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收治并随访的36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系统进行治疗,分别从术中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术后患膝功能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疗效优良率达97.2%,骨折愈合率达100%,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仅出现1例皮肤高突触及痛 结论 对于能预处理成34-C1(AO/OTA分类)[1]的髌骨骨折,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系统固定牢靠,疗效确切,临床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比新型带环克氏针张力带与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的87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5例未完成随访(未纳入统计),余82例完成随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45例,应用新型带环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对照组(B组)42例,应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并发症)、术后NRS疼痛评分、膝关节AKS功能评分。结果共8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研究组(A组)4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2.72±0.98)个月;对照组(B组)4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2.96±1.1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NRS疼痛评分、AKS评分、患者满意度的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内固定松动(A组0例,B组4例,0.05)及克氏针引起的疼痛方面(A组0例,B组5例,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伤口愈合不良方面(A组0例,B组1例,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带环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疗效可靠,能有效减少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引起的疼痛,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5月应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24例,对骨折固定可靠性、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操作均顺利。所有患者获4个月~4年(平均6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4w,平均10w,无骨折不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度均评定均为优良,其中优21例,良3例。膝关节功能评价均为优良,其中优23例,良1例。结论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有关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尸体标本上,应用现代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的报道较少。 目的:建立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 方法:选择1名成年女性志愿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 软件通过Region growing提取右侧髌骨polylines,导入Geomagic studio 10.0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将髌骨几何模型导入PRO/E 2.0软件中,利用软件中的分割功能模拟髌骨骨折,利用软件中的扫描功能,生成两根折弯的克氏针和环形钢丝,建立三维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模型,导入ANSY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 N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位移及变形特点。 结果与结论:AO张力带有多向加压作用,及明显对抗股四头肌向上拉应力的作用。提示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建立的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有效,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髌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治疗髌骨骨折主要内固定方法,并利于早期活动及关节功能恢复.本文采用微创小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的方法治疗髌骨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髌骨骨折改良张力带术中的力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收集的年来本院收髋骨骨折病人69例,均有杉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手术分析本组病人在张力带手术中的操作和手术本身的生物力学问题时发生术后克氏针旋转造成局部皮肤刺激膝关节恢复的主要因素,提出带孔克氏针这一改良设计方案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李伟 《医学信息》2010,23(18):3401-3402
目的总结钢丝环扎加克氏针张力带在髌骨骨折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47例髌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7例,术后随访8~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优35例,良11例,可1例。结论钢丝环扎加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简便易操作,费用低廉,术后关节并发症少、内固定物取出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肩负着维护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髌骨骨折是膝部常见损伤,其发病原因有直接或间接两种暴力.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冲击髌骨,多为粉碎型,股四头肌和髌骨两侧的腱膜和关节囊一般保持完整;间接暴力乃股四头肌强力所致之牵拉性损伤,骨折线波及膝关节.所以,正常的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我科于1990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本病30例均采用克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5年~2006年共收治髌骨骨折95例,符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的93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在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67例尺骨鹰嘴骨折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采用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对照组33例采用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分别从手术时耗、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耗、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骨折均无感染、内固定失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尺神经麻痹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均未出现异物反应。结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稳妥、便于肘关节功能康复、避免二次手术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袢钢板结合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1例髌骨下极骨折的患者,将其分为A组(袢钢板结合髌骨爪固定30例)、B组(张力带固定26例)、C组(荷包缝合辅助外固定25例);统计3种手术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膝关节屈膝角度,对比分析3组的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A组为100%,B组为80.77%,C组为72%,A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术后1年关节屈膝角度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在手术操作时间上,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术中出血量A组高于B组和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组有4例出现克氏针退针,2例因内固定失效致关节僵硬;C组患者有4例出现股四头肌萎缩,7例关节僵硬。结论袢钢板结合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虽然术中操作时间略长,但内固定坚强可靠,术后能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0月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6年,平均1年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Garland and Werler方法评定腕关节术后疗效.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尺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中外段骨折应用克氏针逆向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锁骨中外段骨折行克氏针逆向内固定治疗,其中将克氏针尾端在锁骨骨折近端穿出、折弯后,埋于胸前皮下。结果 32例获随访2个月至1年,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不适症状。结论应用克氏针逆向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且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时更简便。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5.
鹰嘴钩钢板与张力带钢丝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鹰嘴钩钢板和张力带钢丝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6例,其中鹰嘴钩钢板16例,张力带钢丝组20例。随访2至24月(平均17.6月),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周。鹰嘴钩钢板组优13例,良2例,可1例。张力带钢丝组优18例,良2例;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鹰嘴钩钢板与张力带钢丝一样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较理想的有效方法,可针对骨折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Zimmer钛缆“8”字加“0”形环扎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0月~2012年1月,采用Zimmer钛缆“8”字加“0”形环扎治疗髌骨骨折26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未残留疼痛或骨不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Zimmer钛缆“8”字加“0”形环扎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早期功能锻炼、固定稳固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研究Herbert螺钉和钛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18例,女26例; 年龄18 ~ 63岁,平均为(39.8±7.3)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Herbert螺钉组24例,克氏针组20例,将术后感染例数、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移位例数、患足AOFAS踝—后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15.6±2.5)个月。Herbert螺钉组病例术后感染1例,骨折移位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7.5±1.5)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5±2.5)周,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92.2±7.7)分。克氏针组病例术后感染4例,骨折移位5例,骨折愈合时间为(10.2±1.5)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6.8±4.3)周,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78.2±6.4)分。 结论 对于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与克氏针相比在术后感染率、固定牢固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足踝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bert螺钉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Tendon and nerve structures are at risk when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are pinned using K‐wires. 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MA) is to examine the published evidence of such complications in cadavers. Eight studies met our inclusion criteria. The meta‐analytical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 2.87% and 30.5% tendon involvement at the radial styloid process (RSP) and the dorso‐radial area of the distal radius, respectively; (b) 3.5% and 1.1% tendon involvement when the percutaneous pinning (PP) and the limited open pinning (LOP) techniques were used, respectively; (c) 16.1% and 3.4% nerve involvement at the RSP and the dorso‐radial area of the distal radius, respectively; (d) in 35.7% the nerve was speared and in 64.3% it touched the K‐wire at the styloid area; (e) 61.3% cephalic vein involvement in the styloid area; (f) the second branch of the sensitive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SBRN) was the closest to a wire inserted into the RSP; (g) the mean (±SD) distance between a branch of the SBRN and a styloid wire was 2.17 ± 0.82 mm. Our results for nerve and tendon injury frequencies in the RSP were close to those in clinical meta‐analytical studies, offering an excellent statistical model of evidence synthesis based on cadaveric studies to assess the frequency of such injur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this cadaveric MA yielded more accurate data than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linical MA in assessing the real risk of injury of such structures in the distal radius in terms of their proximity to the inserted K‐wires. Clin. Anat. 28:545–550, 2015. © 2015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