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医体质理论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症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有1.2亿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0%,约占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以上。这部分人除可作为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感染正常人群外,持续携带的病毒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发展为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不但给这些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且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给工作安排和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据统计,超过9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肝脏的炎性表现和纤维化程度呈进行性发展趋势,而且这部分人即使存在肝功能的轻度波动,并不能从主观症状上明显地体现。但乙肝病毒携带者直接以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的诊断出现在医…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持续6个月以上未愈。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而分为 :(1)健康携带者 ;(2 )无症状携带者 (ASC) ;(3)发病携带者即发病者。有资料证实 ,ASC在临床诊断为所谓“健康” ,实质上大部分患者组织学上已发生了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ASC仍有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细胞癌。鉴于ASC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因此 ,对ASC可视为慢肝范畴的亚临床阶段 ,遵“裁断疗法”原则 ,为阻止向慢肝症状期发展 ,控制乙肝病毒复制 ,从中医学角度对乙肝的发生发展规律 ,临床表现 ,病理机转与方药选择等进行探讨 ,力求进…  相似文献   

3.
焦一鸣  田华 《四川中医》1993,11(10):19-22
一般认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与肝硬化、肝癌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研究治疗ASC是防治肝脏癌前病变的措施之一。目前有关治疗乙肝病毒(HBsAg)阳转阴的文献很多,但多数将ASC和慢活肝、慢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10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鸿铭  朱传伟 《中医杂志》2002,43(5):390-390
临床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这给辨证带来很大困难。尽管乙肝病毒(H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人体能否感染HBV,感染后趋向如何,与内在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上不应仅仅局限于强调某一指标的转阴,而应从整体着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HBV感染状态,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疗ASC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治疗ASC常用以下10法。  相似文献   

5.
何泽民 《新中医》2007,39(1):6-8
多年来,笔者在防治乙肝实践中,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临床特点和中医干预ASC的多样性,认识到中药复方序贯干预治疗ASC具有一定优势,提出了中药复方序贯干预治疗ASC的疗法及目的、原则、适用范围等,以探讨中药复方序贯干预治疗ASC。  相似文献   

6.
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其芳 《光明中医》2009,24(10):2047-2048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甚高,乙肝病毒携带者1亿多人,约占全世界携带者的1,3以上,除部分患者处于发病状态外,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检测指标均无异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为数尤众,已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起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年多来,笔者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共68例进行健康教育,跟踪随访,并作疗效评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睦涛 《湖北中医杂志》1993,15(1):29-29,2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ASC),多因没有自觉症状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也因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而成为传染源。我们于1986年~1989年期间,对1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约有9300多万人,约占我国人口的7%,约占全世界ASC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部分人并非都不存在进展性的肝损害,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还不能完全阐明,临床情况复杂,转归不一。近年来,在ASC肝组织学检查中均已发现大多数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药治疗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与肝硬化、肝癌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研究治疗ASC是防治肝脏癌前病变的措施之一。目前有关治疗乙肝病毒(HBsAg)阳转阴的文献很多,但多数将ASC和慢活肝、慢迁肝、急肝等中的HBsAg阳转阴夹杂在一起讨论,这样的结果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凡肝功能有损害者的HBsAg转阴率远远高于肝功能无损害者,而且在转阴的时间上,前者也明显地快于后者,急性期优于慢性期。所以研究ASC应与有肝功能损害者中HBsAg( )的治疗分开探讨,其疗效才有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规定,凡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 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简称 ASC)。在我国,ASC 人数很多,有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90年6月~1991年9月,应用口服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和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cPH)共300例,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泽民 《中医杂志》2004,45(4):301-303
临床观察发现,在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只有极少数发展为乙型肝炎病,绝大多数表现为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这些可通过做HBV全套和肝功能检查得到证实.大量研究特别是快速肝组织细胞活体穿刺证实,ASC并不是真正的健康者,90%以上肝内都存在肝脏炎症活动[1],若让其自然发展,可以逐渐进入肝纤维化.不仅如此,ASC在机体正气不足时即可以直接转化为乙型肝炎.这样使得患肝硬化、肝癌的机会大大地增多.因此,如何及时干预ASC,有效清除或有力抑制HBV,尽早阻断其病变,保护肝脏的正常功能和形态,保证ASC未来较高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志敬 《光明中医》2009,24(5):924-925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全世界有20多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达57.6%,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1400万甚至更多人成为慢性乙肝患者.时至今日,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对乙肝的治疗都难以使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有少数慢性HBsAg携带者出现自然转阴的现象.本文列举一小二阳自然转阴的病例,通过对其病因探讨及由此而引发对肝病调护方面的一些思考,以期对临床研究应用及肝病患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目前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1.2亿人 [1 ] 。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 ,大多呈现无肝炎症状和肝功能正常状态 ,很多人只是在义务献血或健康体检时发现血清中 HBs Ag呈阳性。由于其日常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受影响 ,较难引起足够重视。但医学研究表明 :乙肝病毒携带者中 ,大多数人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 ,由于多种原因 ,约有30 0 0余万人转化为慢性乙肝病人。医学界现在普遍认为 ,对病毒携带者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主要靠自身的免疫功能强健或恢复 ,来达到清除体内乙肝病毒。为了防止和减少 HBs …  相似文献   

16.
张赛克 《四川中医》1998,16(7):24-24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占10%,部分地区高达15-20%。它不仅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而且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前有关本病的研究资料很多,但在治疗上仍缺少有特异性而疗效较佳的药物。几年来笔者自拟转阴散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脱例,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病例选择参照全国肝炎会议修订标准,凡符合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人血症持续6个月以上者纳为观察治疗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估岁,多数在18一础岁之间。单纯HBsA。阳性25例,HB。…  相似文献   

17.
乙肝携带者的生活调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目前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他们大多呈现无肝炎症状和肝功能正常状态.很多人是在义务献血或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血清中HBsAg呈阳性.  相似文献   

18.
朱树宽 《中医杂志》2003,44(5):332-332
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临床多见。近几年来,通过反复探究,几经临证得失,终于悟出,ASC系指由于机体正气特别是肾阳的不足,导致属于阴毒、湿毒的“伏邪”,潜入机体内部,宏观无端倪,微观多变化。治疗应首先予以温补肾阳,扶助正气,打破HBV的免疫耐受,使机体内部呈现出邪正相争的态势,然后根据辨证,予以清热利胆除湿、解毒活血等法,从而使邪有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不断在检体中检出,而 ASC 遇有劳累、饮酒或其他病毒感染等诱因而即易发乙型肝炎,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于1985年至1987年5月以自拟抗乙肝汤对 ASC 进行治疗,并对170例 ASC 患者分为四组,对比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标志阴转变化。现将分组治疗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需要选择治疗的原因,并在ASC无症可辨的条件下,提出了多种中医药防治方法,以及疗效监测、疗程的确定和提高ASC患者的依从性,以利于中医药有效干预治疗ASC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