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由于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病情迁延,阴损及阳,渐致痰、郁、湿、热等病理产物瘀阻血脉,津血交换受阻,废物积聚日久成毒,毒(糖毒、脂毒)随邪生入络,伏藏不去。病变涉及全身脏腑和经络,故毒邪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尤以”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现代医学认为,DN发病的过程中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继而加重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出现临床水肿、蛋白尿、血栓等表现。这与中医消渴病的“毒损肾络”病理变化相似。瘀阻血脉实质上就是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本表现,也就是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3.
“饮一溲二”首见于《黄帝内经》,是“肺消”的主要症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后世医家对其所属病名莫衷一是,各以“上消”“下消”“肺消”或“肾消”称之;病机上亦有较多发挥,燥火、寒热相兼或虚寒是主要病性,心、肺、肝、肾是主要病位,如喻嘉言强调“心肺燥热”、郑钦安主张“厥阴风火”、张从正阐明“心肺寒热”、楼英揭示“肺肾寒热”、黄元御提出“水寒土湿”。通过分析各家理论和相关方药、医案,本文认为“饮一溲二”可归“肾消”,肺肾虚寒为其基本病机,同时,亦应充分考虑脏腑相传、虚实夹杂、寒热转化等问题。本文总结并梳理中医古籍中的“消”病理论,为现代防治糖尿病启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老年病,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胡国恒教授诊治此病经验丰富,在“络病理论”“以络治痹”“脏虚络痹”的认识基础上,认为络痹应以“阴络”为要,络痹发病之本为肾精气虚,肾络不通,病机关键为心气血虚,心络不通,病理基础为心肾络痹,痰瘀为患。治疗上,重视通心益肾,调治气血,在宣痹通络,化痰祛瘀的原则上倡导刚柔并济,徐徐图之。临床疗效颇佳,验证了从“心肾”以络治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故本文结合临床医案,对胡教授治疗痹证临证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6.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30-133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功能障碍超过3 个月,可有蛋白尿、血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诸多表现,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范畴,最终往往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从中医肾络理论出发,肾络网络分布于肾脏,是肾之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重要通道,由于六淫外邪、瘀血、痰饮、浊毒等致病因素侵袭肾络,久病入络,致使络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尿浊、尿血、水肿、癃闭等诸多病变。“肾络瘀阻”是肾络病发生的核心病机,久之肾络渐损,即可进一步进展为“溺毒”“关格”等肾功能衰竭的病理阶段。基于肾络理论,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慢性肾脏病辨证施治,可有效减轻肾络病症,改善肾功能,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的病理,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本文论述了脑的功能、脑络病变,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络)虚、血瘀、痰阻,且肾(络)虚为本,痰瘀为标。临床分3型施治:脑络失养、脑络瘀阻、痰滞脑络,并对其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络脉具有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功能,可以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和运行血液的血络。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主治节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肺之络脉和气道结构功能的正常。感冒、肺痿、肺痈、肺积等病证均可见肺络病变,肺络病变主要的病机有络虚不荣、肺络郁滞、肺络绌急、热毒滞络、肺络瘀阻、肺络损伤和络息成积。肺络病变常始于气络病变,逐渐发展至血络病变,往往伴有气道壅滞、气道瘀阻、气道绌急等气道病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养正消积胶囊对于肺络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对肺之气络、肺之血络和气道的功能、病机变化及常见肺络病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 :“凡治消瘅 ,仆击、偏枯、痿厥 ,气满发逆 ,甘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隔塞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 ,暴厥而聋 ,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历家对此文的阐释均认为是内经对多种疾病的记载 ,笔者认为此文只是论述了消渴病以及其病变过程中的并发症。如其中论述的“中风”不是一般的内外中风 ,而是消渴病久病后并发的中风 ,故有云“不从内外中风之病”。这种中风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故瘦留著也” ,可见这段经文不是分别记载多种疾病 ,而是专论消渴一病及其并发症。关于消渴病及其…  相似文献   

12.
1 消渴病伤津耗阴的机制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津液代谢失调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变机制[1]。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纵观中医学对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与理论探讨,可以将消渴病阴津耗伤的机制归纳为火盛伤津耗阴与多尿伤阴。1.1 热盛伤津耗阴火盛伤阴是消渴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如《儒门事亲》云:“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刘河间、李东垣也认为“燥热”导致津液不足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张…  相似文献   

13.
尿崩症系脑垂体机能障碍引起。一般认为垂体后叶动功能失调,前叶利尿机能亢进所致。此病古典医书内经谓:“下消者烦燥多饮,饮一溲一。。金匮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东医宝鉴谓“热优于下,肾虚受之,精走髓虚,饮水自救,捩水不多,随即尿下,小便多而渴,病属下焦谓之肾消”等轮述,是完全合乎尿崩病  相似文献   

14.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既往论及本病中医病理机制者,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治疗以三消辨证,重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润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渐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按病机、主症的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以肺的功能失调,受损为主,以口渴多饮为特点;中消以脾胃的功能失调,受损为主,以多食易饥为特点;下消以肾之阴阳受损为主,以小便频数,饮一溲一为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主以:上消清肺热、滋肺阴,中消清胃热、养胃阴,下消调补肾气为原则。取方分别为消渴方、养胃汤、肾气丸等。就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诊治本病的体会来看似还有可商榷之处。他们强调的是热而伤津,热盛消谷善饥,肾气不足,气化无能。治疗上也就侧重上消清肺热、养肺阴;中消清胃热,养胃阴,下消调补肾气。这种治疗原…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对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进行了辨析。指出糖尿病肾病与“肾消”关系密切,临床期以水肿为主证者,可诊断为“消渴病.水肿”,而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则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肾劳”,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衰尿毒症者,则为“消渴病.关格”,总属“消渴病肾病”范畴。   相似文献   

18.
试从“久病入络”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对中医络病理论的学习,结合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认识从而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中医的“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神经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和中医的络脉相似。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从“久病入络”的角度来探讨DPN的发病机理旨在完善和丰富DNP的中医病机理论,为DN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的致病特点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阳虚,“标实”为瘀血等邪实阻络。临证之时应以“脾肾互赞”为理论基础,温阳消癥为基本法则,重视补益脾肾阳气,强化功能;消癥活血,畅通肾络,才能发挥肾体之功用,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络脉概念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医学教科书认为,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这种观点对认识络脉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易生偏差,对别络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腑之大络”的探讨,忽略了对络脉深层次结构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影响了络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试对络脉概念或内涵进行探讨,并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