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年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47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52例),高血压病组(EH,54例),糖尿病组(DM,4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各组人群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粥样斑块发生率。全部入选人员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及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等。比较四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及血脂、血糖等变化。结果MS组与EH组、DM组比较: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1.12±0.03)mm比(0.99±0.07)mm,(1.12±0.03)mm比(0.87±0.05)mm;分别P〈0.05,P〈0.01];斑块总积分明显增高(3.57±0.03比2.42±0.03,3.57±0.03比2.43±0.03,均P〈0.01);MS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1.5%)明显高于EH组(33.3%)、DM组(12.2%),均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血脂中MS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P〈0.0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P〈0.05),总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结论MS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更严重,代谢综合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方法  82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组 (EH ,2 2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 (DM EH ,4 6例 )、糖尿病组 (DM ,14例 ) ,比较 3组患者血脂改变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 DM组和DM EH组患者血浆TG水平均明显升高。DM组和DM EH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 ,3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明显增厚。DM EH组患者斑块指数较单纯EH组明显增高。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 ,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松岩  韩凤英  马杰 《心脏杂志》2006,18(4):451-45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方法108例患者分别为MS 40例、高血压病(EH)33例、糖尿病(DM)35例,并以此相应分成3组,比较3组患者血脂改变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以12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MS组和DM组患者血浆TG水平均明显升高。DM组和MS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3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MS组患者斑块指数较单纯EH组明显增高。结论M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316例住院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152例),原发性高血压组(EH,80例)、糖尿病组(DM,84例),比较3组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变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 MT:(0·9±0·2vs0·8±0·2)mm,P<0·01]、CCA-内径[(6·9±1·0vs6·6±0·9)mm,P<0·01]、粥样斑块出现率(48.5%vs36.5%,P<0·05)均显著高于MAU阴性患者,尿蛋白排泄≥60mg/24h时粥样斑块出现率显著升高(P<0·05)。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EH组MAU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升高(P<0·05),MS组MAU阳性患者CCA-I MT、CCA-内径明显高于MAU阴性患者(P<0·05,P<0·05)。结论MA阳性患者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当尿蛋白排泄≥60mg/24h时这种危险性进一步增加。与MA阴性者比较,MS患者MA阳性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血管内皮功能及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根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15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EH+MS组,n=61例)、高血压非代谢综合征(EH+nonMS组,n=95例)两组,3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血流量及阻力变化,并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左室重量指数。结果(1)除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外,EH+MS组的收缩压、舒张压、TC、HDL-C、LDL-C、Fib、年龄、性别比、吸烟习惯等指标与EH+nonMS组均衡可比。(2)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EH+MS组明显低于EH+nonMS组组及NC[(7.08±3.21)%比(8.18±1.74)%和(10.41±4.52)%,P分别〈0.05和0.01],EH+nonMS组也低于NC组(P〈0.05)。(3)EH+MS组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明显低于EH+nonMS组及NC组[(154.19±78.94)%比(196.44±64.22)%和(221.81±89.64)%,P值分别〈0.05和0.01],但EH+nonMS组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前臂血管扩张能力的高低顺序为NC组(3.21±0.90)〉EH+nonMS组(2.89±0.73)〉EH+MS组(2.58±0.76)。(5)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7/61(27.9%)、19/95(20.2%)及1/31(3.2%),P〈0.05。(6)左室肥厚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EH+MS组(59%)〉EH+nonMS组(37.9%)〉NC组(9.7%)。(7)FMD与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舒张压、TG、血浆纤维蛋白原有相关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BMI、TG、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左室重量指数与年龄、吸烟、SBP、DBP、BMI、TG呈正相关;FMD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明显加重了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功能和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杨富  杨志健 《山东医药》2006,46(28):44-45
对高血压病(EH)伴2型糖尿病(DM)、单纯EH、单纯DM患者行血脂、颈动脉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并观察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情况。发现EH伴DM组TC、TG水平、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指数和ACS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可见EH伴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增加,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AC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结构和功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对 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并与 2 7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内膜中膜厚度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分别为 0 .10± 0 .0 2和 3.98± 1.6 5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为 0 .11± 0 .0 4和 4 .76± 2 .37)与对照组 (分别为 0 .0 7± 0 .0 1和 9.33± 3.4 7)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分别为 4 .0 6± 2 .2 1和 3.14± 1.97)与稳定型心绞痛组 (分别为 4 .17± 1.76和3.2 1± 1.88)间无差异 (P >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型为主。研究结果提示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颈动脉结构及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316例住院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152例),原发性高血压组(EH,80例)、糖尿病组(DM,84例),比较3组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变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0.9±0.2 vs 0.8±0.2)mm, P<0.01]、CCA-内径[(6.9±1.0 vs 6.6±0.9)mm, P<0.01]、粥样斑块出现率(48.5% vs 36.5%, P<0.05)均显著高于MAU阴性患者,尿蛋白排泄≥60 mg/24 h时粥样斑块出现率显著升高(P<0.05).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EH组MAU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升高(P<0.05),MS组MAU阳性患者CCA-IMT、CCA-内径明显高于MAU阴性患者(P<0.05,P<0.05).结论 MA阳性患者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当尿蛋白排泄≥60 mg/24 h时这种危险性进一步增加.与MA阴性者比较,MS患者MA阳性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9.
