方用药,颇多创见。兹择要简介如下。一、重视小儿的体质特点关于小儿体质特点,江老认为“稚阴稚阳”之体,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阴)与功能活动(阳)等方面,均属幼稚,所以在病理上容易出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小儿疾病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既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一面;又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历代儿科医家根据这一体质学说特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学(?)。一种学派认为是“纯阳之体”;另一种学派则认为是“稚阴稚阳”。众医家对“稚阴稚阳”说无可非议,然对“纯阳之体”说却有两种争议:一者认为此说不妥;一者认为“纯阳之体”说就对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而言,大有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的深刻、广泛、形象。而笔者认为:“纯阳之体”说,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血不足、经脉未盛,若寒暖失调,饮食不节,易为六淫和饮食所伤。又因小儿为“稚阳之体”,寒温、饮食均能罹致热证。《内经》“热者寒之”为治疗原则、故以清法为治,取捷效。现举数例、以紧同道。  相似文献   

19.
<正> 吴鞠通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之一,有《温病条辨》及医案传世。其中《解儿难》一卷,前承儿科各家学说,论述了有关小儿多种病症的理法方药问题,于中医儿科的理论与临床有所发挥。兹将吴氏比较突出的学术见解,略举数例,尚祈匡正。一、阴阳两稚论体(?) 关于小儿的体禀,自佚作《颅囱经》倡说纯阳以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沿袭此说,影响甚大,各家幼科著作纷纷加以引述。然张景岳在《类经》中则提出:“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持稚阳耳”。另一方面,既然阴气未充,亦可称为稚阴。故吴氏从经旨出发,以男十六女十四阴气始长阳气始充立论,明确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  相似文献   

20.
议纯阳     
纯阳理论是祖国医学阴阳学说在儿科领域的体现。“纯阳”二字揭示了小儿在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偏盛的生理状态,同时蕴含着“稚阴稚阳”的说思想,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以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特点;并提示了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纯阳理论对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防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