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汉族人左侧及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时情感性语韵及声调是否存在障碍及其差别。方法:于2001-01/2005-05选择沈洲医院和沈阳二四二医院干诊科确诊的首次发病并经头CT或MRI证实为右(左)半球单一病灶的说标准汉语的汉族脑梗死患者10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右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51例、左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52例。另在沈洲医院健康体检者中选择性别、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人52名为正常对照组。参照Ross的检查法进行汉语情感性语韵检查。采用标准普通话录音带提供测试,对被检者的语韵情况录音分析。包括①自发性情感性语韵的测试:让患者谈一件生活中最令其感动的事,观察其语气变化及表情姿势与语境的配合情况。评分分为3级:正常(100分)、轻度损伤(66分)、重度损伤(33分)。②情感性语韵的重复:用高兴、悲伤、生气、惊奇、冷漠5种语气每种播放2句不含情感词的中性句子,让患者重复。10分/句,评分分为3级:正常(10分)、轻度损伤(6.6分)、重度损伤(3.3分)。③情感性语韵的理解:听觉提供10句不含情感词的中性句子,高兴、悲伤、生气、惊奇、冷漠5种语气每种2句,让患者区别。④情感性姿势的理解:用2种情感性姿势表达高兴、悲伤、生气、惊奇、冷漠5种语气语境,让患者区别为何种情感。10分/组,理解正确10分,错误0分。同时进行汉语声调检查,视听觉提供10组包含汉语中“阴、阳、上、去”4种声调的单字,要求用正确的发音读出或让被试者听后复读,每个字1.25分,共40个字,总分50分。由3位评估者分别打分,取平均分。并采用CT和MRI扫描脑梗死病灶,进行定位。结果:右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51例和左大脑半球梗死组患者52例及正常对照组52名均完成各项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右侧脑梗死组患者自发性情感性语韵、情感性语韵的重复、情感性语韵的理解、情感性姿势的理解检查评分结果均低于左侧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自发性情感性语韵:(70.42±5.21),(93.52±6.28),(99.63±8.35)分,P<0.01];[情感性语韵的重复:(65.14±20.21),(97.24±3.46),(98.76±6.39)分,P<0.01];[情感性语韵的理解:(61.22±17.78),(90.06±10.14),(91.52±12.64)分,P<0.01];[情感性姿势的理解:(63.54±21.17),(91.22±13.22),(94.48±14.35)分,P<0.01];左侧脑梗死组患者各项检查评分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左侧脑梗死组患者汉语声调测试1、测试2检查评分结果均低于右侧脑梗死组(且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72.52±12.64),(94.34±10.37),(97.15±10.78)分,P<0.01];[(70.31±10.22),(92.12±8.53),(95.12±8.26)分,P<0.01];右侧脑梗死组患者各项检查评分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在情感性语韵检查中,右半球梗死组51例患者中42例异常,异常率为82%。其中皮质病变异常率88%,皮质下病变异常率49%。声调检查中,左半球梗死组52例患者中44例异常,异常率为85%。其中皮质病变异常率86%,皮质下病变为48%。结论:大脑右半球对情感性语韵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其损伤产生失语韵症;大脑左半球对声调产生起主要作用,其损伤产生声调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不同时期血浆蛋白S水平的变化,探讨蛋白S水平与脑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7/2003-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急诊留院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脑梗死组)。对照组为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性别、年龄均与脑梗死组相匹配(P〉0,05)。脑梗死组在入院时(发病5d以内)、发病后20d采静脉血2mL(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同时间点采血)。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含量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参加实验脑梗死组39例,对照组38例,均采样至实验结束。①不同病程阶段蛋白S水平的变化:脑梗死组急性期(5d内)、亚急性期(20d)总蛋白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3.80&;#177;2,83),(14.69&;#177;2,66),(16,91&;#177;4,04)mg/L,(t=-3.888,-2.828,P〈0.01)]。脑梗死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游离蛋白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6.36&;#177;2.02),(6.88&;#177;1.60),(8,80&;#177;2.41)mg/L,(t=-4.782,-4.095,P〈0.01)]。②不同梗死范围蛋白S水平的变化:根据入院1周时MRI的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11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急性期、亚急性期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总蛋白S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组患者1急性期:(13.22&;#177;2.79),(15.22&;#177;2.50)mg/L;亚急性期:(13.88&;#177;2.16),(16.68&;#177;2.83)mg/L,(t=-2.062,-3.313,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16.91&;#177;4.04)mg/L(t=-4.098,-3,906,P〈0.01)1。