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1962~1992年应用对偶三角组织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患者,进行了200例远期随访,其优良率达92.5%。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我们认为,改进的上对偶三角组织瓣法修复单侧唇裂,在延长患侧上唇长度、术后唇部外形的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其它同类的方法。本文还对唇裂修复时同期整复鼻部畸形、以及修复唇裂时应注意口轮匝肌的重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改进的鼻底三角瓣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以获得更加良好的上唇外形。方法 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首次手术,于患侧鼻底部设计三角皮瓣转移下降上唇,白唇部裂隙切口直线缝合。结果 66例患者修复后上唇外形良好,双侧上唇高度对称,人中形状完整。结论 鼻底三角瓣法适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余波  张萍  罗锐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2):212-213
探讨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袋26例,阐明该术式的方法、优点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2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上唇解剖形态恢复满意,上唇丰满.唇弓外形自然,患侧唇峰下降充足.唇上部紧张度较大,鼻小柱居中,惠侧鼻翼鼻孔外形恢复良好,鼻底丰满,人中嵴形态良好,直线状癜痕模拟人中嵴。结论:该方法集Millard法及下三角瓣法之优点,相互弥补其缺点,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是活性及难度较大,主要靠目测及临床经验.应在熟练掌握两种常用术式后选用。  相似文献   

4.
常用的修复单侧唇裂的方法有旋转推进瓣法 (Millard手术法 )和下三角瓣法 ,各有其特点。自 2 0 0 0年以来 ,我们试用Y V镶嵌的改良Millard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唇裂 19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19例 ,男性 15例 ,女性 4例。年龄最大 36岁 ,最小10个月。Ⅱ度单侧唇裂 12例 ,Ⅲ度单侧唇裂 7例。2 手术方法按旋转推进瓣术式定点 1~ 7,点 8在鼻前庭的外上方。由 5 - 6作一横形切口 ,将切口下侧去除部分三角状组织形成一钝角 ,联接 3- 5 ,使 5 - 6、5 - 3的上方成为横Y形切口。点 4、7、8成V形瓣。沿空点全层切开唇组织 ,…  相似文献   

5.
五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唇裂修复术后患侧唇高不足和直线瘢痕挛缩问题,自1987年以来,采用五瓣法修复单侧唇裂37例,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文中介绍了定点设计及操作过程。并就其优点、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进行讨论。该方法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改进的鼻底三角瓣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 ,以获得更加良好的上唇外形。方法 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首次手术 ,于患侧鼻底部设计三角皮瓣转移下降上唇 ,白唇部裂隙切口直线缝合。结果  6 6例患者修复后上唇外形良好 ,双侧上唇高度对称 ,人中形状完整。结论 鼻底三角瓣法适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改进的鼻底三角瓣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以获得更加良好的上唇外形.方法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首次手术,于患侧鼻底部设计三角皮瓣转移下降上唇,白唇部裂隙切口直线缝合.结果 66例患者修复后上唇外形良好,双侧上唇高度对称,人中形状完整.结论鼻底三角瓣法适用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线"理念在单侧唇裂唇红整复中的应用。方法:在完成单侧唇裂上唇裂隙整复后,采用红唇三角瓣法修复唇红,观察术后效果。结果:562例单侧唇裂唇红患者,修复后511例效果满意,形态满意率91%。结论:用该法整复单侧唇裂唇红可获得满意效果,可供各种单侧唇裂术式参考。  相似文献   

