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烟对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 CCB )对149例吸烟与75例非吸烟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用PANS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差异,并分析吸烟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M CCB中数字序列[(14.52±5.51)分比(17.39±5.54)分]、言语记忆[(17.11±5.56)分比(19.69±6.05)分]、视觉记忆[(13.41±8.10)分比(16.96±8.06)分]3个分测验得分均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中,吸烟时间、吸烟量、吸烟指数与认知功能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可能损害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73例,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居民作为对照,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9.8±1.9)μ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8±2.5)μg/L,(t=-7.6.v=322,P〈0.01);女性患者血清BDNF水平(10.4±2.1)μg/L显著高于男性组(9.6±1.8)μg/L,(t=2.3,v=154,P〈0.05);氯氮平治疗的患者BDNF(10.1±1.6)μg/L显著高于利醅酮治疗者(8.9±2.6)μg/L,(F=3.1,v=2.P〈0.05);患者BDNF水平与年龄、总病程、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16,-0.1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下降;BDNF存在着性别差异,年龄越大、病程越长、阴性症状越重BDNF越低,接受氯氮平治疗患者BDNF高于利酪酮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烟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2例首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按是否吸烟分成吸烟组、非吸烟组,均予8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吸烟组治疗后PANSS总分高于非吸烟组(P〈0.01),临床显效率低于非吸烟组(P〈0.01);吸烟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高于非吸烟组(P〈0.05)。结论吸烟可能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血浆S100B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浆S100B蛋白含量。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精神分裂症60例急性期血浆S100B蛋白水平(0.063±0.054μg/1)显著高于对照组(0.019±0.009μg/1,P〈0.001);治疗6周后血浆S100B蛋白水平(0.079±0.093μg/L)与治疗前(0.063±0.054μg/L)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血浆S100B持续增高者PANSS阴性症状评分较高。结论S100B持续增高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S100B绝对浓度可作为阴性症状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吸烟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方法搜集慢性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236例,使用PANSS评定其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了解其健康状况。结果 2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吸烟行为168例(71.2%),非吸烟患者68例(28.80%),前组每日平均吸烟量为(18.6±6.9)支,26.7%患者是在首次发病后开始吸烟,吸烟患者服药剂量高于非吸烟患者。吸烟组PANSS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得分均低于非吸烟组(P〈0.05),PANSS阴性症状7个条目得分及其总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总分和PANSS总分与患者每天的吸烟量呈负相关(P〈0.05)。吸烟患者空腹血糖高,血脂紊乱和代谢综合征的比例高于非吸烟者。结论吸烟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的正性作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之一;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健康均有一定影响,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吸烟与非吸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与BDNF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1例,其中吸烟27例,非吸烟54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评估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吸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高于非吸烟组(t=2.5,2.0,2.0,P均0.05),吸烟组的正确应答数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吸烟组错误应答数显著低于非吸烟组(t=2.02,-2.26,P均0.05)。吸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为(8.8±4.6)μg/L,非吸烟组为(9.2±4.3)μg/L,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0.38,υ=83,P0.05);吸烟患者BDNF与患者总病程、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66,0.54,0.54,P均0.05);与RBANS词汇回忆、故事回忆、图形回忆、编码测验分值、延时记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48,-0.45,-0.45,-0.53,P均≤0.05);非吸烟患者BDNF与PANSS中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5)。结论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水平与精神症状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吸烟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影响,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方法 收集慢性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332例)和非吸烟患者(95例)共427例,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22例)和非吸烟患者(41例)共63例,均为男性;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最表(PANSS)评定其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结果 (1)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巾,吸烟组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感交流障碍得分[(3.9±1.5)分]、被动或淡漠得分[(3.6±1.6)分]及其总分[(24.0.±8.2)分]低于非吸烟组[分别为(4.4.±1.7)分、(4.0±1.7)分和(26.3.±9.5)分;P<0.05];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7个条目得分及其总分、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总分和PANSS总分与患者每天的吸烟量呈负相关(P<0.05~0.01);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感交流障碍[比值比(OR)=0.832,95%可信区间(95%CI)=0.691~0.980,P=0.029]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紧张(OR=0.534,95%CI=0.363~0.786,P=0.001)进入Logistic模型.(2)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吸烟组在阴性症状分量表中的情绪退缩得分[(2.7±1.3)分]、被动或淡漠得分[(2.7 ±1.3)分]低于非吸烟组[分别为(3.5±1.3)分和(3.5±1.4)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动作迟缓与患者每天的吸烟量呈负相关,自知力缺乏与吸烟量呈正相关(均P<0.05);PANSS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中的动作迟缓(OR=0.589,95%CI:0.350~0.989,P=0.045)进入Logistic模型.结论 吸烟对阴性症状的正性作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比例吸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吸烟对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其中吸烟患者27例,非吸烟患者63例,均使用利培酮治疗。详细收集临床资料,使用住院患者烟草使用状态调查表对患者吸烟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基线时及治疗12周末的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对患者在基线时及治疗12周末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测,分别对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基线时吸烟组患者PANSS总分(91.3±20.9)vs.(80.6±17.2)、阴性症状量表分(20.7±8.6)vs.(17.4±6.3)、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分(43.4±12.3)vs.(38.2±10.8)均高于非吸烟组(均P〈0.05);非吸烟组的正确应答数高于吸烟组(50.6±18.2)vs.(42.2±14.3),P〈0.05,而错误应答数低于吸烟组(75.5±21.9)vs.(85.3±15.8),P〈0.05。治疗12周末,吸烟组患者阴性症状减分值为(12.2±10.4),非吸烟组(6.1±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P〈0.05);吸烟组患者WCST中完成测查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以及学习到学会的改善值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2.1、2.0;P均〈0.05);RBAN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的增分值在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吸烟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于非吸烟患者;但是吸烟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在治疗后的改善明显好于非吸烟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吸烟是否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方法 共纳入376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各188例,使用Fagerstrom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检查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作用量表和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 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PANSS的阴性症状分和帕金森症状分比不吸烟患者显著减少(P=0.008;P=0.02),而吸烟和非吸烟者在PANSS的阳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和总分以及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P>0.05).