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DIS)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41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组)和130例未发生感染(非感染组)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手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D4+ T淋巴计数值小于200个/μL、Ⅲ类切口均是HIV/ADIS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029、17.255,95%可信区间:1.350~6.798、4.549~65.443,P<0.05)。结论 HIV/ADIS患者低免疫状态和Ⅲ类切口和术后感染密切相关,且为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低免疫状态和Ⅲ类切口的HIV/AIDS患者进行规范和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近5年我院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AIDS)79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HIV/AIDS患儿CD4与机会性感染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近5年我院确诊的79例HIV/AIDS儿童机会性感染情况与CD4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AIDS主要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会性感染,其次为生长发育、皮肤黏膜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CD4细胞计数密切相关.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感染是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倪荣中 《贵州医药》2002,26(9):801-802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 ,北与毕节相接 ,东连安顺 ,西和云南省的曲靖、昭通、宣威接壤 ,境内交通便利 ,贵昆、南昆、内昆线从此通过 ,是云南省出海和通向内地的主干道 ,也是金三角毒品进入我国的陆上黄金通道。境内娱乐场所较多 ,流动人口达 1 0万人以上 ,吸毒、贩毒、卖淫等活动较其它地区严重 ,性传播疾病的发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我市 1 996年即被确立为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 ,自 1 986年以来 ,我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每年对市中心区 (钟山区 )及盘县 (1 999年以后 )的吸毒人员进行定期的艾滋病血清学监测 ,截止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IDS患者患眼面部的脓肿致颅内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病人生存,8%病人遗锒支体的功能障碍,死亡率为4%(2例死亡),结论:及时切开排脓是首选降高热的最快办法,在执菌素的选择上选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第二三代抗菌素同时要二三联同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明河南省2015—2020年HIV暴露婴儿早期诊断检测情况,为改进河南省HIV早期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年至2020年期间送检至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婴儿早期诊断样本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HIV暴露婴儿阳性检出率为2.6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9.52%降至2020年的1.81%。2015年至2020年期间,暴露婴儿出生42天第一次采集率由54.76%上升至8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P<0.05);90天第二次采集率由55.56%上升至8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5);从样本送检到结果报告,周期呈现缩短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0,P<0.05)。结论 河南省HIV暴露婴儿母婴传播率逐年下降,河南HIV婴儿早期诊断区域实验室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IV/HBV/HCV共感染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探讨共感染对HIV感染进程及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5例HIV共感染样本进行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4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感染会影响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HIV/HBV/HCV三重感染患者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其他组高。  相似文献   

7.
胆囊是肝外胆道癌的好发部位。原发性胆囊癌因不具备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症状 ,又无特殊的检查手段 ,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院自 1990~ 2 0 0 1年共诊治早期原发性胆囊癌 16例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胆囊癌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0例 ,男女比例为 1∶1 7;年龄 47~ 69岁 ,平均 5 9岁。1 2 临床表现 右上腹隐痛、胀痛 7例 ;长期饮食差、食欲不振 3例 ;恶心呕吐 2例 ;以急性胆囊炎发病 ,出现胆绞痛 ,疼痛向右肩部放射 1例 ;无任何症状 3例。1 3 特殊检查 ①B超 :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肥厚 11…  相似文献   

8.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及正常人CD_4与CD_8细胞计数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与艾滋病(AIDS)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之间免疫指标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差异。方法使用BD公司CD4T细胞检测试剂对我院体检的43份正常人全血样本(正常组),与随访检查的199例HIV感染者(感染组)及49例AIDS患者(患者组)的全血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组与患者组及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CD8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与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8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计数降低,而CD8细胞计数升高。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与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结核菌素(PPD)反应及两者的相互影响情况。方法抽取2032例HIV感染者进行CD4细胞计数和5U的PPD试验。结果CD4细胞计数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CD4计数小于等于200个/mm^3者占25%,大于等于500个/mm^3者21.4%,位于两者之间者53.6%;PPD反应阳性率14.7%,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CD4细胞计数与PPD反应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诊HIV感染者中PPD反应阳性率较低;PPD反应与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郑州市851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及病毒抑制情况,分析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HIV/AIDS患者的外周血用于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分离血浆后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病毒载量(VL).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病毒治疗后,58.99%患者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取患者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培养,设为空白对照组(等量培养液);低浓度(125μg/ml)、中浓度(250μg/ml)、高浓度(500μg/ml)黄芪组;分离正常人淋巴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干预下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组间的SNK多重比较,得出空白对照组与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高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高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有明显调节作用。黄芪注射液对CD4/CD8比值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康力欣胶囊对HIV/AIDS患者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康力欣对HIV、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估。方法通过康力欣胶囊对HIV/AIDS患者的临床试验,在用药前30天后分别测定30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T细胞绝对计数(CD4、CD8细胞)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相关临床症状指标(乏力、食欲下降、腹泻、功能分级)并进行卡氏评分,分析用药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康力欣胶囊可提高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并有效改善患者贫血及低白蛋白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基础值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结论试验证明康力欣胶囊对提高HIV/AIDS患者的免疫水平有一定作用,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3.