王磊  董晓林  崔莹 《山东医药》2003,43(13):35-36
长期血压升高可致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高血压病 (EH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可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 ,是动脉硬化的无创有效检测方法[1] 。 2 0 0 12 0 0 2年 ,我们采用超声检测了 5 86例EH患者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EH患者 5 86例 ,男 361例、女 2 2 5例 ,年龄 2 6~ 85岁、平均 (60 .5 6± 12 .73)岁 ,均符合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 (ISA)制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其中EH1级 172例 ,血压(…  相似文献   

10.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结果(1)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6±5.26)mg/Lvs(3.16±3.54)mg/L,P=0.006]。(2)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患者[(5.35±4.82)mg/Lvs(3.16±3.54)mg/L,P=0.002]。(3)根据吸烟情况进行分层后,1年内有吸烟行为者中颈动脉斑块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平均值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30±5.02)mg/Lvs(3.07±1.70)mg/L,P=0.024]。(4)无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均值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03±5.35)mg/Lvs(3.25±3.61)mg/L,P=0.032]。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MS将其分为2组:MS组(65例)和非MS组(5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选取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NC组)。结果①MS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均高于非MS组和NC组,P〈0.05,P〈0.01。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MS组明显低于非MS组和NC组[(7.15±2.46)%、(8.45±4.13)%和(12.23±5.12)%,P均〈0.05]。③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依次为:(0.84±0.21)mm、(0.78±0.24)mm和(0.64±0.14)mm,P均〈0.0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依次为29.3%、21.8%和5.0%,P均〈0.01。④相关分析显示,FMD%与年龄、SBP、TG、FPG呈负相关(r=-0.359、r=-0.357、r=-0.346、r=-0.413,P均〈0.01),与HDL—C呈正相关(r=0.341,P〈0.01);IMT与年龄、SBP、BMI、TG呈正相关(r=0.431,r=0.442,r=0.315,r=0.342,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13,P〈0.01)。结论并发MS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此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将12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EH组,6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DM组,60例),并按性别年龄匹配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采集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数据并收集患者其他一般情况数据.结果 EH+DM组及EH组患者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升高,EH+DM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H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一旦合并糖尿病,相对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其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均增加,更易形成斑块.  相似文献   

13.
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将446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非MS组(298例)及MS组(14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分析两组间颈动脉损害情况的差异。结果MS组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态模型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S组(P<0.01,P<0.05);非MS组动脉斑块发生率仍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指数与MS组相似,而MS组虽不伴糖尿病,但其HbA1c较非MS组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总胆固醇(TC)、年龄、HbA1c、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TC、年龄、HbA1c相关。结论MS在不合并糖尿病时,其颈动脉损害仍较明显,HbA1c明显升高,可能预示MS易发展为糖尿病和较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对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不并发其他心血管及肾脏临床疾病的中老年EH患者153例,测定其血压、血脂、血糖等,计算BMI。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区分有无左心室肥厚(LVH)。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并测定晨尿白蛋白浓度。结果并发MS的EH患者BMI、空腹血糖、TG、24h血压更高,HDL-C更低,发生LVH、微量白蛋白尿(MAU),颈动脉内膜增厚(IMT)或斑块形成的比例皆显著高于无MS的患者。结论EH患者并发MS,意味着心肾血管等靶器管的损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血脂、肥胖和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检测300例MS、174例高血压病(EH)和143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MS诊断根据1999年WHO亚太诊断标准,其中389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改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结果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BMI明显高于DM组。MS组和EH组的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肥厚罹患率均明显高于DM组。MS组CC型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TT型和TC型[总胆固醇:CC型(6.13±1.86)mmol/L比TC型(5.14±1.10)mmol/L或TT型(4.99±1.42mmol/L),P<0.05或P<0.01;LDL-C:CC型(3.82±1.52)mmol/L比TC型(3.14±0.88)mmol/L或TT型(2.90±0.87)mmol/L,P<0.05或P<0.01]。分析PPARδ各基因型与LVMI和BMI的关系,发现MS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CC+TC)LVMI和BMI明显高于TT型[LVMI:CC+TC(46±10)g/m2.7比TT(44±10)g/m2.7;BMI:CC+TC(26±3)kg/m2比TT(25±3)kg/m2,P<0·05]。结论MS患者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和脂质紊乱关系密切,C等位基因携带者较TT基因型患者左室重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918例AS患者分为3组:正常胆固醇(N-TC)组(502例)、单纯高胆固醇(HC)组(190例)和混合性HC(M-HC)组(226例);N-TC组再分为4个亚组:TG与HDL-C均正常组(112例)、高TG(H-TG)组(61例)、低HDL-C(L-HDL-C)组(186例)、高TG与低HDL-C混合(H-TG+L-HDL-C)组(143例),分析各血脂异常组对颈动脉损害的影响。结果HC组与M-HC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均显著高于N-TC组(P〈0.05);M-HC组斑块发生率(65.9%)显著高于N-TC组(44.5%)和HC组(56.0%)(P〈0.01)。N-TC的4个亚组中,IMT、斑块数目、斑块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DBP与IMT最相关,年龄与斑块数目最相关。结论MS合并HC对颈AS的影响显著高于高TG或低HDL-C血症;N-TC的MS患者,年龄和DBP对颈AS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