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股骨颈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股骨颈外伤患者应用DR的常规摄影技术和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使用DR组织均衡技术中的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由3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5级进行评分。结果:5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得到优质图像38例,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0;而常规摄影优质图像质量为0,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12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可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1幅图像上同时显示出来,层次丰富的图像,对良好地显示股骨颈侧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鼻骨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鼻骨外伤患者的常规条件DR摄影图像和通过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处理的图像,比较两组图像的差别,由3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3级(优质、标准、可接受)进行评分。结果:10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得到优质图像75例,标准图像17例,可接受图像8例;而常规条件摄影的优质图像为9例,标准图像18例,可接受图像73例。两种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组织均衡技术能使鼻骨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将低密度的鼻骨与软组织以及高密度的头颅骨、眼眶同时显示,图像层次丰富,对清晰显示侧位鼻骨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辉  王嵇  殷焱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8):927-928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组织均衡技术在鼻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4例鼻骨外伤患者分别行常规鼻骨侧位摄片,对直接获得的图像和采用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后处理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影像的图像质量情况。结果:常规摄影技术得到的图像需反复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显示密度、厚度不同的鼻骨与软组织;组织均衡技术可在同一帧图像上清晰显示鼻骨及其邻近软组织。结论:采用组织均衡技术能将密度和厚度不同的鼻骨及其邻近组织在同一帧图像上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X线断层融合摄影与常规DR对骶尾椎骨折的显示率。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骶尾椎骨折的36例患者,分别行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与常规DR侧位摄影,评价这2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骶尾椎骨图像质量及骨折诊断情况。结果:36例骶尾骨常规DR侧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25.0%,阳性诊断率为23.7%;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3.3%,阳性诊断率为63.3%;2种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骶尾骨骨质结构的显示和骨折的检出,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较常规DR侧位摄影具有更好的能力,可作为骶尾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组织均衡技术在DR胸部影像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R)中 ,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 从我院2 0 0 3 -0 5所摄的DR胸部影像中按顺序抽取 10 0例作为分析材料 ,通过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 ,比较组织均衡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 运用组织均衡技术的图像 ,同一幅图像上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均可清晰显示 ;标准DR图像需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结论 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中 ,运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先前受体厚影响而难于观察部分的可视性 ,而又不牺牲其他部分的细节显示  相似文献   

6.
均衡处理技术在颈部DR影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中,采用均衡处理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自我院2003-04以来的DR颈部影像中,顺序抽取200例作为分析材料,运用均衡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比较均衡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均衡DR图像可在同一幅上清晰显示不同组织的细节,而标准DR图像需调节窗宽?窗位才可清晰显示。结论运用均衡处理技术能明显改善不同组织的可视性,且不损失其他部分的细节显示,使DR的应用更完善,操作更便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觉增强影像处理软件(enhanced visualization image processing,EVP)技术在髋关节侧位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0例患者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应用EVP技术进行重建,由两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DR原始图像和EVP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边软组织显示情况。结果经EVP技术处理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对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原始图像(P<0.05)。结论 EVP技术能有效提高髋关节侧位DR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觉增强影像处理软件(enhanced visualization image processing,EVP)技术在髋关节侧位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患者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应用EVP技术进行重建,由两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DR原始图像和EVP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边软组织显示情况.结果 经EVP技术处理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对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原始图像(P<0.05).结论 EVP技术能有效提高髋关节侧位DR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2例胫骨平台内固定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膝关节正侧位常规DR摄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对比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常规DR优质图像率为53.1%(17/32)、59.4%(19/32),数字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4.4%(27/32)、90.6%(29/32),2种检查方法术后3、6个月优质图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复查中,与常规DR摄影相比,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胸部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 (DR)技术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0例胸部常规X线检查同时行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胸部DR能清楚显示病变 ,显示小病灶 ,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X线摄片。