危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伴HIV阳性/AIDS的治疗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对非洲爱滋病高发地区的HIV阳性/AIDS的危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HIV阳性/AIDS病人的临床治疗方式。同时也描述了HIV阳性/AIDS在非洲地区的流行情况。方法:对非洲博国自1999年以来的41例经验证HIV阳性/AIDS的危重颅脑外伤病人进行病情,并发症,血象,血CD4计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41例的病人中死亡16例,植物状态7例,血象中Hb降低者38例,WBC下降低于正常9例,CD4值80%均低于正常人值,结论:HIV/AIDS的病人在临床上的共同特点是脆弱,易变、易耐药,但只要临床上高度重视,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和并发症,多数HIV阳性的病人可以被拯救,可以与HIV阴性的病人有相似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欧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3,(16):39-39,41
目的探讨HIV/AIDS免疫病理的改变特点,为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1例HIV感染者和54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分析3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CD4+细胞计数正常对照组[(670±361)个/μL]〉HIV组[(378±235)个/μL]〉AIDS组[(154±104)个/μL](P〈0.01);CD8+细胞计数HIV组[(918±823)个/μL]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489±250)个/μL]与AIDS组[(512±319)个/μL](P〈0.05);CD4+/CD8+的比值正常成人组(1.48±0.89)明显高于HIV组(0.41±0.37)和AIDS组(0.18±0.16)(P〈0.05)。结论本地区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过程与疾病进展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T细胞亚群、免疫调节T细胞(CD+3、CD+4、CD+25)、自然杀伤细胞(CD-3、CD+16、CD+25)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及其与AA发病、免疫抑制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初诊AA患儿3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调节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并与正常儿童35例对照.病例组分为免疫正常组和免疫异常组,均接受常规和常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再障患儿外周血CD+8、CD+25T细胞均显著增高(P<0.01),CD+4T细胞(P<0.05)、CD-3、CD+16、CD+56细胞(P<0.01)、CD+4/CD+8比值(P<0.05)均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型患儿的免疫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大多数AA患儿存在CD+4/CD+8比值失调,CD+25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参与了发病,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了解发病机理、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闵睿  王宗谦  李艳浓  尹丽  杨琦  毕莹 《首都医药》2009,16(10):51-52
目的观察金水宝胶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常规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金水宝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四联疗法。结果24h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定性实验纽显著低于对照组(0.84±0.55g/24h vs 1.25±0.82g/24h,P=0.026)、(0.52±0.58“+”vs 1.00±0.79“+”,P=0.009),血浆白蛋白水平及CD4/CD8水平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5.07±5.02g/LvS32.274-4.32g/L,P=0.024)、(1.40±0.29vs 1.08-4-0.24,P=0.000)。结论金水宝胶囊可减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蛋白尿,提升血浆白蛋白水平及CD4/CD8水平,可用于其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胸腺肽α1缓释注射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艳  鲁莹  钟延强 《药学学报》2007,42(2):211-215
制备胸腺肽α1(Tα1)的长效注射微球,并对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体外活性及药效学进行考察。采用复乳法(W/O/W)制备了载Tα1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的微球;考察微球的粒径大小、外观及包封率等理化特性;以HPLC法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采用CCK-8法评价微球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中Tα1的生物学活性;体内药效学研究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给予Tα1微球后所产生的CD4+,CD8+因子的量,根据CD4+/CD8+的比值变化评价体内药效。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两个优选处方(外水相中加入5%氯化钠和10%葡萄糖)的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7.8%和90.2%;Tα1微球1个月的体外累积释放可达90%以上。使用含10%葡萄糖的PVA溶液作为外水相,较好地保持了制备工艺过程中的Tα1生物学活性,在体外释放过程中Tα1的生物学活性略有下降;Tα1微球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力。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可以将Tα1制备成缓释1个月的注射微球。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gp120-CD4 interaction is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infection cycle of CD4+ cells by HIV. It is therefore a logical target for pharmacological or immunological intervention. We review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gp120-CD4 binding reaction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interacting ligands. We then discuss previous attempts to inhibit this interaction using antibodies and drugs, assess why such attempts have failed so far in vivo, and suggest future strateg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