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的脑缺血发作是TIA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它是脑梗死的前兆,及时诊断与治疗TIA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TIA的认识有了新进展,对诊断标准提出新的概念。1诊断标准的演变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首先提出了TIA的概念。1965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上确定了TIA的定义,即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并在24h内完全消失。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小时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部分于发作48小时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分钟、>30分钟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6/112、22/6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9/129、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5/43、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8/102、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82、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分钟、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带状疱疹病毒脑炎1例报告安峥,卢万义患男41岁。以发作性偏瘫,失语1天,于1994年7月20日入院。入院前2天患者自觉右颞部胀痛。第2天活动时突感头晕,右侧肢体无力,右手持物不稳,行走困难,言语缓慢,含糊不清,约半小时...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争议日益增多,值得脑血管病科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可导致部分患者进展为脑梗死。本研究针对11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探讨TIA发作转归的规律。资料与方法病例材料:132例符合TIA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6.
首发为偏身舞蹈症的短暂脑缺血发作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致偏身舞蹈症少见,现报道2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09~2009—09门诊及住院符合TIA诊断标准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均采取内科治疗,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1次/d,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服用降脂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合并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特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室系统,定量研究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健康人自体血浆对自体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重点观察自体纤维蛋白原和正常血小板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结果加入自体血浆后各组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数目有显著性增高性;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数目显著性减少;去除血小板后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数目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自体血浆明显增加红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且对疾病组的影响更为明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可能起了重要作用;血小板对粘附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17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分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73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半年至4年的随访。结果:血流动力学型87例,微栓塞型48例,梗死型38例。发生脑梗死情况:2天内发生3例(1.73%),30天内发生8例(4.62%),90天内发生11例(6.35%),1年内发生17例(9.83%),1年~4年内共发生24例(13.87%),149例随访半年至4年,未发生脑梗死。结论:根据发病机制可将TIA分为3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梗死型;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我院3年来共诊治短暂脑缺血发作(TIA)54例,其中11例系服用或含服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为诱因;7例因消化道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脱水为诱因;其他诱因的TIA发作31例;5例未查明原因.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疏血通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与疏血通注射液和辛伐他汀片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与丹参注射液治疗,疗程 14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59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LDL-C和TG明显下降.结论 疏血通联合辛伐他汀治疗TIA起效快,疗效好,不仅调脂,而且稳定斑块,减少TIA的发作次数,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源于脑血管的可逆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于24 h之内完全消失,不留任何残损症状,这是传统TIA的定义.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治疗学、血管超声学的进展及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对TIA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TIA的危险性得到进一步细化.我们就TIA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瞬目反射(BR)检查对于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干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6例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分别行BAEP和BR检查,观察BAEP波形及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计算BR各成分平均潜伏期,并与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TIA组中BAEP检出脑干异常48例(72.7%),BR检出脑干异常50例(75.8%),两者联合检测脑干异常60例(90.9%)。结论BAEP与BR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的病变,两者从不同的解剖路径反映了脑干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5.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概念自半个世纪前被提出之后,人们对TIA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入,在此期间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急诊溶栓、时间就是大脑等新理念先后被提出,从科研到临床越发重视对卒中早期及超早期的研究,作为脑血管病早期重要表现之一的TIA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数目并随访半年,观察其临床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分析后循环TIA患者半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差异。结果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86例,共有49(56.9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0(11.63%)例;后循环病变39(45.36%)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24.19%)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43.01%)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随访半年,16例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5例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狭窄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应积极采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危险性分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微脑缺血性卒中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得高,多个报道指出7d卒中危险性达10%。另有研究显示TIA后卒中的预防时间窗缩短,但是,因为TIA或轻微卒中患者在症状、危险因素和病理等方面大不相同,临床和病因学亚型不同,所以,再发卒中的早期危险性也不同。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我们需要分析不同亚群,最好选择再发卒中个体的不同危险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史分为TIA组(26例)和非TIA组(32例),另选取1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头部CT测定脑梗死灶体积;以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以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析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血清VEGF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TIA组(均P0.01)。非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血清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T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有或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或脑梗死体积均成负相关,而且在TIA组内EPCs数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关系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TIA增加了对循环EPCs的动员,提高了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EPCs增加很可能受VEGF调节,这可能是TIA发挥对后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66例TIA患者进行10例追踪观察,分梗死组与非梗死组,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0年间TIA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IA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间歇期,梗死组分别多于、长于、短于非梗死组,前者P<0.05,后二者均P<0.01。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非治疗组(P<0.05),而高于对照组(P<0.01)。发生脑梗死年限治疗组迟于非治疗组,而早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TIA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信号,应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维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74-87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但其诊 断、治疗中仍存在许多争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在TIA诊断中是否必要;TIA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TIA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应 单用阿司匹林还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心源性TIA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最合适;TIA的二级预防 对减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如何做好二级预防,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几种较为特殊的TIA发病 率较低,如何尽快明确诊断,这些问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 合国内外指南,对这些问题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了解TIA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