结论 :DR胸部数字化摄影弥补了常规X线片的不足 ,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立位脊柱全长摄片中的应用.方法 177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2组分别使用CR和DR技术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由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师技师各2名对所有全脊柱影像进行评析.结果 (1)DR摄影成像的密度对比优于CR.(2)DR图像的拼接成功率低于CR.结论 使用DR进行全脊柱摄片,图像质量优于CR摄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腰椎摄影中采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后图像与标准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像的差异.方法 对80例无外伤病史患者行DR腰椎检查,并运用组织均衡技术(TE)处理图像,比较TE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 运用TE处理过的图像,其诊断阳性率远远高于标准DR图像.结论 运用DR组织均衡技术能够大大改善图像的清晰度,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化无线移动DR床旁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ICU)需行床旁胸部摄影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采用A款0.7/1.3U163C型传统移动式DR摄影(传统DR),60例采用B款UDR 370i新型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可视化DR)。记录每次检查耗时,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组摄影后图像的优片率、单次检查耗时。结果:60例传统DR摄影图像中优片52例(86.7%),差片8例(13.3%),可视化DR摄影图像中优片58例(96%),差片2例(4%),两组图像质量优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927,P<0.05)。传统移动式DR每完成一次检查的平均耗时为(5.7±1.0)min,可视化移动DR为(5.0±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移动DR可提高床旁摄影图像的优片率,缩短检查时间,对急重症患者床旁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临床表现为斜颈、头颈部活动障碍及局部疼痛的患儿,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同时行寰枢关节张口位、颈椎侧位数字化 X 线摄影术(DR)及 DTS 扫描,比较2种成像技术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30例患儿中,DTS 成像和 DR 摄影的优质图像率分别为90%(27/30)和53%(16/30);DTS 技术发现的22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中,DR 检查仅确诊12例,可疑半脱位4例,漏诊6例。结论DTS 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能获得高对比度、高质量的图像,清晰显示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影(DR)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常规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组病人和DR组各50例。常规组用岛津500mA X光机,注射造影刺后7、15、30min照片;DR组使用GE TH-600数字X光机,电视监视下即时曝光,曝光方式选用单脉冲或1-4帧/秒连续采集,存储,筛选图像后处理。由Kodak EK-160激光打印机与Kodak X-2000型洗片机连接打印出图像。结果常规组图像比较差的占45.6%:DR组图像较差的占22%。常规组全尿路显示清晰占32%,DR组占82%。结论DR组在静脉肾盂造影中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可实时显示泌尿系结构和病变,大大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与数字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像(Dyna-CT)在非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3例非血管病变患者行84次Dyna-CT检查.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分为:骨关节21例(脊柱14例,头颅4例,肩关节2例,髋关节1例),共32次重组;软组织23例(肝脏20例,肾脏2例,盆腔1例),共37次重组.腔道9例(气管6例,食管3例),共15次重组.图像后处理主要通过多平面重组(MPR)获得Dyna-CT图像.图像的评价由介入手术医师在术中或术后进行,分为优、良、差三类.结果 在84次重组中,39次图像质量优,占46%,34次图像质量良,占41%,11次差,占13%.导致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为:碘油、导管及支架造成的高密度伪影(5次),病变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太小(4次),因患者屏气不良造成移动伪影(2次).其中骨关节图像质量优20次,良10次,差2次.腔道系统图像质量优7次,良6次,差2次.软组织图像质量优12次,良18次,差7次.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数字平板DSA获得的Dyna-CT图像可提供清晰、任意角度的断面图像,特别在骨关节和腔道系统能获得优质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非血管介入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部高仟伏DR成像技术的最优化摄影条件。方法:对体厚均为25cm的健康体检者120例,相同管电流200mA和摄影距离1.8m,运用4种(120、130、140和150kV)不同仟伏值进行胸部摄影,记录体表平均辐射量,对比图像质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4种不同高仟伏DR摄影的图像质量稍有区别,其中140kV摄影的图像层次比较丰富,平均质量分最高;4种不同的摄影中140kV所有的检查者所受的平均辐射量最小。结论:高仟伏DR摄影中对于体厚为25cm受查者来说最优化条件是:140kV、200mA、1.8m。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数字化X线摄影(DR)对探测肋骨骨折的优势。方法 100例临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男43例,女57例,年龄28~76岁,平均54岁)均经胸部DR检查。摄影操作包括进行常规肋骨双斜位拍摄,采用自动程序曝光,运用窗口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结果在100例患者中,DR检出76例肋骨骨折,其中,单纯骨折75例(单发23例,多发52例)和肋骨骨折并发气胸1例。12例原始图像未见明显骨折的患者,其中包括5例膈下肋骨骨折和7例无错位的不完全性肋骨骨折,通过DR图像后处理系统调节图像的窗位窗宽,骨折的征象明确显示。结论 DR在探测肋骨骨折,尤其是对无错位的不完全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字X线摄影和计算机X线摄影的应用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两大数字化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用德国Pehamed公司产测试板分别测量DR和CR的空间分辨率,并从100例两者所摄得的正位胸片中,分析图像质量,统计受检者的照射剂量,比较在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与后处理技术、工作效率、医院效益等方面的优势.结果:DR和CR均提高了图像质量,不同程度减低了被检者所受X线照射量,通过缩短检查和发报告的时间加快了工作效率,带来更高的效益,DR较之CR更具优势.结论:DR与CR相比DR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工作流程能力、病人吸收剂量均明显优于CR,DR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自我院引进GE公司的revolution XR/d数字放射摄影成像系统(DR)设备后为临床提供丁较好的对比度,适当清晰度图像,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由于DR处理器有很大的图像处理功能,调整胶片分辨率,对比度,使我们的摄影条件幅度大大放宽,DR对细微病变。骨骼的骨小梁的排列,软组织层次,关节的边缘及间隙,细小的线性骨折都能完分显示,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尾骨外伤的病人不方便仰卧配合拍照,我们经过实践操作、总结,用DR来拍摄尾骨站立侧位方法及应用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