急性期、亚急性期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游离蛋白S水平低于腔隙性梗死组患者[(5.78&;#177;1.69),(7.79&;#177;2.14)mg/%;(6.41&;#177;1,40),(8.03&;#177;1.52)mg/L,(t=-3.077,-3.151,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8,80&;#177;2.41)mg/L,(t=-5.944,-5.031,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蛋白S水平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均明显下降,其下降的水平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瘦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水平变化,探讨其与患者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方法:选择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02/2005-02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测定其急性期血清中的瘦素、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的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cm^3),中梗死组(5-15cm^3),大梗死组(〉15cm^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0~15分),中度损伤组(16~30分),重度损伤组(31-45分),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时瘦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变化,并进行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7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的血糖、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7.05&;#177;2.22),(5.39&;#177;0.88)mmol/L;(17.85&;#177;15.09),(9.21&;#177;4.76)μg/L,(P〈0.05)],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1.22&;#177;3.35),(19.75&;#177;8.06)mIU/L;-0.94&;#177;0.52,-1.89&;#177;0.79,(P〈0.05)]。②脑梗死体积越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血糖越高(F=15.79~12.00,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越低(F=24.27,P〈0.05)。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血糖越高(F=14.28~11.00,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越低(F=23.24,P〈0.05)。④直线与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瘦素与胰岛素、血糖呈显著正相关(r=0.53,0.26,P〈0.001),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01)。 结论:①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瘦素水平越高,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重,提示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②瘦素水平越高,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重,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提示观测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对脑组织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③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可能相巨促进.相互影响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7/2004-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心理状况问卷(共52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主观健康感30分,无能为力感30分,沮丧感30分,社交障碍感15分,评分越高说明以上感觉越强烈)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面对(20分),回避(20分),屈服(10分)3个分量表]测评患者的应对方式,同时探讨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收回完整合格的问卷173份。①患者心理状况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主观健康感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4.08&;#177;7.23.18.35&;#177;5.84,T=-2.535,P=0.000),无能为力感和沮丧感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8.64&;#177;5.09,29.95&;#177;4.55;20.12&;#177;3.86,24.08&;#177;4.27,P〈0.05)。②医学应对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回避量表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屈服量表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6.23&;#177;4.08,14.76&;#177;3.55:7.95&;#177;3.40,9.83&;#177;4.13,P〈0.05)。③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得分与面对及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739,P〈0.05,);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687,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均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837,P〈0.001);无能为力感得分与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82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较差,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5.
