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与单层螺旋CT(SS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判断准确性。方法  8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 ,术前随机行SSCT(n =4 9)与MSCT(n =36 )胰腺检查。术中由手术者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结果 MSCT与SSCT判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敏感性分别为 80 .5 % (33/ 4 1)及 5 5 % (2 2 / 4 0 ) ,特异性分别为 95 .7% (111/ 116 )及 95 .1% (117/ 12 3)。MSCT与SSCT对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 10 0 % (10 / 10 )及 92 .7% (13/ 14 ) ,对胰腺癌手术不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 84 .6 % (2 2 / 2 6 )及 77.1% (2 7/ 35 )。结论 MSCT胰腺检查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准确性较SSCT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分别利用三维图像和单纯轴位图像,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手术病人42例,CTA三维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8例,CT单纯轴位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5例,术中所见血管受侵29例。CTA三维图像判断血管受侵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92.31%,CT单纯轴位图像判断血管受侵敏感性82.76%,特异性为92.31%。结论 相对于CT单纯轴位图像,术前多层CT血管造影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更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h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m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侵犯胰周动静脉CT诊断标准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H  Zhou KR  Jin DY  Lou WH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2):147-150
目的评价CT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动脉或静脉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MDCT)检查诊断为胰腺癌的72例患者中,4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手术探查认为肿瘤不可切除者28例。术中仔细探查胰周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主干。共发现受侵胰周动脉16支,未受侵胰周动脉61支;受侵胰周静脉42支,未受侵胰周静脉38支。结果胰周动脉受侵的CT诊断标准为动脉被肿瘤包埋、或肿瘤包绕动脉大于管周l/2且管壁浸润或管腔狭窄,其敏感性(75.O%,12/16)较传统胰周血管受侵的CT诊断标准(87.5%,14/16)低,但特异性(95.1%,58/61)较后者(90.2%,55/61)高。胰周静脉受侵的CT诊断标准:静脉管腔闭塞、肿瘤包绕静脉大于管周1/2、管壁浸润、管腔狭窄、肠系膜上静脉呈泪滴征,具备上述表现之一即判为静脉受侵。其敏感性(92.9%,39/42)较传统标准(69.0%,29/42)高,特异性两者相似(均为97.4%,37/38)。结论胰周动静脉的不同CT诊断标准,较传统胰周血管受侵CT诊断标准的判断准确性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CT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Wang DQ  Zeng MS  Jin DY  Lou WH  Ji Y  Rao SX  Shi X  Chen CZ  Li RC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1):846-849
目的评价MRI判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程度的价值,探讨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最佳界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4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7例加做冠状位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术前根据MRI表现,判断胰周血管侵犯情况,按照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程度的不同,采用1级、2a级、2b级、3a级、3b级和4级进行评价,统计各分级血管的条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以2级和2a级作为可切除判断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最佳界点。结果41例患者中,切除22例,其中20例为根治性切除,2例为姑息性切除。与手术结果对照,MRI共误诊7条血管,其中动脉3条,静脉4条。以1级、2a级、2b级、3a级和3b级作为可切除的标准,判断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分别为78.3%、84.8%、67.4%、56.5%和47.8%。ROC曲线显示,以2a级作为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的最佳界点。结论胰周血管侵犯2a级可作为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的最佳界点。  相似文献   

6.
包括门静脉切除的胰胆系统癌瘤的积极根治手术最近已有报道。对这类手术术前准确判断门静脉有无肿瘤侵犯相当重要。尽管影像技术在不断进展,但有时仍难以确认肿瘤是否已累及门静脉。现首次报告以门静脉血管内超声诊断胰腺癌侵袭门静脉的初步研究结果。 1992年2~8月,共6例胰腺癌(胰头癌5例,胰体癌1例)病人接受该法检查。剖腹术后,先暴露肠系膜上静脉分支,由此将超声导管置入肝内门静脉中。然后边退导管边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局部切除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例胰腺癌局部广泛侵润病例,行部分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切除并重建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2例胰腺癌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病例1SMA部分切除,消化道重建采用child吻合法.病例2行全胰切除,将受侵的SMV、PV、SMA联同胰体癌、全胰、十二指肠、部分空肠及相应区域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整块切除,应用脾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动脉分别阻断45min和67min,门静脉阻断31min和55min.术后行B超检查血管通畅,门静脉血流为1550mL/min和1620mL/min,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血管重建(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吻合通畅,l例无瘤生存3年2个月,另1例无瘤生存11月.结论:在胰腺癌肿瘤局部侵润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时联合切除并行血管修复或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256-SCTA)常用后处理方法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侵犯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及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重建,在相应后处理图像中评估肿瘤周围血管有无受侵,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三种后处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行Kappa检验以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判断肝动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86.4%、88.6%,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5.0%,Kappa值0.76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893(P<0.01)。判断门静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同样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7.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4%,Kappa值0.94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2(P<0.01)。结论:256-SCTA三种常用后处理方法在判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有无受侵时以MPR诊断效能最高,VR及MIP次之。因此,在日常影像后处理工作中应合理应用这些后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术前血管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血管造影表现,评价血管造影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UCK和DSA方法,对12例GIST患者术前1周行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管造影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区2例,空肠8例,回肠2例。良性者7例,恶性者5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者8例,静脉提前显影者3例。GIST的血管造影改变主要有两种类型:(1)肿瘤血管紊乱呈卷发状,部分血管边缘毛糙、模糊。(2)肿瘤血管呈抱球状,肿瘤染色均匀一致。结论血管造影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及部位,尤其是对于不明原因的黑便患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血供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T特点,结合CT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肿瘤血供的研究。CT扫描采用快速薄层扫描,螺距15:16,层距、层厚均1mm,原始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成像(CTA)。[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3cm,小肠及其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4.5cm。大多数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CT增强的强化值平均增加33Hu。CTA对肿瘤血供显示率为72.41%,胃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小肠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肠系膜上及下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A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来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