9.
单侧唇裂患儿修复方法和手术年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患者治疗年龄的选定,比较下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法的应用特点。以期指导临床术式的选择。方法:用三角瓣法修补单侧唇裂131例;用旋转推进法修补37例,并进行临床比较。结果:下三角瓣法设计简单,能使上唇保持动态的平衡;旋转推进法使上唇下部向前翘起较自然。结论:旋转推进法的设计更符合对唇裂修复的生理性原则,而下三角瓣法设计简单,并认为这两种方法能长期并存却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腭部黏膜下组织瓣在口腔上颌窦瘘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12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采用腭部黏膜下组织瓣修复缺损。结果术后创口均愈合良好,黏膜下结缔组织瓣修复区及腭部供区黏膜颜色、光滑度及质地均恢复良好。结论腭部黏膜下组织瓣能有效地修复口腔上颌窦瘘,术后无明显供区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Partial cleft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without skin and mucosa can also be called "discontinuity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or "subepithelial cleft". Microform cleft lip or mini-cleft lip are better definitions. We present two women aged 25 and 29 years old who complained of vermilion notching, vertical depression on the upper lip, and asymmetry of lower lateral cartilage of the nose. The "discontinuity of the muscle" was found at operation in both cases and re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1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对上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0例出生6天以内的唇裂患儿,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10例患儿术后7天创口一期愈合,即可恢复吸吮母乳的功能。1年后随访瘢痕不明显。结论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有利于上唇形态和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腭裂术后语音清晰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影响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相关因素。方法:29名腭裂修复术后均未行语音训练的复查患者分成语音缺陷组(IAr)和语音清晰组(NAr),进行病 列回顾性研究及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裂型构成无差异:IAr组比NAr组列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且较少受到发音纠正,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腭裂度对术后语音清晰度无明显影响。家庭文化背景及父母对患儿的发音纠正是影响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腭裂腭咽闭合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索手术年龄等因素对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语音评价系统结合腭咽侧位X线片的测量, 对82例手术后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应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找出对于腭咽闭合功能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 结果手术年龄与腭咽闭合不全(A1/A2)存在正相关,P值<0.001;且呈线形回归,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P值<0.001,其回归方程:腭咽闭合不全(A1/A2)=0.005 852×手术年龄 0.961. 结论手术年龄对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手术年龄越小,腭咽闭合功能越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旋转推进、三角组合瓣修复单侧唇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克服Millard法Ⅰ式及Ⅱ式修复单侧完全性裂存在缺点。采用鼻底下旋转推进瓣,唇弓上三角瓣的组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后裂。避免了术后患侧上后偏短及上唇直线疤痕缺陷。患侧唇峰确定在与健侧唇峰口角距等长处,并用健侧唇红肌肉辩插入祢补患侧唇红厚度不足,从而避免术后唇弓不对称畸形。术中充分游离患侧鼻翼外侧脚及鼻翼软骨皮肤面,可明显改善鼻翼畸形。取得满意修复效果。旋转推进辩和三角组合辨是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纹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刘玉生  杨光 《中国美容医学》2000,9(4):307-308,312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通过对鼻翼软骨,鼻翼、鼻孔基底环昨合结构的修复和整体旋转复位治疗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结果: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同此手术治疗36例,效果满意,其中23例进行了3个月~24个月的随访均示见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手术切口相对隐蔽,复位良好,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算正常儿童普话单元第一、二、三共振峰(F1、F2、F3)频率,为评价腭裂患儿的语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男女性别比较1:1随机抽取3岁-7岁正常儿童共80名,利用语音声学分析软件SA1.5进行单位元音[a],[e],[i],[o],[u],[ǖ]语音频谱分析,测得振峰频率。结果:t检验示男女两组共振峰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测得数据可以作为腭裂儿童语音(元音)客观评价的正常人群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毒藜碱肌肉注射形成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的方法以及先天性腭裂畸形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取40只8~12月龄杂交波尔雌性山羊,体重35~55 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 d,于孕30 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取30只实验动物按照注射剂量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n=10),分别于孕31~42 d肌肉注射毒藜碱10、15、20 mg/d;余10只作为对照组不作处理。每组于孕120 d及出生后1个月,各取5只胎羊或小羊行头颅三维CT重建,测量上颌最前磨牙前方的两侧凹陷处间距(PPMM),及以此线为基准测量上颌骨最前点至此线的垂直距离(APMM);完成三维CT重建后行硬腭大体观察,并制备干颅行上颌骨前后向及宽度发育情况观察。结果实验组3母羊注射药物后全部流产;实验组2母羊注射药物后2只流产,余8只维持妊娠。孕120 d取材时,实验组1取出5只胎羊,均无腭裂;实验组2取出5只胎羊,其中3只腭裂,上颌发育不足;对照组取出5只胎羊,均无腭裂。出生后1个月,实验组1有11只小羊娩出,均无腭裂;实验组2有7只小羊娩出,其中5只腭裂,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饲养及进食困难;对照组有8只小羊娩出,均无腭裂。硬腭及干颅大体观察见实验组2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实验组2的孕120 d胎羊及出生后1个月小羊PPMM及AP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的5只腭裂小羊存活1~2个月。结论采用孕31~42 d肌肉注射毒藜碱15 mg/d,可以制备先天性山羊腭裂模型,形成的腭裂山羊面型特征基本符合人类腭裂畸形面中部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9.
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3月,对100例出生后10 d~3个月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其中男60例,女40例,健康状况良好。根据矫治起始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d~1个月内)及对照组(1~3个月)各50例,对比两组婴儿正畸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关闭程度及唇腭裂联合整复术后3个月鼻翼外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观察组为5.0±1.6 mm、4.1±2.7 mm,6.9±2.6 mm、6.4±2.9 mm;与对照组7.5±3.1 mm、8.3±3.0 mm,12.5±4.0 mm、10.8±2.6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鼻翼外观满意度观察组86.3%与对照组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实施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形态及鼻畸形程度,减小牙槽突裂隙,并有效减小上唇张力,为婴儿期唇腭裂联合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