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肾球旁细胞瘤伴继发性高血压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例肾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因素.方法:报道1例肾球旁细胞瘤,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为女性,55岁,临床无高血压病史,无血钾降低.经肾肿瘤根治术,肉眼检查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大小3.8cm×3.7cm×3.5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光镜下肿瘤组织呈弥漫性排列,部分区域呈不规则小梁状结构,似血管球瘤样,部分区域似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间质内富含薄壁小血管,可见小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并呈簇状分布,另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34.结论:肾球旁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该肿瘤少部分病例为恶性潜能未定,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与愈后关系尚不完全确定.  相似文献   

3.
4.
摘 要:[目的] 探讨颗粒细胞瘤(GC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行增殖活性检测。[方法] 对20例颗粒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GCT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性无痛性结节,女性多见。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多边形,胞浆丰富,呈嗜伊红细颗粒状。免疫组化示NSE、S-100强阳性,CD68也呈阳性,而EMA、CK(AE1/AE3)、SMA、Des及calretinin均为阴性。20例GCT中16例为良性,4例具有细胞不典型性。良性GCT中2例呈膨胀性生长,余15例GCT均呈浸润性生长。不典型性GCT中可见部分区域肿瘤细胞Ki-67染色阳性。随访18例中复发3例,其中2例为不典型者复发,1例不典型GCT复发后转为恶性。[结论]GC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因多数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切除不完整可能复发,且少数具有潜在恶性,术后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发生于神经系统的髓外浆细胞瘤罕见。本研究分析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EnVision法分析免疫表型(LCA、CD20、CD79a、CD3、CD7、PC、MUM1、CD138、Ki-67),PCR法分析IgH和TCRγ基因重排,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2例发生于大脑,均为男性,年龄为48和64岁。1例发生于T10椎管内,女性,29岁。影像学均提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病理学特征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样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内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PC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CD7。基因重排分析结果显示IgH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结论: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能够帮助确定肿瘤细胞起源,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及巢状,部分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改变,细胞圆形、小多边形,大小较一致,胞质淡伊红或透明,无核分裂,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CD34、SYN弥漫阳性,SMA部分细胞阳性。结论肾小球旁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成人肾脏良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PSP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肿瘤7例位于右肺,1例位于左肺,术前CT无一例明确诊断。镜检:肿瘤均由两种细胞、四种结构构成,两种细胞即表面细胞及间质细胞,四种结构为实性区、乳头状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免疫表型:表面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表达EMA和TTF1;表面细胞表达AE1/AE3、CK7、NapsinA;间质细胞表达Vimentin。结论:PSP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不易明确诊断,而镜下“四种结构、两种细胞”及特征性的免疫表型是其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学测量、免疫组化CD68和Ki67双重表达以及手术方式(病灶内刮除、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核分裂数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手术方式有关,而与多核巨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单核基质细胞的核周长、核长/短径比值无关。结论:组织学分级对预测肿瘤的预后仍有一定意义,值得保留供临床参考;组织形态学测量将细胞形态指标量化,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对预测本瘤的预后意义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单核基质细胞的异型性和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肿瘤复发有关,同时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细胞成分的学说;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Jaffe分级为Ⅱ或Ⅲ级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测量显示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及核分裂数高的病例、Ki67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多的病例,应更多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作免疫组化加以证实。结果:3例中2例为轮辐状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坏死明显;l例为粘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均发生于胫骨上端。免疫组织化学示:AAT( )、Lysozyme( )、S-100(-)、Desmine(-)、AKP(-)。结论: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各年龄组均可发生;肿瘤细胞多表现为多形性、核大深染,轮辐状排列,坏死明显。免疫组化:AAT和Lysozyme阳性,未形成类骨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不同,有利于与骨肉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LCT)的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6例SLCTs标本观察大体及镜下特征,分析临床病理特点,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查及文献复习。结果: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罕见,可出现男性化或去女性化表现,5例发生于一侧卵巢,1例发生于双侧卵巢,2例远处转移,镜下Sertoli 细胞排列呈管状、条索状、岛状,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淡染或透明,Leydig细胞单个或成簇出现于间质内,核小,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两种细胞逐渐过渡移行。随访10~96 个月,3例死亡,3例存活。免疫组化α-inhibin、CD99、CR、CD10、CyclinD1及β-catenin阳性。结论:SLCT形态复杂,诊断困难,预后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PRCC临床上症状多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光镜下PRCC组织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粒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浆内可见含铁血黄索.Ⅰ型12例,Fuhrman核分级均为1~2级;Ⅱ型7例,其中5例Fuhrman核分级为3~4级.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pan、CK7、CD10和p504s,但均不表达34βE12和CK20.16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3例分别于术后3、8和9个月死于肿瘤转移,且均为Ⅱ型PRCC;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11例患者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PRCC的两种亚型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预后上有差别,与Ⅰ型PRCC比较,Ⅱ型较Ⅰ型预后不良.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6.04%,中位年龄为55岁(22~78岁),54.7%的患者为无症状性肾癌。Ⅰ型肿瘤22例(34.4%),Ⅱ型肿瘤42例(65.6%),组织学亚型与肿瘤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0个月(19~133个月),共14例(21.9%)患者死亡,其中Ⅰ型1例(4.5%),Ⅱ型13例(31.0%,P=0.018),总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5.8%。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临床症状、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 Ⅲ~Ⅳ级、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和肾周脂肪侵犯是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4.78,P=0.004)。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我国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癌的比重低,Ⅱ型肿瘤相对较常见。确诊时发生转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小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以探讨其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对5例胃小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并对全部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组化为Grimelius染色,标记物为NSE,CgA。结果胃小细胞癌组织学形态、生物学行为酷似肺小细胞癌,Grimelius染色有80%病例瘤细胞胞浆内有嗜银颗粒,免疫组化证实其对NSE,CgA有一定敏感性,阳性率分别60%,80%。随访显示胃小细胞癌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结论胃小细胞癌组织发生可能来源于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属高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肾细胞癌、52例癌旁组织和10例肾组织中FHIT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FHIT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明显降低,H=69·421,P=0·000。FHIT蛋白表达在肾癌组织学分型(H=11·557,P=0·003)、分级(H=13·402,P=0·001)及临床分期(H=18·168,P=0·000)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IT蛋白表达强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弱阳性及阴性组,Z=-2·390,P=0·017。结论:FHIT低表达或缺失可能提示其抑癌功能丧失,对肾细胞癌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FHIT表达缺失可能成为辅助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一个新标记。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9):1486-148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肾细胞癌、52例癌旁组织和10例肾组织中FHIT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FHIT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明显降低,H=69.421,P=0.000.FHIT蛋白表达在肾癌组织学分型(H=11.557,P=0.003)、分级(H=13.402,P=0.001)及临床分期(H=18.168,P=0.000)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IT蛋白表达强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弱阳性及阴性组,Z=-2.390,P=0.017.结论:FHIT低表达或缺失可能提示其抑癌功能丧失,对肾细胞癌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FHIT表达缺失可能成为辅助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一个新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乳腺颗粒细胞瘤很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与乳腺癌很难鉴别,细针穿刺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无法确诊.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乳腺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其特征性表现为胞质内存在嗜酸性颗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肾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静脉癌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3例肾细胞癌患者原发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转移性淋巴结、静脉癌栓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肾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进行分析。结果:乙酰肝素酶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8.7%),低于转移性淋巴结(85.7%)和静脉癌栓(84.6%)。Ⅰ、Ⅱ期患者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4.0%,与Ⅲ、Ⅳ期患者(69.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率为64.9%,与肾乳头状癌(7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酰肝素酶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呈低表达,癌组织发生转移后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乙酰肝素酶可能与肾癌的浸润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7月间收治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81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良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10例,手术后均治愈无复发,恶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71例,其中2000年7月前病例数为41例,5年生存率为70%,2000年7月之后病例数为30例,死亡2例,余均健在。结论良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应以保留具生育功能的肿瘤切除或附件切除为主,恶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敏感,手术不宜过大,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切除 术后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Ai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nt of a tumor thrombu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involving the venous system.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35 consecutive RCC patients with a venous tumor thrombus undergoing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tumor thrombectomy between 1985 and 2009. Thes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maximal level of the tumor thrombus extending into the venous system, as follows: group 1, renal vein; group 2, infradiaphragmatic; and group 3, supradiaphragmatic.

