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H22原位肝癌移植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小鼠骨髓MSCs在肝癌微环境中是否向肝细胞分化和可能的抗肿瘤机制.方法:体外利用贴壁培养法联合免疫磁珠阴性分选CD45-、CD11b-细胞法制备BALB/c小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标志鉴定,采用绿色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fluoresce indiacetate N-succinimidyl ester,CFSE]对其标记后备用.随机取12只8周龄BALB/c小鼠,肝脏原位注射法建立小鼠H22原位肝癌移植模型,建模1周后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开腹亢视下分别注射入肝癌组织和/或同一肝叶的正常肝组织内.观察荷瘤小鼠生存期,利用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白蛋白表达,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MSCs移植组平均生存期为25 d(95%可信区间:22~28 d),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21 d(95%可信区间:20~23 d),但组间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在肿瘤边缘和瘤体内可见CFSE标记细胞有白蛋白表达;另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肝癌组织内出现大片坏死.结论:小鼠骨髓MSCs可在原位肝癌移植小鼠模型的肝脏定植,并且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同时可能诱发肿瘤细胞坏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股骨、胫骨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用形态学鉴定培养的MSC ,用台盼蓝染色法及在光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和摄像纪录。结果 经培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 ,似成纤维样细胞 ,长宽比约为 2~ 3:1。结论 该方法是比较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自C57BL/6小鼠骨髓分离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于体外传代培养,取第4~5代细胞用于实验.56只C57BL/6小鼠经Lewis肺癌细胞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MSCs给予时间分为D0组(接种同时给予MSCs)和D10组(接种后第10天给予MSCs),其中D0组分为3个亚组(n=8):组1单纯接种肿瘤细胞,组2肿瘤细胞和MSCs共同接种,组3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D10组分为4个亚组(n=8):组4(肿瘤细胞接种及瘤体内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5),组6(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7).观察各组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形成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瘤体大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与组1和组3比较,组2的肿瘤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各时间点三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瘤体显著大于其对照组(P<0.05);而组6与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与Lewis细胞同时接种可加速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形成,而成瘤后MSCs瘤体内注射具有促进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自C57BL/6小鼠骨髓分离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于体外传代培养,取第4~5代细胞用于实验。56只C57BL/6小鼠经Lewis肺癌细胞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MSCs给予时间分为D0组(接种同时给予MSCs)和D10组(接种后第10天给予MSCs),其中D0组分为3个亚组(n=8):组1单纯接种肿瘤细胞,组2肿瘤细胞和MSCs共同接种,组3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D10组分为4个亚组(n=8):组4(肿瘤细胞接种及瘤体内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5),组6(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7)。观察各组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形成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瘤体大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在D0组,组1、2、3肿瘤形成时间分别为(9.37±1.41)d、(7.62±1.40)d和(9.25±1.49)d,与组1和组3比较,组2的肿瘤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各时间点三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瘤体显著大于其对照组(P<0.05);而组6与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与Lewis细胞同时接种可加速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形成,而成瘤后MSCs瘤体内注射具有促进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醋酸铅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醋酸铅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40、60和100 μmol•L-1醋酸铅,观察其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集落(CFU-F)能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醋酸铅浓度40、60和100 μmol•L-1时的成集落率分别为(3.30±0.20)、(2.40±0.10)和(1.57±0.21)/105, 与对照组成集落率[(4.20±0.20)/1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醋酸铅各浓度组间比较,CFU-F集落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剂量-效应关系分析醋酸铅浓度与CFU-F集落率呈负相关关系(r=-0.960,P<0.01)。体外培养6 d时,对照组集落中细胞多呈现梭形,加铅组细胞多呈不规则形状或圆形。结论:醋酸铅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集落率生长并随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分子表面标志,体外扩增培养并收集培养上清?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及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表达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05和CD90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作用下,MTT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光密度值增加(P < 0.05),平板克隆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软琼脂克隆法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空间克隆形成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实验组细胞周期G1期比例降低,S期?G2期比例增加?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细胞Cyclin D1表达量增加(P < 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及空间克隆形成能力,其促进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可能与Cyclin D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高效方法。方法采取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和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检测m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及显微镜分别检测mMSCs纯度和形态特征。结果mMSCs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11b、CD44及CD29分别为(3.34)%、(2.41)%、(98.46)%及(99.36)%。第4代mMSCs经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mMSCs,该方法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高效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进行初步表型鉴定。方法采取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和培养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MSCs的初步表型鉴定。结果 MSCs贴壁生长,形态均一,呈成纤维缓胞样,生长状态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44、CD105、CD34阳性率分别为94.3%、82.3%、3.3%。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MSCs。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高效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进行初步表型鉴定。