张志贤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90-90,93
目的 观察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03-06/2004-07濮阳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n=25):复方丹参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②纳洛酮组(n=27):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无差异,治疗后纳洛酮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5.12&;#177;1.26),(5.65&;#177;1.17)mPa&;#183;s;(1.42&;#177;0.11),(1.75&;#177;0.12)mPa&;#183;s;(7.16&;#177;1.97),(10.18&;#177;4.26)mPa&;#183;s;0.38&;#177;0.04,(0.47&;#177;0.04);P〈0.05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能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不同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增高.其变化可成为重要的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但其在急性脑梗死时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脑梗死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脑出血患者和正常人比较。 设计:病例一对照分析。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 对象:选择2002—05/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脑梗死89例,根据梗死灶分为为大梗死组(n=25,〉10cm^3),中梗死组(n=31,4~10cm^3),小梗死组(n=33,〈4cm^3);脑出血组43例。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后分别在发病后24h、3,7和14d取血,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后24h和14d取血。3组均取静脉血4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不同病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两组比较。②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比较。③脑梗死并发感染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 结果:1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1184.5&;#177;68.3),(693.9&;#177;41.7),(576.1&;#177;39.8)μg,P〈0.01]。梗死发生后24h至第7天呈上升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仍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1217.4&;#177;59.3),(1132.6&;#177;51.9),(983.7&;#177;54.2)μg/L,P〈0.01]。③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在发病后3,7,14d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P〈0.01)。 结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作为脑梗死时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阻断其生成和表达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不同病期脑水肿变化的无创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不同病期脑水肿的变化情况,以及脑水肿无创监测的灵敏性、稳定性及可能性。方法:①病例分组:脑卒中组,55例。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36例。对照组106例,为本院工作人员、陪伴等健康志愿者。②方法:采用BOE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测定双侧大脑半球阻抗值;并对5例患者200g/L甘露醇125mL脱水前后脑梗死患者脑阻抗值进行连续多时相点动态测定。结果:①脑卒中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阻抗值测定结果:对照组双侧大脑半球阻抗值非常相近[(1.042&;#177;0.204)比(1.043&;#177;0.184)k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患侧大脑半球阻抗值[(1.192&;#177;0.254),(1.409&;#177;0.238)kΩ]不同程度显著高于健侧[(1.022&;#177;0.357),(1.144&;#177;0.207)kΩ],以病程1~3d,4~7d更为明显,&;gt;7d时差距缩小。②55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脊液压力与患侧大脑半球阻抗值呈显著正相关(r=0.754,P&;lt;0.01)。③急性脑梗死患者5例脱水后双侧大脑半球阻抗值测定结果:患侧大脑半球阻抗值明显降低,以1-3h最为显著;5.0—6.0h接近脱水前。结论:①急性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半球阻抗值显著增高。②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灵敏、客观地反映脑卒中患者脑水肿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损害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分型、脑部病灶的计数、以及部分外周血循环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炎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3组:颈动脉正常组33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41例;比较3组患者颅脑CT平片颈内动脉分区梗死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11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计数:CT平片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3.95&;#177;1.91)个,(2.12&;#177;1.26)个,(2.32&;#177;1.62)个,P=0.001,0.031]。②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6.89&;#177;1.47),(5.26&;#177;1.63),(4.52&;#177;1.04)mmol/L;(2.65&;#177;1.72),(1.83&;#177;1.21),(1.34&;#177;0.96)mmol/L;(4.98&;#177;2.36),(3.37&;#177;1.16),(2.16&;#177;0.96)mmol/L,P〈0.05]。3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③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稳定斑块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8.99&;#177;1.87),(7.50&;#177;2.38),(6.71&;#177;1.41)&;#215;10^9L^-1;(1.09&;#177;0.54),(0.68&;#177;0.48),(0.36&;#177;0.23);(3.99&;#177;2.31),(2.85&;#177;1.84),(2.11&;#177;0.97);(4.19&;#177;1.24),(3.45&;#177;0.82),(2.23&;#177;0.62)g/L;P〈0.05]。结论: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炎症因子中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关。②基于颅脑CT平片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病灶计数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在患者人院第2天,空腹12h以上,清晨取肘静脉血2mL,检测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并同时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根据梗死灶直径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直径≥40mm),中梗死灶(直径20~39mm),小梗死灶(直径〈20mm)。将全部患者的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取各项指标前10个百分点与后10个百分点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灶大小的差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标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方面。 结果:238例患者均采集到血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载脂蛋白A1:平均值(1.26&;#177;0.22)mmol/L,位于载脂蛋白A1前10百分位点共2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51&;#177;1.61,位于后10百分点组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9&;#177;1.03。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梗死灶大小分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②载脂蛋白B平均值(0.87&;#177;0.23)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7&;#177;2.14,位于后10百分点共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63&;#177;2.3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1.17&;#177;0.31)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2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13&;#177;1.9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23&;#177;1.91,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2.89&;#177;0.98)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00&;#177;2.2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96&;#177;2.0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脂蛋白A1浓度相对较高的患者较浓度相对较低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提示载脂蛋白A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而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