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基因对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并检测p21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白血病中的关系。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严重缺失的人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用形态学,电镜,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p53对HL-6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对p21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野生型p53基因能促进HL-60细胞凋亡及上调p21表达。结论:p21可能在p53促HL-60细胞凋亡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p53在调节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53作为抑癌基因,在各种应激情况下(包括电离辐射所致DNA损伤、核苷酸缺失、低氧或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过程。本综述了p53及其下游分子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p53在选择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不同持续高+Gz作用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p53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Gz作用下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7Gz暴露组、+10Gz暴露组和+14Gz暴露组,各组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24h和48h处死大鼠取脑。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0Gz暴露组和+14Gz暴露组在6h和24h时在大脑皮层、海马CA1区和纹状体可见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和bcl-2和p53mRNA表达变化。结论 反复高+Gz暴露可引起大鼠脑内部分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p53的表达变化,细胞凋亡可能是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状态与电脑辐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抑癌基因p53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复制、细胞分化、基因组的稳定以及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53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两大生物功能与电离辐射效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p53在调节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作为抑癌基因,在各种应激情况下(包括电离辐射所致DNA损伤、核苷酸缺失、低氧或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过程。本文综述了p53及其下游分子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p53在选择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持续高+GZ作用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 GZ作用下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凋亡相关基因 bcl- 2、p5 3基因表达的变化 ,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 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 方法  48只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7GZ暴露组、 10 GZ暴露组和 14GZ暴露组 ,各组分别于暴露后 30 min、6 h、2 4h和 48h处死大鼠取脑。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 TUNEL )检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凋亡相关基因 bcl- 2和 p5 3 m 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10 GZ暴露组和 14GZ暴露组在 6 h和 2 4h时在大脑皮层、海马 CA1区和纹状体可见部分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和 bcl- 2、p5 3 m RNA表达变化。 结论 反复高 GZ暴露可引起大鼠脑内部分神经细胞凋亡及 bcl- 2和 p5 3的表达变化 ,细胞凋亡可能是反复高 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p53基因状态与电离辐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抑癌基因p53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复制、细胞分化、基因组的稳定以及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53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两大生物功能与电离辐射效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53 K370位乙酰化修饰反应在紫外线B(UVB)诱导p53活化及细胞凋亡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野生型和p53基因缺陷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wt-MEFs和p53-/-MEFs)。以UVB为刺激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析wt-MEFs细胞中p53的转录诱导活化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UVB诱导p53在K370位发生乙酰化修饰反应及p53总蛋白表达情况;构建p53点突变体K370R并在p53-/-MEFs细胞中比较UVB诱导wt-p53和p53 K370R的转录活化情况及野生型和突变体蛋白介导细胞凋亡反应的差异。结果 UVB刺激wt-MEFs细胞后p53转录激活活性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明显上调;同样条件下UVB能够有效诱导p53在K370位发生乙酰化修饰反应;p53 K370位突变后并不影响UVB刺激作用下p53的蛋白质稳定性,但其转录激活活性显著下降;同时K370位突变后能够有效抑制UVB诱导的细胞凋亡反应。结论 p53 K370位乙酰化修饰反应在UVB诱导的p53活化及细胞凋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miRNA参与p53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等过程中均发现一些miRNA可以作为肿瘤抑制基因或癌基因参与调节。研究发现miR-34作为p53转录激活的靶分子,参与了包括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等过程的调节,miR-34的缺失可使p53介导的细胞效应受阻。miR-29可激活p53的表达并诱导p53介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还有许多miRNA分子受到p53的转录抑制。一种miRNA可调节多种不同的靶蛋白分子,因此大大拓展了p53调控网络的层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参与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网络的调控,同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对不同p53基因功能状态的人淋巴性恶性肿瘤细胞株8226和Raji凋亡相关基因Bcl-x,Bax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方法:分别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ACS)、DNA片释放法RT-PCR和MTT法,分析了8226、Raji中Bcl-xL,Bax转录用相对表达与辐照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8226和Raji在照射后Bcl-xL,Bax转录表达均迅速上升,于4-8h达到高峰,而后开始下降,于24-48h恢复至辐照前水平,8226中Bcl-xL转录较Raji持续时间为长;且Bcl-xL/Bax的经率影响靶细胞辐照后的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结论:肿瘤细胞株P53基因状态与辐射敏感性相关,两个等位基因突变的细胞株8226比一个等位基因突变的细胞株Raji更具辐射抗性,这种辐射抗性的不同与肿瘤细胞Bcl-xL,Bax的表达及二者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腺病毒介导入野生型P53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构建含人野生型P53抑癌基因的生组腺病组载体,导入肝癌细胞系HepG2后,分别用光镜,电镜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生和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YNZ22基因杂合缺失(LOH)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应用PCR-RFLP、PCR-SSCP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肠化生组织中YNZ22基因LOH、p53基因素5-8外显子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YNZ22 LOH率为19.4%(6/31),p53突变率为29.8%(14/47),p53蛋白表达率为10.0%(6/60)。