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于《伤寒论》、《金匮》二书中有关“熬法”的药物炮制用法很多,归纳之,《金匮》所见约14味,《伤寒》9味,主要是动物、植物二类。如牡蛎、水蛭、虻虫、虫、鼠妇、蜘蛛、蜣螂、葶苈子、乌头、瓜蒂、桃仁、芫花、巴豆、杏仁、商陆根及猪肤汤的白粉五合,熬香等。炮制程度有“熬令色黄”“熬焦”“熬黑”、“熬香”、“熬别作脂”之别。历代医家对比研究,由于古今用词差异,“熬法”渐失其义,众说纷云,或以为水煎法,或以为炒法,炙法和煅法。其解何如?在此略作小考。《说文》云:“熬、干煎”《段注》方言:“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可见“熬”在古义并非水煮。《辞海》“熬,煮烂”。为水煮,是以古今词义相去殊远。从仲景原文分析,水煎之制体有煮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历来讲炒法 ,很少涉及透心问题。评价炮制品质量 ,多以外观为判断标准。其实 ,从炒法的作用和目的来看 ,炒制透心非常重要。只有炒制令透心 ,才能更好地实现炮制的目的。下面从 3个方面加以阐述。1 炒制令透心可以更好地产生香气《修事指南》有“炒者取其芳香之性”的记载 ,这就明确提出了药物经炒制的目的是取其香气 ,同时能起到赋色、使饮片外表美观、表皮破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改变或缓和药性、减少刺激性或副作用、矫味矫臭等作用。药物和食物一样 ,进入人体后 ,要求呈现较好的吸收运化 ,才能分别取得营养和治疗效果。而消化方面常…  相似文献   

3.
大黄炮制品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历代炮制概况 汉代张仲景曰:“皆破解,不(口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封取里白者”(《金匮玉函经》)。又有“大黄酒洗,酒浸蒸”的方法(《金匮要略方论》)。 华佗有“煨令香熟后切作片子炒取末”的方法(《华氏中藏经》)。 陶弘景曰:“破如朱豆,熬令黑及用米蒸制”(《本草经集注》)。 唐代孙思邈在《银海精微》中记述了大黄实者生用、虚者酒蒸、酒浸过炒、炙、酒炒、蒸少许、炒等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4.
旋覆花入煎剂需“包煎”,在近代中药学著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都是如此记载,临床中也习以为常了。笔者以为不然,旋覆花有绒毛是实,若生研吞服,或可有刺喉之虞;入汤剂经水浸火熬后,绒毛  相似文献   

5.
阿胶古今炒法炮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胶滋阴补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腻味腥,不易粉碎,故临床上要求炮制应用。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最早提出炮制阿胶的方法,其后,历代又产生了熬、炒、炮、蒸等法。其中炒法炮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至今蛤粉炒、蒲黄炒仍在沿用。阿胶炒法最早见于唐《千金翼方》,其后至清代各临床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1 蛤粉炒 阿胶与蛤粉同炒的方法,现亦称为蛤粉烫。宋《全生指迷方》最早提出“蛤粉炒”,而同代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则要求将阿胶“锉碎,蛤粉炒令泡起,筛去蛤粉用”;《女科百问》提出“蛤粉炒成珠”。明代《医学入…  相似文献   

6.
在电影《天仙配》中当七仙女在人间遇难时就点起“难香”,天上众姐妹闻到香气立即来到人间,解除她的困难。这是神话故事,说明人间对香的美好响往。 药物香薰疗法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明珠,公元前280年,“医圣”华佗就在临床应用药物薰法。在《黄帝内经》、《千金方》中都有记载,清代医学家吴尚文说:“外治者必如内治者,先  相似文献   

7.
许多中药在加工炮制的煮炒工艺(煎煮、熬、焙、烘、煅、炒、炙……)过程中,需用适宜的器具盛置方能进行,从而使药物得到隔火取温的效果。可见记载的《华氏中藏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早期医药古籍中即有将药物置于“瓦”、“坩土锅子”、“瓷器”、“土器”、“铁锅(铛)”及“铜器”等物之内而行修冶的论述。现在各医院、药店的中药  相似文献   

8.
<正> 加热炮制是中药炮制的基本技术之一,作用广泛。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及现代研究资料,笔者对加热炮制的方法演变、原始意图、现代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加热炮制的方法演变加热炮制,早期多是利用直火加热和简单的蒸煮等方法。如《内经》中有头发“烧灰”,《神农木经》中有“炼,烧、熬、蒸”等记载。后世因不易控制温度,不易观察炮制的程度,又创造了多种介质加热的方法。如《金匮玉函经》中始有乌梅  相似文献   

9.
火试法是经验鉴别药材的方法之一。早在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是真硝石也……”的记载。根据某些药材用火烧灼后产生的特殊现象,如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来鉴别其真伪优劣的方法,就是火试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较准确,为实践中所常用。兹举数例如下: 1 麝香:取麝香仁少许,置铁片上烧试,初则迸裂,随即膨胀冒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烬白色或灰白色。若有动  相似文献   

10.
(六)盐炒此法的操作,一般是先将药物置鉄锅内炒热,再以盐水喷,撒上,亦有先用盐水将药材拌湿渗透后,再入鍋加热拌炒者,均以炒至药物表面微黄,内部不焦,并能臭到其固有的气味为度。然后取出,晾干,卽成。其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入腎软坚,下行不燥”。此外,并有防腐和矯味的意义。例:杜仲〔炮制法〕(1)取杜仲置錫内加热微炒,边炒边洒上盐水,約1小时炒至折断时不见白丝,表皮呈黑褐色为度,取出,放晾卽得。每鍋約炒5——6斤,損耗30%(南城)。杜仲每10斤用盐4两,水0.5斤。 (2)取已切片的杜仲,噴淋盐水,拌匀,放潤4小时,使全部吸尽,置鍋内酌量洒入麦麸,微火加  相似文献   

