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切除累及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手术方法做适当改进。方法:采用鼻侧切开额眶颧联合入路同期对2例侵犯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联合入路切除颅、颞下窝、上颌窦沟通瘤,术野显露良好,切除肿瘤更彻底、更安全,重建颅底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额眶筛入路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除前中颅底、额、筛窦、眶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以满足临床需要。方法对13例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患者采用额眶筛入路、T型切口,将外鼻下翻,切除部分筛窦、纸板、额骨眶部及额窦后壁,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或完全切除肿瘤,分离、保护相应解剖部位,如视神经、内动脉、蝶鞍和脑膜等重要解剖结构。将外鼻回复,用钛板钛钉与额骨固定,恢复良好颌面外形。结果13例颅鼻眶沟通瘤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24个月,11例肿瘤无复发,均无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面部外形良好。结论经额眶筛进入、侧下翻鼻骨入路是耳鼻咽喉科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的特点与若干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切除中颅凹底肿瘤,因颅底显露角度明显扩大,便于充分切除颅底被肿瘤浸润之骨质或妨碍显露的部分,从而直接显露肿瘤或明显缩短其显露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对切除鞍旁及颅眶畸跨性肿瘤十分有利。本文还特别提出术中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3种手术切除与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对16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鼻-眶-颅沟通性肿瘤切除,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3例眶颅沟通性肿瘤行额下进路手术切除,并行颞肌筋膜修补;4例经翼点入路,颞肌筋膜修补.结果 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好转,未发生颅内感染.2年生存16例,3年生存7例,5年以上存活4例.结论 颅面联合径路、额下径路、翼点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加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颞肌筋膜瓣修复,切除范围安全、彻底,修复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切除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切除和眶顶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 收集我科 1 996年 1月~2 0 0 3年 7月入院的 32例颅眶沟通瘤病人中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 1 4例病人资料 ,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手术操作、病理特点和预后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采用额下或额颞侧方入路 ,单纯硬膜外切除 9例 ,联合硬膜外、硬膜下切除 5例。全切 1 1例 ,大部切除 3例。随访 8例 ,3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5例未行放射治疗 ;复发 3例 ,均未行术后放疗。结论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可以侵犯颅眶结合部许多重要解剖结构 ,且有复发倾向 ;本病治疗应强调充分暴露、彻底切除、骨性重建和术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常侵犯眼眶及颅底,完整切除肿瘤,必须同时处理眶内及颅底的病变。随着对颅底解剖的深入了解,手术入路的不断改进,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采用颅面联合径路治疗侵犯颅底及眼眶的肿瘤,已取得良好效果。我科近年来采用鼻侧切开额眶联合入路切除4例鼻颅眶沟通肿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1例前颅底沟通瘤行额鼻眶筛入路显微手术一次性切除疗效分析。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11例前颅底沟通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检查。均经额鼻眶筛入路与相关科室配合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次性切除颅内外肿瘤。结果 全切除9例,次全切2例,手术效果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额鼻眶筛入路手术治疗前颅底沟通瘤有利于肿瘤的广泛暴露和切除,多学科联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对一次性切除颅内外肿瘤有帮助。术中颅底重建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球后眶内肿瘤及涉眶颅底病变手术的技术和经验。方法:收治13例球后眶内肿瘤及其他涉眶颅底病变病人,均经单侧颅眶联合入路处理病变、切除肿瘤。结果:12例(92.3%)病人一次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永久性脑神经损害1例(7.7%)。结论:单侧颅眶联合入路处理球后眶内肿瘤及涉眶颅底病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止。方法唇龈沟切口鼻内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径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19例,16例微腺瘤施行全切,3例大腺瘤行囊内次全切除并用无水酒精烧灼,全部病人用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3例。7例术前视力损害者6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所有病例症状改善,术后除1例视力一过性减退和2例嗅觉一过性减退外,其余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16例肿瘤无复发,3例次全切除者肿瘤生长缓慢。结论鼻内镜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是切除垂体腺瘤的较理想径路,术中囊内烧灼可有效地防止或减缓术后肿瘤复发,术后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可防止相应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合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在听神经瘤手术中预防面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1~2012年施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大型及中型听神经瘤(肿瘤直径≥2.4 cm)患者62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手术进行综合监护,同时密切留意骨性解剖、蛛网膜解剖、神经与血管解剖关系。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58例(93.5%),次全切除4例(6.5%);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定:Ⅰ级57例(91.9%),Ⅱ级5例(8.1%)。