将肠化生分为Ⅰ、Ⅱ、Ⅲ型,发现Ⅲ型肠化生中p53突变率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和27.8%(5/18),无显著高于Ⅰ(18.2%)、Ⅱ型肠化生(2.4%)(均P<0.05)。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YNZ22 LOH与p53突变及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YNZ22基因LOH及p53基因异常可能在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及其癌变中起一定作用,p53基因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人膀胱肿瘤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对58例膀胱肿瘤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突变后的P53蛋白阳性率为27.6%。显色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上(87.5%),少部分在胞浆内(12.5%)。它的阳性率在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密切,是判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用PCR-SSCP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6.5%(2/31)、13.3%(4/30)。6个点突变均为碱基替换,其中4个发生于第192密码子(CAG→TAG),2个发生于第213密码子(CGA→TGA),两者均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p16和p53基因的联合应用对胆管癌细胞的作用,将重组体腺病毒p16、p53、p16联合p53转移到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对p16、p53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生长抑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RT-PCR显示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p16呈低表达,p53不表达,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p16和p53等外源基因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高效表达,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流式细胞计数证实其能诱导,QBC939细胞发生明显半调并导致其发生G1期阻滞,本研究显示p16及p53基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癌中MTS1/p16和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50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核原(PCNA)检测,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表明,50例胃镜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和60%。p16蛋白表达:高分化胃癌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PI分组I级明显高于III、IV级 (P<0.01),存活期<3年者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I分级I级明显低于III、IV级(P>0.05),存活期<3年患者明显高于>3年患者(P<0.05)。p16低表达与p53过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果提示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均有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作用,且与胃癌细胞分化有关,可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及为实验治疗提供理想动物模型,采用显微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将47例人胃癌标本移植裸鼠胃粘膜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侵袭和转移情况,及P53、c-erbB-2、raSP21癌基因的表达和形态学特征。从47例胃癌标本中筛选出的人胃腺癌、鳞癌、鳞腺癌三株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对三种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方式、侵袭浓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瘤与来源人胃癌细胞相似。此模型可用于研究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及Fas/FasL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Fas、FasL的影响,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的发生,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的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正常早孕40^ 天蜕膜组织细胞大量凋亡,Fas、FasL mRNA及蛋白有较强表达。(2)正常早孕50^ 天,凋亡细胞明显减少,Fas、FasL的表达明显减弱。(3)早孕50^ 天服用米非司酮,蜕膜组织大量凋亡,且Fas、FasL的表达较正常早孕50^ 天增强。提示,米非司酮抗早孕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促进蜕膜组织的异常凋亡实现的,Fas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喉癌细胞自身生物学特性,探讨Bcl-2和P53基因综合表达与放射治疗敏感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抗Bcl-2和P53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DACO CSA System法染色技术,对两组共70例喉鳞癌组织标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将Bcl-2和P53基因表达分子个级别,诮Gramer修正)列胶系数(C)进行检验,探讨各自及综合表达强度与喉癌放疗敏感性的基因表达强度与放射敏感性之间  相似文献   

20.
p53与HBV相互作用对7721细胞凋亡及p21启动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HBV与p5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选用7721肝癌细胞系(表达野生型p53,HBV阴性)为靶细胞,应用磷酸钙转染法,将pCMVp53单独或者与野生型HBV质粒(pCMVHBVa)、突变型HBV质粒(pCMVHBVb)共转染细胞,用annexin-V-FITC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各组另与含有p21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21-luc共转染细胞,通过检测荧光毒酶的表达,了解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的pCMVp53质粒转染7721细胞系能够促进p21报告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率升高;pCMVp53与pCMVHBV。共同转染时,对p21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增强、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与pCMVHBVb共转染时则否。提示HBV在该细胞内的复制能够诱导增强p53的作用并对其下游基因p21的转录有促进作用,导致细胞凋亡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