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者 男,45岁,因确诊白血病2个月,发热1d于2012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瘀点瘀斑,我院血常规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53.19×10^9/L,未成熟WBC36.17×10^9/L,红细胞计数(RBC)2.78×10^9/L,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56岁,腰背及下肢放散痛2个月,痰中带血2周入院。否认慢性病史;吸烟及饮酒史30余年。2个月来体质量下降超10kg。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1.7×10^9/L,红细胞计数(RBC)3.47×10^12/L,血红蛋白(Hb)105g/L,血小板(Plt)87×10^9/L。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1病历报告 患者,女性,39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入院,入院时呈失血性休克。妇科检查:阴道内大量血块,宫颈菜花状肿瘤4^+cm,阴道穹窿暴露困难,宫体平位,略大,双侧宫旁未及增厚,双侧附件未及肿块,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5.9×10^9/L,血红蛋白(Hh)49g/L,红细胞(RBC)1.9×10^12/L;B超:子宫略大,宫颈内低回声团4.9×4.4×3.9cm,血流丰富。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性,38岁,因发热、头痛于2012年8月28日来我院呼吸科就诊,查体:体温38.6℃,脉搏71次/min,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肝脾不大;血象:白细胞计数(WBC) 17.36×10^9/L,中性粒细胞(NEUT) 14.20%(2.47×10^9/L),淋巴细胞(LYMPH) 22.50%(3.67×10^9/L),中间细胞(MONO)42.60%(7.63×10^9/L),红细胞计数(RBC) 3.89×10^12/L,血红蛋白(Hb) 123 g/L,血小板计数(Plt) 73×10^9/L。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性,79岁,于1984年3月9日首次就诊于我科,当时主诉易疲劳1年,发现白细胞(WBC)计数逐渐增高6个月,WBC(17~23)×10^9/L。初诊时查体:脾于左肋缘下2cm,余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WBC27×10^9/L,血红蛋白(Hb)136g/L,血小板(Ph)21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1,单核细胞0.02,嗜酸粒细胞0.02,嗜碱粒细胞0.01。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高度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的疗效。方法对42例AL(治疗组)化疗后Plt〈20×10^9/L的患者皮下注射rhIL-111.5mg/d,用至Plt≥40×10^9/L停药;对其中17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成2个疗程化疗后统计疗效,并以35例未加用rhIL-11的AL患者和其中15例初诊AML(对照组)完成2个疗程化疗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Plt升到≥40×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9.8±2.7)d,短于对照组(14.6±4.8)d(P〈0.05);治疗组在第2个疗程化疗后Plt〈15×10^9/L的患者有3例(17.6%),明显少于对照组10例(66.7%)(P〈0.05);第2个疗程化疗前Plt水平和化疗后Plt最低平均水平,治疗组为(173.7±81.2)×10^9/L和(23.5±18.3)×10^9/L高于对照组(99.6±74.5)×10^9/L和(10.2±9.8)×10^9/L(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是70.6%和73.3%,有效(CR+PR)率分别是82.4%和86.7%,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IL-11可安全有效地促进AL化疗后Plt恢复,而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1岁,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转化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t)26个月。患者于2008年10月发病,当时血常规:WBC2×10^6/L,Hb126g/L,Plt103×10^9/L,骨髓增生低下,原始粒细胞0.17,免疫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46例因化疗所致血小板重度低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PLT〈30×10^9/L)予rhIL-11治疗。rhIL-11用量为3mg/d,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40×10^9/L时停止给药.连续6~15d。[结果]单纯化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19.12×10^9±11.53×10^9/L,血小板低于30×10^9/L平均天数8.23±3.26d,需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13.40±9.12单位。联用rhIL-11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32.41×10^9±13.91×10^9/L(P=0.002),血小板低于30×10^9/L平均天数4.02±2.58d(P〈0.001).需输入血小板平均数为7.39±4.27单位(P=0.032)。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水肿、心律失常、肌肉酸痛、发热、注射部位痛疼、结膜充血。均可耐受。[结论]rhIL-11可降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幅度及缩短血小板低下持续的时间:毒副反应多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6岁,以“乏力1个月,发热7d”为主诉于2010年9月26日首次入我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1×10^9/L,血红蛋白(Hh)80g/L,血小板(Plt)2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48岁。于1997年因乏力、脾大、白细胞增高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给予口服羟基脲,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2004年底前病情相对平稳,2005年始经常WBC〉50×10^9/L~100×10^9/L.Pit〉500×10^9/L~1000×10^9/L,羟基脲加量上述指标下降。2005年8月发现双侧颈部、腋下多个肿大淋巴结,并间断发热。血象:WBC104.5×10^9/L,早幼粒0.02,中幼粒0.05,晚幼粒0.03,杆状核0.28,中性分叶0.38,Hb124g/L,Pit494×10^9。/L,骨髓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著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张还珠  刘芯  郜靓  谭获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71-187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FIB=0.269,P=0.037;r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Sih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雌二醇(1×10^4mol/L)干预72h后两株细胞MMPs表达的变化。[结果]Hela细胞株表达MMP-9,但不表达MMP-2,而Siha细胞相反。雌二醇干预后,Hela细胞MMP-9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Siha细胞MMP-2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的无显著性差异(P=0.409)。[结论]MMPs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可能表达不同的亚型.1×10^-8mol/L的雌二醇能够促进Hela细胞MMP-9 mRNA的转录。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5岁,工人,既往体健。2009年8月起出现活动后乏力、气短,同时伴右肩部及腰部疼痛不适。于当地查血常规:WBC4.3×10^9/L,Hb43g/L,Plt256×10^9/L。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DH)363.3U/L,血清清蛋白(ALB)26.8g/L,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2岁,因乏力、面色苍白,齿龈出血于2002年6月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左下第二磨牙周围牙龈充血糜烂,肝脾无肿大。血象:WBC3.4×10^9/L,HGB59g/L,PLT12×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占77.6%,POX强阳性,拟诊急性早幼粒细胞自血病;表达CD9、CD13、CD15、CD33;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检查:其中2个核型可见t(15;17),并分别有-9,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4岁,因左侧齿龈肿物1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儿出现左侧齿龈肿物,初为花生米大小,逐渐增大至核桃样,伴有疼痛,无发热。血常规示:白细胞5.9×10^9/L,中性粒细胞0.56,血红蛋白143g/L,血小板228×10^9/L,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人院前10d外院牙周病理检查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1例血液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应用rhIL-11治疗组和对症治疗组。其中rhIL—11组57例.应用rhIL-11 1.5mg/d;对照组54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2组分别监测血小板.记录药物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应用rhIL-11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值为48.3×10^9/L±25.12×10^9/L.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值为24.4×10^9/L±16.51×10^9/L:应用rhIL—11治疗组平均血小板低下持续时间为13d.对照组为20d(P〈0.05)。毒副反应为心律失常、发热、肌痛、头痛等,停药多能缓解。[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下的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5×10^9/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实体瘤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25×10^9/L)即给予皮下注射rhTPO,15000IU,每天1次。结果实体瘤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升至75×10^9/L,所需天数平均为6.3天,用药开始至血小板升至最高的平均时间为13.5天。白血病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rhTPO应用于化疗后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实体瘤患者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