11.
三、火制火制在中葯炮炙上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由于葯物性质之各异治疗要求的不同,并在火制过程中,往往需应用其它辅料,如醋、酒、盐、麸皮、陈壁土等。亦有只利用“火候”,将葯物炒焦、炒炭,或用火煨熟等等。方法虽多,然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葯物的毒性及付作用,使在治疗上能奏安全的效果,其方法计有炒焦、炒炭、麸皮炒、米或糠皮炒、土炒、盐炒、酒炒、醋炒、蜜炙、姜炙、炮、煆等十三种。概说各详本条。 (一)炒焦、净炒将药物置铁锅内加热(不用任何輔料,不断搅拌,使受到均匀的热度,炒至表面焦黄,里面呈黄色  相似文献   

12.
清炒中药材的注意事项姜延德王明启山东省垦利县人民医院257500清炒包括炒黄、炒焦、炒炭。由于各种炒法的要求程度不同或药材性质的差异,所需要的火力也就有区别。火力即火候是炒法中的重要因素,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炒炭多用强火(即武火),加热时间长一点...  相似文献   

13.
朱桂花  张友林 《中医研究》2010,23(10):12-13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剂中有十多处出现过“熬”字,其意与现代汉语中“熬”有何异同呢?笔者借用《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的基本思想,认为《伤寒论》方剂中的“熬”字,不但有“炒”的意思,而且还有“煅、烧”之意,与现代炮制学中的炒法和煅法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4.
火试法鉴别药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火试法是经验鉴别药材的方法之一。早在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是真硝石也……”的记载。根据某些药材用火烧灼后产生的特殊现象,如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来鉴别其真伪优劣的方法,就是火试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较准确,为实践中所常用。兹举数例如下: 1 麝香:取麝香仁少许,置铁片上烧试,初则迸裂,随即膨胀冒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烬白色或灰白色。若有动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药物炮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金匮要略》药物炮制法归纳为净制,碎制,洗渍,火制4类,其中需净制的药物共有桂枝,猪苓,附子,丹皮,麦冬,石韦,麻黄,黄芪,巴豆,杏仁,桃仁,川椒,虻虫等14种,碎制法有切,捣,杵,碎,研等8种,洗渍法有水洗,水渍,酒洗,醋渍4种,火制法在炙,炒,烧,炮,熬,煨6种,文章还对某些制法的含义进行了考证证明,认为“Fu咀”与“Cuo”意同今之“饮片”之意,“炙”为烘烤意,非今之加辅料之炙法,“熬”为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虽然也提到某些药物宜加热或生用,如《炮炙大法》中有杏仁以汤浸去皮尖……麸炒用;《药品辨义》中“麦芽生用力猛,主消面食积滞”等记载,但对“酶”的作用和影响尚不认识。随着科学发展,尽管现代对“酶”的性质和作用有所认识,但在中药加工炮制过程中,影响“酶”活性的一些环节未能普遍引起重视,一些炮制书籍记载的加工炮制方法,仅只简略提示烘、炒、蒸、燀或生用,缺乏详细、明确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火制法是中药炮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火制法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发现了火以后,是在当时变生食为熟食的认识基础上得¥帕示的。《说文》云:“炮,毛炙肉也。”可见,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火制法的雏型。理论上,早在南北朝刘宋时代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较详尽的记载。到明代,陈嘉漠《本草蒙基》中有“火制四,有银、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的分类论述。火制法能对药物起着改变功用和增加疗效、净化药物、提高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决定性作用。火制法与药物疗效息息相关,影响极为密切,故其方法能习用至今。1火制…  相似文献   

18.
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炒川楝子通常采用中火炒至外表皮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放凉,切片或用时捣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川楝子因个大、果核坚硬而不易炒透,经常是外焦里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用砂炒,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取炙过的河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容易翻动时,放入川楝子,不断翻炒。至川楝子全部鼓起,呈圆球状,手摸有丰富  相似文献   

19.
中药麸炒古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莉  陈缤  贾天柱 《中成药》2006,28(9):1311-1313
麸炒又称“麸皮炒”或“麦麸炒”,是一种传统炮制工艺。麸炒是指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一定量的麦麸加以拌炒的炮制方法。麸炒炮制方法渊源已久,散见于历代医方本草及其炮制专著中。本文就麸炒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麸炒这一古老的炮制工艺,提供有益的帮助。1麸炒的炮制历史沿革麸炒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多部中医药古籍中都有记载。早在汉·华佗的《华氏中藏经》中就有“枳实,麸炒去瓤[1]”的记载,始开麸炒之先河。在刘宋时期雷学攵的《雷公炮炙论》中对枳壳麸炒方法有了较详细的记载:“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2…  相似文献   

20.
香料药物具有祛邪辟秽的功效,利用它来预防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其使用方法来讲,古代主要有佩香法、薰香法、含香法、浴香法等几种。一、佩香法佩香法是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只要将香料药物装进囊袋佩挂起来,借着药物散发的阵阵芳香味,就能起辟秽的作用。我国古籍早有记载,如《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礼记》:“佩帨兰苣。”据后人考证,“兰”即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