Results

Of the 135 patients, 65, 49 and 21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s 1, 2 and 3, respectively. The 1, 3 and 5-year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 rates in these 135 patients were 89.2, 56.9 and 49.2%, respectively. Among several factors examined, tumor size, tumor grade, perirenal fat invasion and presence of metastasis, but not extent of tumor thrombu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SS on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se significant factors, only tumor size and presence of metastasis appeared to be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CSS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When the patients without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 separately, CSS in groups 2 and 3 was significantly poorer than that in group 1.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absence of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impact of the level of the tumor thrombus in a complete cohort of RCC patients with a venous tumor thrombus; however, it is warran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evel of the tumor thrombus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rognosi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metastat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MCF-7乳腺癌细胞系,筛选并鉴定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方法:应用乳腺癌培养基在无血清的条件下悬浮培养MCF-7乳腺癌细胞系。通过无血清培养筛选乳腺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将其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分化。应用单克隆形成实验、表面标志检测、HOECHST33342染色检测来确定培养出的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的比例及其培养后肿瘤干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乳腺癌MCF-7细胞系中有约2.12%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由漂浮的细胞球。细胞球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贴壁分化后细胞形态与直接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MCF-7无明显差别。流式细胞仪表面标志检测,细胞球中约含83.13%表达CD24^-CD44^+的细胞,HOECHST33342染色提示细胞球中约含10.06%的侧亚群(sidepopulation)细胞。结论:MCF-7细胞系可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并维持细胞系。该细胞系中含有比例较低的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乳腺癌干细胞相关亚群。表面标志以及HOECHST33342检测差异提示细胞球中仅约1/8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