方法采取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和培养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MSCs的初步表型鉴定。结果 MSCs贴壁生长,形态均一,呈成纤维缓胞样,生长状态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D44、CD105、CD34阳性率分别为94.3%、82.3%、3.3%。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MSC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尾静脉移植携带生存素(survivin)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体 外构建培养经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及生存素基因的C57BL/6小鼠BMSC-survivin以及经慢病毒转染GFP的C57BL/6小鼠BMSC,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2种细胞的体外凋亡率.6~8周龄C57BL/6小鼠48只,博莱霉素5 mg/kg气管内灌注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3组:BMSC-survivin组、BMSC组、模型组;造模24 h后,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BMSC-survivin、BMSC和生理盐水.每组于第7、28天各处死8只小鼠.肺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表面蛋白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PCR法检测TGF-31和MMP-9 mRNA表达情况.结果 BMSC及BMSC-survivin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466±1.953)%和(7.718±0.493)%,给予BMSC干预的小鼠肺病理改变较对照组轻,BMSC-survivin组、BMSC组、模型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第7天分别为(0.106 ±0.012)、(0.245±0.009) μg/mL和(0.324 ±0.002) μg/mL,第28天分别为(0.457 ±0.006) 、(0.752 ±0.012) μg/mL和(1.372±0.035) μg/mL;BMSC-survivin组、BMSC组、模型组肺组织SP-A含量第7天分别为(0.718 ±0.018)、(0.669 ±0.013)和(0.581±0.027),第28天分别为(0.433±0.012)、(0.372±0.039)和(0.277±0.013);各时间点,BMSC-survivin组TGF-β1 mRNA、MMP-9 mRNA含量较BMSC组和模型组低,BMSC组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 外源性的BMSC可以减轻肺纤维化,生存素基因能够抑制BMSC的凋亡,延长BMSC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ICR小鼠皮下,建立异位移植模型,然后用此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小鼠肝内,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结果: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为95.6%,自发转移率为81.8%;大量腹水发生率为40.9%,自发消退率为0%.模型平均自然生存期为28 d,约移植14 d后进入快速增殖期.结论: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高,有高转移、无自发消退现象,可作为研究肝癌转移机制和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rMSCs,体外扩增并进行鉴定。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r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Dil荧光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后rMSCs的内皮细胞表型表达及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能力。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诱导后的r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并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vWF和CD31,但仅少数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VEGF和bFGF在体外能够诱导rMSCs出现内皮细胞表型,但尚不完全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rM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脑内后的存活和迁移性。方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培养、纯化。Hoechst33342标记后立体定向植入大鼠海马CA4区,1、2、4周后处死大鼠取脑,制作冷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结果:原代、传代细胞贴壁生长,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植入大鼠海马后沿针道及注射区可见多数存活细胞,散在分布,自植入区及针道向周围逐渐减少。结论:大鼠MSCs植入大鼠脑内后能够存活并具有向周围组织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dx鼠能否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及干细胞在其体内的分布特点.方法 用氚-脱氧胸腺嘧啶(3H-TdR)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以每只鼠干细胞1×107/0.3 ml经尾静脉注入18只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于移植后24 h、48 h、2周、1月、2月、4月处死鼠,分别测定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活性;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骼肌肌膜营养障碍基因(dystrophin,Dys)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后1月,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骨髓、肝、脾放射活性增高更为明显.大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骨骼肌放射活性的从2周时开始逐渐升高,于1月时达到高峰(27.6±3.3 Bq/mg湿重).1月之后,骨髓、骨骼肌放射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24 h、48 h、2周骨骼肌Dys免疫荧光呈阴性,1月后呈阳性,1月、2月、4月阳性率分别为:6.6%、8.4%、8.9%.结论 hBM-MSCs能植入mdx鼠体内,并融合、分化为骨骼肌,部分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hBM-MSCs移植入mdx鼠后早期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脾,后期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元林  于晓妉  刘晓丹  李秀森  毛宁 《医学争鸣》2006,27(17):1551-1554
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中细胞蛋白表达谱的改变. 方法: 从人骨髓细胞中分离获得MSCs,经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测定鉴定MSCs的纯度和功能后,采用定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培养体系,于分化后14 d分别提取未分化细胞及分化后细胞的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确定蛋白差异点,经酶切后行蛋白肽质量指纹谱鉴定差异蛋白表达. 结果: 双向电泳找到38个蛋白差异点,质谱分析鉴定出23个差异蛋白分子表达. 结论: 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可高通量筛选与MSCs定向诱导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17.
田诗政  杨志宏  冯国华  唐俊明  陆华 《西部医学》2011,23(12):2303-230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29、CD34、CD45、CD90)等鉴定BMSCs特征。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的B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BMSCs经诱导后可分别向成骨、成脂转化;流式分析表面标志分子高表达CD90(96.5%)、CD29(92.3%),低表达CD34(0.89%)、CD45(1.41%)。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有效地分离和扩增BMSCs,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 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个基因(内胚层基因ceruloplasmin;中胚层基因SM22:外胚层基因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syntaxin;生殖系基因protamine;神经元特异性基因Neuro D、NF、NSE、GFAP、Tau)在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动态变化以及逆转化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h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NF阳性,GFAP阴性.去除参芪液,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又恢复为hMSC的外形,呈现宽大扁平或长梭形.基因检测显示逆转化的细胞基因表达与未分化hMSC相似.结论 参芪液可以促进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可以出现逆转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