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岳新胜 《中外医疗》2011,30(36):66-66
目的 对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持续低血压形成的危险研究.方法 通过以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的28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动脉窄患者展开研究.结果 28例病人,4例术后有短暂性低血压症状;持续性低血压者为14例.术时>1h、病变程度>75%、有低血压史、病变长度、颈动脉直径小于支架直径、术前用球囊预扩等为术后持续性低血压产生原因.结论 手术时间>1h、病变长度〉15mm、低血压病史、颈动脉直径小于支架直径,为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滤器保护下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滤器保护下对24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100%,临床症状消失。19例在围手术期均有不同程度心率、血压下降,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48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征及操作技巧。方法:适应征选择为颈动脉狭窄超过50%,伴有脑缺血发作。本组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42例成形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达到正常管径的60%以上,6例达到30%。48例临床缺血体征在支架成形术后明显改善,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2个月~2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本院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17例进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术(CA)和颈动脉IVUS检查,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在IVUS指导下支架植入,并观察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C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1处,偏心性狭窄9处,向心性狭窄12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22处,偏心性斑块17处,向心性斑块5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66.9±11.2)%与(53.5±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分别为(89.2±12.9)%与(76.1±13.1)%(P<0.05).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治疗20处血管病变,支架植入均获成功.结论 对于CA显示的狭窄病变,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期间,采用颈动脉支架治疗15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狭窄≥70%,NASCET法),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随访3至20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术中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或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3个月后颈动脉彩超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扩式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不同分为球扩式支架组(76例)及自膨式支架组(5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135例患者围手术期30 d内10例(7.4%)出现卒中,其中严重卒中3例(2.2%);球扩式支架组(7.9%)与自膨式支架组(6.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自膨式支架比较,球扩式支架更多的应用于短病变(P=0.024)、椎动脉(P=0.018)及简单的Ⅰ型路径上(P=0.003),残余狭窄更低(P=0.000)。结论颅内支架的并发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球扩式支架更适合于简单病变而自膨式支架更适合于复杂病变,球扩式支架残余狭窄较自膨式支架更低。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狭窄28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7例,后扩2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4.
88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毅  袁良津  蒋鸣坤  施雪英 《安徽医学》2010,31(9):1035-103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8例脑梗死中血管造影显示69例(78.41%)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58例有颈动脉系统受累,29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8例。其中38例同时有多部位受累。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的以椎动脉开口处最为常见。19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DSA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部位病变为主。DS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4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89例中31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8例中15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9例中3例发生脑梗死。TIA发作〉30min、24h内发作〉3次、首次发作后〉24h和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提高(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固醇显著增高(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是一种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广泛的浸润性以及对放疗的敏感性,治疗首选放射治疗(放疗),其中,放疗后鼻、鼻咽出血作为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程凶险,传统抢救方法死亡率较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过介入方法成功救治1例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穆静丽 《中外医疗》2010,29(35):4-4,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僵硬系数(β僵硬系数)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行颅脑DSA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DSA所提示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结果分组。结果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β僵硬系数升高、HD降低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β僵硬系数升高的水平及比例在各狭窄亚组间无差异。结论β僵硬系数水平升高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