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工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淳松  陈正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530-153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深化,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运用心理健康问卷开展测查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我国高校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本研究运用UPI中国版对某理工院校2005级新生进行抽样测评,了解理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在该类院校的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葛庆龙  王红菊 《中国健康教育》2009,(12):922-923,929
目的了解山东省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山东省某高校2008级2829名大学新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结果有效问卷共2818份。UPI量表的4个关键题目中,"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的肯定回答率最高,为12.0%,"想轻生"最低,为2.5%,"常常失眠"和"对任何事情都无兴趣"的肯定回答率分别为5.9%和4.9%。第一、二类学生合计1373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7%。文科生、非独生子女、来自变动家庭、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月收入〈200元的学生,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P〈0.05);男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东省某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采取多项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校东校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随机对我校东校区2011级3 371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总共有3 259名新生(其中本科生2 545名,研究生及以上为714名)完成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6.7%。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第一类学生有388人,占11.9%;有某种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的第二类学生960人,占29.5%;心理健康者1 911人,占58.6%。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男生差,本科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研究生差。结论大部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对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某工业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大学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矫正。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对淮南工业学院九九级19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结果 20.16%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21.98%的学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结论 该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不容乐观,应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性和承受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且面临着脱离父母、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新环境的适应等众多问题[1],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并有上升和加重的趋势[2].因此,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大学新生及时筛查并进行主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09年10月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究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浙江工商大学新生入学视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生入学时的视力状况,我校卫生所对2004年9月入学新生的视力检查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成人院校中新高职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2000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填式方法,并通过多状态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 调查对象中10.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1.7%的新生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是否理想,专业是否理想,父亲职业,父亲化程度和父亲是否支持学生到本校就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高职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可忽视。学生管理工作应针对影响因素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某师专185名贫困新生进行了调查,并与1648名非贫困新生进行比较。结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贫困新生占49.19%,非贫困新生为4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贫困新生UPI总分及三类诊断、EPQ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与性格、神经衰弱与强迫症状以及人际交往上;贫困新生在"自己的过去与家庭是不幸的"和"爱操心"的选择率高于非贫困新生(P0.05或P0.01),贫困新生中男生在"父母期望过高"的选择率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在"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的选择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新生UPI总分与P因子、N因子T分存在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正常;在对贫困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时注重贫困新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完善、人际交往训练及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某师专185名贫困新生进行了调查,并与1648名非贫困新生进行比较。结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贫困新生占49.19%,非贫困新生为4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贫困新生UPI总分及三类诊断、EPQ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与性格、神经衰弱与强迫症状以及人际交往上;贫困新生在自己的过去与家庭是不幸的和爱操心的选择率高于非贫困新生(P<0.05或P<0.01),贫困新生中男生在父母期望过高的选择率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在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的选择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新生UPI总分与P因子、N因子T分存在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正常;在对贫困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时注重贫困新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完善、人际交往训练及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3 705名大一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第一类学生即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者507人,占13.68%,其中想轻生者79人,占总人数2.13%;应引起关注者1 263人,占34.09%;选择率排在前15位的项目中的...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今后农村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山西医科大学2006级全体新生1 214人进行心理测查,比较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强迫、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偏执各项因子得分上,农村地区大学生普遍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在抑郁、恐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各因子得高分人数比例上,农村最多,乡镇次之,大中城市最少(P<0.01);农村男大学生躯体症状得分(1.43±0.40)高于女大学生(1.36±0.34);恐怖得分(1.40±0.41)明显低于女大学生(1.56±0.48);农村独生子女大学生躯体(1.62±0.39)、强迫(1.70±0.36)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结论农村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存在较多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黎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14-215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干预,另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分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干预班和对照班在MHT3项内容量表上评分差异有显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男生在对人焦虑量表上评分变化明显,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量表上变化明显。结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家庭亲子关系量表和自拟相关问题,对吉林省长春市2所中学53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学生更易产生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等不良状态;(2)离异家庭的学生更易产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3)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4)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之间的关系。结论家庭的主客观因素均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发展有影响,家庭因素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中学1 58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841人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检出139人,阳性率16.53%;对照组117人,阳性率15.7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9,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9.23%;对照组检出阳性率为16.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41,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京市某统招高校一年级大学生,调查他们生殖健康相关的知信行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90.5%的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态度较宽容;知晓避孕方法的较多,但是对于避孕措施的具体用法知者甚少;有性生活者每次均采取安全套避孕者占70.7%,但女大学生的人工流产率达64.7%;父母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父母关系不佳或离异、生源来自城市、来自重组或单亲家庭是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而有性行为者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低于无性行为组;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依次为电视/报纸/书籍、同学朋友、家长长辈、网络媒体和学校课程.结论:大学生性容许度高,生殖健康认知水平较低且不全面,意外妊娠发生率高,性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特征相关,且较少通过学校课程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建议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慧民  徐玉芳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192-1193
目的 调查与分析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在省内普通高校分类分层随机抽取大学生1100争,委只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了集体测查和比较分析。结果 总体被试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和大学生历年综合样本相比有显性差异;6类不同专业、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学生之间,其SCL—90所有因子分均存在显性差异;高年级学生各因子分高于低年级学生,有显性差异;在个别因子上男女学生以及城乡学生之间有益性差异。结论 应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北省武汉市某初中新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个人行为调查表对武汉市某初中605名初一学生进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筛查和个人行为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症状总阳性检出率为40.7%,玩电子游戏时间、打架次数、对学习的态度、离家出走和自杀行动不同的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开始年龄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均呈正相关,打架次数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偏执、敌对、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均呈正相关,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对学习的态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发生率呈负相关;对学习不满、采取过自杀行动是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联系,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8.
张伟  吕玉军 《中国健康教育》2013,(12):1092-1094,1097
目的了解南京高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与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拓展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8所高校共1046名大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体质测试项目与评定标准,依据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结构设计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南京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分别为61.36%、67.51%、71.64%和71.53%,不及格率分别为6.52%、5.97%、5.49%和5.42%。一至四年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比例分别为27.24%、35.11%、41.89%和41.73%,一至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测试均分为14.45、13.42、13.38和14.94分。结论应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三者评价机制的研究,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安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10):1147-1150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青少年忽视经历及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并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在伊犁地区6所中学生初一至初三共调查2 044人,对其进行自编忽视问卷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调查。结果 伊犁地区初中生忽视率为73.04%;乡村(76.00%)高于城市(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P<0.001)。忽视学生平均得分为(8.34±2.83)分;城市学生得分为(8.21±2.71)分,乡村为(8.46±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P=0.024)。青少年心理健康意志行为因子得分为(17.15±2.88)分,认知得分为(16.67±2.88)分,个性因子为(19.75±3.70)分,思维因子为(16.44±3.42)分,情绪因子为(9.56±2.23)分。心理健康等级主要集中在“一般健康”和“较好健康”等级。无忽视经历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有忽视经历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3、3.571、3.039、3.337、4.388,P均<0.01)。结论 伊犁地区青少年忽视状况较重,忽视经历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