结论 吸烟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并减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结果支持吸烟是精神分裂症"自我治疗假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诊随访与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门诊随访和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3例,分别纳入门诊组和住院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住院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门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分均高于阳性症状分。门诊组患者的PSP总分为(71.17±11.40)分,高于住院组的(50.75±1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6,P=0.00);门诊组PANSS总分、阳性总分、阴性总分、一般精神病理总分与PSP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84,-0.57,-0.78,-0.75;P〈0.01);住院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总分与PSP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8,-0.53,-0.50;P〈0.01),阳性总分与PSP总分无相关性(r=-0.13,P=0.32)。结论长期住院不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建立社区康复可能有效延缓精神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石杉碱甲治疗痴呆,探讨血浆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变化与认知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39例,血管性痴呆(简称VaD)37例,随机分为石杉碱甲治疗组44例,对照组32例,在入组前、观察第2、4、8及12周时,测定其血浆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的CHE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09.2±51.4)mg/L,(282.9±49.7)mg/L,t=6.26,P〈0.01],治疗组SOD血浆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06.2±29.4)mmol/L,(167.6±27.7)mmol/L,t=-5.80,P〈0.01];其中,治疗组内,VaD患者比AD患者的血浆SOD浓度高[(228.0±24.3)mmol/L,(196.0±26.0)mmol/L,t=-3.99,P〈0.01]、MMSE评分改善明显(20.1±5.8,15.6±5.6,t=-3.48,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痴呆病因可能具有不同的抗氧化物代谢过程,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优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利培酮对抗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方法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住院患者90例(患者组),采用单一利培酮4~6 mg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并检测血清总抗氧化活力(TA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和S100B的含量.选择87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患者组T-SOD(732±126)×102U/L,Cu-ZnSOD活力(578±175)×102U/L,S100B蛋白含量(180±181)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2±115)×102U/L,(440±148)×102U/L,(101±115)ng/L;t=3.2,5.6,2.2;v=169,169,60;P均<0.05].而Mn-SOD活力[(153±145)×102 U/L]显著低于对照组[(232±161)×102 U/L;t=-3.3,v=169,P<0.05].治疗后TAC活力[(150±54)×102 U/L]较治疗前[(174±59)×102U/L]显著提高;t=-2.6,v=66,P<0.05.治疗前Mn-SOD与PANSS总分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62,R2=0.38,F=7.89,P=0.02);治疗前TAC与阳性症状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71,R2=0.50,F=12.9,P=0.00);治疗前Mn-SOD、治疗前后TAC差值与阴性症状减分值可建立回归方程(R=0.76,R2=0.58,F=8.24,P=0.00).结论 自由基代谢、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利醅酮提高了首发患者的总抗氧化活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预处理对谷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和人参皂甙RD预处理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谷氨酸损伤组细胞置于含10 mmon/L谷氨酸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24 h;人参皂甙RD预处理组细胞经50μmol/L人参皂甙RD预处理30 min后,再加谷氨酸继续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按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按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人参皂甙RD预处理最佳浓度为50μmol/L。与谷氨酸损伤组相比,人参皂甙RD预处理PC12细胞活力明显增高(P〈0.05),培养液LDH释放量明显降低(P〈0.05),胞内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胞内SOD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人参皂甙RD预处理可减轻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山楂总黄酮(HFs)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按规定预防给药15 d后,按照Longa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栓线外其余相同,缺血2 h后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3 h、24 h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梗死侧大脑皮质匀浆,测定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活性.结果 山楂总黄酮各剂量组再灌注3 h、24 h神经行为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与I/R组比较,再灌注24 h后,山楂总黄酮各剂量组缺血梗死侧大脑皮质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活性也明显低于I/R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楂总黄酮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氧化应激是一种神经毒性因素,可能会促使急性精神病的发生。目的 评估旅途精神病(travel-induced psychosis)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对乘坐长途火车诱发的21例旅途精神病住院患者,在其入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定精神症状,入院次日清晨测定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l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待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通常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2~6天),再次进行上述检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21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患者与对照者的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入院时患者的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缓解后,患者的BPRS评分、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但后两者仍高于对照组。入院时患者的BPRS总分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0.32,p=0.164),与MDA含量也呈正相关(r=0.34,p=0.126),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PRS总分的下降与SOD活性的下降弱相关(r=0.28,p=0.217),也与MDA含量的下降也呈弱相关(r=0.29,p=0.211)。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氧化应激的神经毒性作用与旅途精神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他急性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非匹配负波(MMN)和P300的特征以及治疗缓解后脑电波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Bravo脑电生理仪,比较58例首发分裂症患者和54名健康人的MMN和P300电位,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患者组于治疗5周和14周时随访MMN和P300。结果①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组的MMN潜伏期[(222.4±33.0)ms]比正常对照组[(200.5±30.1)ms]延迟(t=3.66,P〈0.01),波幅[(4.6±3.3)μV]比对照组[(7.9±3.9)μV]低(t=4.85,P〈0.01)。患者组P300中靶潜伏期P3同时延迟;②MMN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低,与PANSS阳性症状和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r=-0.381,P〈0.05,r=-0.459,P〈0.01);患者组经治疗14周后,MMN波幅呈增大改变和潜伏期缩短。结论MMN和P300联合应用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