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osion法,检测山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存档的60例OSCC病理组织石蜡标本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q-AQP-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60例OSCC的病理标本中AQP-3主要表达在细胞的胞膜上,也有少量表达在胞浆中。AQP-3在OSC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81.7%)明显高于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组织中AQP-3的表达在不同年龄(X2=0.032)、性别(X2=O.045)、病变部位(X2=1-313)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X2=8.626)、临床分期(X2=21.59)以及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X2=3.90)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QP-3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OSCC治疗和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及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arcinoma,OSCC)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微小RNA-590(miR-590)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黏膜细胞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锦州市口腔医院收治且经病理学确诊的OLP患者32例(OLP组)和OSCC患者28例(OSCC组),所有OLP患者均为初诊且经病理学确诊取材,OSCC患者均为术中病理确诊后开始取材。另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组受试者口腔黏膜组织中miR-590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CC组患者的miR-590相对表达水平(2.75 ± 0.78)最高,OLP组的相对表达水平(1.96 ± 0.52)次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77 ± 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SCC组与OLP组的miR-59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正常对照比较,miR-590的表达在OSCC和OLP组中显著升高,miR-590可能参与了口腔黏膜细胞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NOM)、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Mdm2的表达情况及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OLP组织、33例OSCC组织中P53、Mdm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53蛋白在NOM、OLP及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逐渐升高趋势。Mdm2蛋白在NOM中不表达,在OLP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在OSCC不同病理分级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各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P53蛋白、Mdm2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53、Mdm2蛋白的表达与OLP及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凋亡抑制蛋白 Livin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s,ABs)中的表达,探讨ABs发生发展中Livin的作用及其与ABs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从2007—2012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病理科的存档蜡块选取80例ABs标本和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标本,以及同期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术中取材的30例ABs标本和智齿拔除术中的10例正常黏膜(NOM),应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L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化:Livin在NOM中的表达呈阴性;在OSCC中Livin阳性表达;ABs中的阳性率为88.75%(71/80),以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为主,定位于牙源性上皮的外周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中心星网状层胞质中。(2)Western-blot:Livin在ABs中的表达高于NOM(P < 0.05),而在ABs和O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RT-PCR:在ABs和OSCC中Livin的表达高于N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Bs中Livin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表达都上调,并且Livin有胞浆的表达,提示Livin在AB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存档石蜡包埋组织蜡块103例及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 EGFR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2.7%和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OSCC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OSCC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gt;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lt;0.05)。结论EGFR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O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OLP)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幽门螺杆菌(Hmylori)感染情况及其与p53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的相关性。方法OLP标本23例、OSCC标本50例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pylori的感染、p53蛋白、p16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卡方分析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检验分析。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组、0LP组及0SCC组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0、47.8%和48.0%,正常口腔黏膜组与OLP组和OSC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P=0.013;X^2=8.00,P=0.004);OLP标本中H.pylor/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5.5%和16.7%,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36.4%和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43:X^2=3.89,P=0.048);OSCC标本中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1.7%和84.6%,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20.8%和3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P=0.669;x2=0.65,P=0.526)。结论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ytori感染在OLP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B,TrkB)的表达,观察TrkB和生存基因蛋白Survivin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TrkB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OSCC标本5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kB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结论:TrkB在OSCC中呈高表达,并与Survivin联合表达,可能对OSCC的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OS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以探讨VEGF-C与OSCC淋巴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0例OSCC组织及1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45.0%的OSCC组织中可见VEGF-C表达,在正常口腔黏膜中无表达;2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OSCC组织中,68.2%有VEGF-C表达,18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16.7%有VEGF-C表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的Ⅰ~Ⅱ期OSCC有VEGF-C表达,57.1%的Ⅲ~Ⅳ期OSCC有VEGF-C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的部位、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结论:VEGF-C在OSCC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并与淋巴管生成、颈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有关,提示VEGF-C可能在OSCC的生长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27例,OSCC患者43例, 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无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阳性率分别为40.74%(11/27) 和67.44%(29/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中STK15阳性率在P53阳性组高于P53阴性组,在OSCC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口腔鳞癌STK15过表达可能与p53突变有关并与OSC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osion法检测50例OSCC患者与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Cyelin D1蛋白在病理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50例OSCC标本中Cyclin D1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也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的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9例非糜烂型OLP、16例充血糜烂型OLP损害中STAT3的表达。结果:STAT3阳性表达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正常口腔黏膜、非糜烂型OLP、糜烂型OLP上皮层中STAT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10)、75.86%(22/29)、93.75%(15/16);固有层中分别为0%(0/10)、65.52%(19/29)、100.00%(16/16);三种类型上皮层两两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有层两两之间相比,只有非糜烂型OLP和糜烂型OLP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OLP上皮层的炎症进程密切相关,对STAT3表达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OLP的发病机制和早期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OSCC组织及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S100A4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②MMP-2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S100A4蛋白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5)。结论:S100A4蛋白及MMP-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对口腔鳞癌进行转移的预测并为抗癌治疗提供新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T3 mRNA、EGF mRNA和EGFR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STAT3 mRNA、EGF mRNA和EGFRmRNA的表达,并结合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中STAT3、EGF和EGFRmRNA的表达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依次增高,分别为25.0%(15/60)、40.0%(12/30)、68.3%(41/60)和33.3%(20/60)、43.3%(13/30)、80.0%(48/60)及18.3%(11/60)、46.7%(14/30)、75.0%(45/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组织中STAT3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GF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GFR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口腔鳞癌中STAT3、EGF和EGFR mRN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STAT3、EGF和EGFR mRNA可能在口腔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TAT3、EGF和EGFR mRNA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组织(OSCC)中NBS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OSCC病理分化级别的相关性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BS1蛋白在30例口腔鳞癌组织、9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②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NBS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OSCC与癌旁正常组织中,NBS1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显著,在口腔癌组织中均表达较高,并随着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NBS1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OSCC中表达水平的差别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其表达水平可成为判断口腔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与口腔鳞癌(OSCC)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OSCC中TP的表达水平,利用CD34标记的血管进行MVD计数,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χ2检验分析TP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MVD间的关系,应用寿命表法完成对病例随访资料的生存状况评价。结果:TP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TP的表达与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TP表达阳性组的MVD高于TP表达阴性组(P〈0.05);TP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TP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TP阳性组,术后复发组的TP表达阳性率(90.9%)显著高于术后无复发者(50.0%)(P〈0.05)。结论:T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血管新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其一项不良因子。  相似文献   

17.
徐辉  张玮  陈盛 《口腔医学》2010,30(5):283-285
目的 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3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OXP3的表达。结果 FOXP3阳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高分化组中的阳性率为26.4%、中分化组为42.7%、低分化组为63.5%,与正常组2.8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阳性率与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FOXP3阳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增加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其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口腔鳞癌﹑17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口腔白斑﹑12例正常黏膜中RIP和NF-κB表达情况。结论:RIP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分别为50%(6/12),76.5%(13/17),84.2%(16/19),94.9%(37/39)(P〈0.05);NF-κB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也依次递增,分别为75%(9/12),82.4%(14/17),84.2%(16/19),92.3%(36/39)(P〈0.05)。结论: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