结论对于大型和中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进行综合电生理监护,同时操作时注意典型的解剖位置与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达到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并尽可能地保全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垂体瘤1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方法126例垂体瘤病人内镜下单鼻孔入路,直达蝶窦前壁蝶嵴,打开蝶窦前壁、鞍底,显微镜下切开硬脑膜,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部切除80例,次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20例。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症状明显改善95例,无脑脊液漏及脑膜炎发生。7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鼻腔干燥3例,未发现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嗅觉减退、鼻中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内镜经鼻腔直达蝶窦入路辅助显微镜切除垂体瘤,视野清晰,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鼻腔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后听力保存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1月~2008年1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影像学检查(MRI)确定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听力学检查确定术前、术后听力水平,分析术前听力情况、肿瘤的大小及生长部位与术后听力保存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听神经瘤均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实用听力保存率为15.6%(5/32)。术前听力水平A级6例,B级8例,术后听力保存率分别为50%(3/6)和25%(2/8)。内听道型肿瘤(IAC)9例,直径1-19mm小肿瘤4例。听力保存率分别为44.4%4/9);和25%(1/4)。20例哑铃型肿瘤,1例术后保存了实用听力。在IAC型肿瘤中,3例中心型肿瘤术后均实现了听力保存,近内耳门型肿瘤2例,1例术后具有实用听力。结论术前听力情况、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是预测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耳内镜辅助下听神经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内镜辅助下听神经瘤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在硬管耳内镜辅助下采用迷路进路及乙状窦后进路行听神经瘤手术1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81.8%),2例(18.2%)残留部分囊壁;术中内镜下探查面神经均完整.其中9例(81.8%)术后无面瘫表现,2例(18.2%)术后出现轻度周围性面瘫;术中内镜下探查蜗神经均完整,2例(18.2%)术后听力与术前比较保持不变,9例(81.8%)出现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其中,中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中重度2例,重度3例,极重度3例.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使用耳内镜可提高血管、神经保全率及肿瘤全切率,但也有其不足,仅能作为显微镜手术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共137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比较术者经验、手术径路、肿瘤大小、岩骨气化程度对术后脑脊液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策略.结果 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6.6%(9/137),按年份统计:2004年为8.3%(2/24),2005年为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入路切除向中后颅窝侵犯的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两种入路治疗的24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为幕上额颞开颅为基础辅以硬膜间(Dolenc)入路,幕下开颅枕下乙状窦后开颅为基础的硬膜下入路。结果经幕上组入路共16例,全切7例,次全切9例,经幕下组入路共8例,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2例。结论额颞硬膜间(Dolenc)入路残存率、死亡率较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低,但肿瘤全切率及神经功能保留率较幕下入路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效果及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0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1岁,平均39.6±4.2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首发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12例,头痛、恶心、呕吐10例,行走不稳4例,面部麻木7例,三叉神经痛2例,面瘫6例。30例术中均行面神经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毕刺激面神经的脑干端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本组30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面神经完整保留29例(96.67%),无死亡病例。肿瘤切除后,面神经刺激阈值的大小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刺激阈值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结论熟练地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技术,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结构及面神经功能,并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中央区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2015年40例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照Simpson分级 40例患者其中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壁者22例行Simpson I级切除16例,Simpson II级切除6例;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腔者6例行Simpson I级切除4例(肿瘤致窦腔完全闭塞),Simpson IV级切除2例(肿瘤未使窦腔完全闭塞);位于中央区皮层深部只侵犯大脑镰者5例均为Simpson I级切除;位于中央区皮层凸面只侵犯矢状窦者7例,其中只侵及窦壁者5例Simpson I级切除3例,Simpson II级切除2例,侵入窦腔者2例均行Simpson IV级切除。以上40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5年,Simpson I级切除的28例患者均无复发;Simpson II级切除8例者其中7例无复发,1例随访半年后肿瘤复发,予以伽马刀治疗后肿瘤消失;Simpson IV级切除4例随访1年后肿瘤均有所增长,均予以伽马刀治疗,之后失访。术后出现偏瘫者10例,随访1年后完全恢复者6例,4例部分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窦等的血管影像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层结构及回流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全切率,降低致残及复发率,避免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