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论证血清抗HpIgG测定在高原Hp感染状况确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以酶联伙打印测定血清抗HpIgG,同时以MB染色检测胃粘膜HP加以比较.结果健康组542例中血清抗HpIgG阳性198例,胃粘膜Hp阳性187例;胃病组两项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98和40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低结论血清抗HpIgG与胃粘膜Hp的同步检测在高原Hp感染状况的确认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分离培养诊断Hp感染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诊断方法五花八门,有细菌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当然是分离培养,可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临床上对分离培养方法的优越性忽视了,而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一些相对不十分可靠的方法,甚至于有的把假阳性和假阴性都十分明显的脲酶试验当作“金标准”来与其他方法比较,这就造成了Hp感染诊断的极大混乱。作者不久前对315例患者用目前临床最常用的4种方法进行了检测比较,发现其可靠性为分离培养>~(14)CO_2-呼气试验>病理切片>快速脲酶试验,现将其优缺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几种培养方法比较施理徐智民王立生孙勇张亚历张万岱周殿元Subjectheadingsgastricmucosa/microbiology;helicobacterinfection/diagnosis;helicobacterpylori...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慢性胃炎活检标本68例,用W-S银染法、0.25%复红法和HpDNAPCR技术检测Hp,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按标准化方案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计数.结果Hp阳性组(30例)和阴性组(38例)中InyNAⅠ,Ⅱ,Ⅲ,Ⅳ级分别为5,7,4,14例和27,11,0,0例,AgNOR计数分别为3.44±1.20个和1.08±0.08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Hp阳性组中有4例C-erb-B2在新生腺体和不全肠化柱状细胞中局部阳性,Hp阴性组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Hp感染时胃粘膜增殖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粘膜肥大细胞(MC)及其脱颗粒与幽门螺杆菌(Hp)致病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120例患者胃粘膜中MC计数及脱颗粒细胞所占比例。结果:1.Hp阳性患者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1);2.不同Hp感染胃病患者之间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也有差异,消化性溃疡(PU)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P<0.01)。结论:胃粘膜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参与了Hp致病而导致胃粘膜受损。 相似文献
9.
Hp感染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细胞动力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癌关系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生理情况下,人的胃上皮细胞每2~3天就要全部更换一次,所以胃粘膜上皮细胞处于不断地死亡与增殖之中,以维持胃粘膜完整性及正常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郭廷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7,(2)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郭廷民湖北省襄樊市铁十一局中心医院病理科441002SubjectheadingsHelicobacterpyloriHelicobacterinfections/complicationsStomachdiseas... 相似文献
11.
微量胶囊法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龚飞跃孙达春陈剑鸣黄永强龙雪银SubjectheadingsHelicobacterinfections/diagnosis;Helicobacterpylori/isolation&purifica...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王广文李栓位马峰郭呈学叶历解放军371医院河南省新乡市453000SubjectheadingsGastritis/microbiologyDuodenaldiseases/micrioliologyHelicobac... 相似文献
13.
CagA基因型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为探讨CagA基因型Hp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素酶快速试验,Giemsa染色和PCR扩增HpUreA基因三种方法检测118份胃镜活检组织中的Hp,并对67份Hp阳性标本进行HpCagA基因PCR扩增。结果67例Hp感染患者中50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74.6%。其中1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全部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100%,10例胃溃疡患者中8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80%,4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27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64.3%。结论CagA基因型Hp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与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众多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者中 ,仅少部分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或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oma)等较为严重的疾病 ,这促使了人们对Hp致病因子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在Hp的致病因子中 ,空泡形成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 ,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ytotoxinassociatedprotein ,CagA)是最早发现的并非存在于所有Hp的蛋白 ,它们的致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根除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有消化道症状,Hp+慢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9岁~74岁,平均44岁.采用CBS,FuZ,Met三联治疗2wk,在根除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wk后从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大弯侧多部位取活检,以WarthinStary染色检测Hp,HE染色观察局部胃炎程度.结果三联治疗前Hp呈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各部位有差异,且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性萎缩、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22例根除治疗后Hp仍阳性患者,以胃底检出率最高(909%),角切迹最低(318%),两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χ2=144,P<001).结论角切迹是治疗前Hp的最佳检测部位,胃底是治疗后Hp的最佳检测部位.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石蜡切片PCR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从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标本中扩增Hp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一对Hp特异的寡核苷酸为引物,采用双扩增PCR扩增Hp16SrRNA基因,并与常规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双扩增PCR检出的最小HpDNA量为001pg.用该方法检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0例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标本,并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Warthin_Starry银染色及PCR对新鲜胃粘膜标本的检测作比较,结果18例患者上述五项检测结果一致,2例尿毒酶试验、银染色及PCR对新鲜胃粘膜标本的检测呈阳性的患者,采用双扩增PCR对石蜡包埋标本的检测未发现HpDNA.PCR对石蜡包埋标本及新鲜胃粘膜标本的检测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双扩增PCR为分子水平上Hp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提供一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7.
胃粘膜组织中Hp的感染与癌基因ras及抑癌基因p53、p16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粘膜组织中Hp的感染与癌基因ras及抑癌基因p53、p16的关系张沥1阎小君2白西平1韩锋产2张玲霞1苏成芝2Subjectheadingsgastricmucosa/microbiology;helicobacterinfections/ed...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球部幽门螺杆菌定植与细胞增殖及溃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虽公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但人们对Hp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作用尚未达成共识。粘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是维持胃肠粘膜结构完整的前提。故对十二指肠球粘膜的Hp感染、炎症及细胞增殖情况加以探讨,以阐明Hp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标本取自192例不同消化道症状而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均无心、肺、肝、胆、肾疾病及近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饮酒和大量吸烟。各组年龄构成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空腹行内镜(GIF-V_(230))检查。先于十二指肠溃疡边缘、霜斑处、炎症区或正常球前壁取材2块;再于距幽门5cm以内胃窦小弯侧取材1块。按试纸盒(珠海珠信生物公司)说明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再涂片行Giemsa染色检测Hp;另以 相似文献
19.
朱巧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Z2)
目的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经内镜胃窦活检粘膜用快速尿素酶测定法及细菌学涂片法对3318例受检者检测Hp,而后对各种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进行临床分析.Hp感染评判标准:上述二项检测法中凡有一项阳性即为Hp阳性;二项均阴性则为Hp阴性.结果3318例受检者中慢性活动性胃炎847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1213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597例,愈合期十二指肠溃疡198例,活动性胃溃疡187例,愈合期胃溃疡44例,复合性溃疡77例,胃癌34例,残胃53例,正常胃粘膜68例.其Hp阳性率分别为81.7%,22.3%,76.7%,61.6%,68.5%,50%,74%,41.2%,32%,29%.统计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X2检验P<0.0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本文证实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Hp感染对胃粘膜增殖、DNA含量及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病因[1-5].Hp感染胃粘膜后,既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6],同时也可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7-13],结果可能导致DNA异常和癌变[14,15].目前Correa所提出的Hp感染、慢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说受到普遍重视.在Hp根除治疗后这些癌 前病变是否能逆转仍有争论[16,17 ].为此,我们对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学特点、细胞增殖活性、DNA含量、bcl-2,p53,C-myc基因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