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Scheuermann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与治疗。方法 共收治5例患者,全部表现为严重下腰痛,X线片示腰椎1-2个椎间隙上下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形成,椎间隙狭窄,对其进行椎间盘造影和腰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术中将椎体上下终板和其下的薄层松质骨一并切下,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Scheuermann病发生的椎间隙其椎间盘造影试验阳性。5例病人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2月。4例术后腰痛症状消失,l例仍有腰痛,但较术前明显减轻。X线片上显示的终板不规则和Schmorl结节在组织学上实际上是终板和终板下松质骨的骨坏死。结论 腰椎Scheuermann病的发病机制实质上是椎体软骨终板下的骨坏死。腰椎Scheuermann病手术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腰椎间盘造影术阳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明显增厚、变性,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部分坏死区为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出现修复性新生骨。另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下的成熟骨组织。结论:腰椎椎体终板后缘先发生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然后出现修复性新生骨,新生的骨组织由于硬度较低,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随着爬行替代的完成及骨骼的成熟,逐渐形成凸向椎管内的骨块,表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缘Schmorl结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1927年,德国医生Schmorl第一次描述了Schmorl结节及其形成理论:由椎间盘的髓核组织经软骨终板的薄弱区疝入椎体内所形成的椎间盘改变.长期以来,经典的Schmorl结节定义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椎体软骨终板的破裂;二是髓核通过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向软骨下松质骨内.但至今为止,Schmorl结节的发生因素、分布规律以及与椎间盘退变、腰痛的关系尚不明确.现将当前国内外关于Schmorl结节与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42例患者,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歇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7.6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稀疏区,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切除和对应间隙的退变髓核摘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完整切除的11例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为松质骨组织,周围硬化带为骨皮质。组织学所见病灶区为小梁骨和髓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坏死,无髓核组织成分充填于骨坏死区。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月-7年,平均3.8年。3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腰痛,2例伴有马尾功能障碍者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后缘缺血性变性、坏死,引起腰痛。向后塌陷、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性症状。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6.
腰椎体后缘骨块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按其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退变性和损伤性两大类。退变性因素主要包括腰椎的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损伤性因素主要包括腰椎软骨板破裂、Schmorl's结节、腰椎软骨板下的骨坏死与腰椎体后缘原发性骨折。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对损伤性腰椎体后缘骨块的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盘骨内突出症的分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54例单纯Schmorl结节形成伴腰痛患者行非手术治疗,获取临床、影像资料,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比较2组间各项资料的异同。结果 2组间在吸烟率、终板炎发生率、前屈试验阳性率、后伸试验阳性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骨内突出症是一种以Schmorl结节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可分为轻度和重度2型。诊断重度椎间盘骨内突出症的关键是治疗前VAS评分≥5分,有终板炎或腰椎前屈应力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分析了11例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均为单处发病。典型的X线表现为发病椎体后下缘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见椎体后缘类圆型或多囊状骨质缺损,为典型的软骨结节(许莫氏结节)结节的骨性后壁凸入椎管构成侧位X线片上的骨块,作者认为腰椎后骨内软骨结节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是由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入椎体后缘的松质骨内所致。当症状  相似文献   

9.
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37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CT或MRI扫描显示椎体后缘终板破裂压迫神经根。全部行手术治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部分病例凿除破裂的终板。结果:术后37例病人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按JOA评分,术前13分,最终随访26分。结论:青少年时期腰椎受异常应力的作用引起椎体软骨终板破裂,破裂的软骨终板在髓核的作用下凸入椎管,导致本病的发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山羊颈椎间盘纤维环组织成骨潜能的体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山羊颈椎椎间融合器内填充松质骨、纤维环组织后在体内的组织学变化过程,以了解纤维环组织在骨融合过程中的成骨潜能。方法:实验山羊按常规颈椎前路减压、内同定术式施术,术中随机取C2~C6椎间隙中相邻的两个间隙.每个间隙各置入两枚钛合金颈椎窄心螺纹式柱状内同定器(CHTF),分别填充单纯松质骨(A组):松质骨 纤维环(B组):纤维环(C组)及空白对照(D组)。术后应用X线片、颈椎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切片观察植骨融合及局部组织反应情况。结果:X线片及CT示内置CHTF与椎体的骨一金属界面周围有骨组织生长.CHTF与椎体终板接触部位有成骨现象,骨桥形成。A组切片观察示新生软骨、骨小梁存在,原植入骨坏死:B组纤维组织有坏死.原骨小梁、纤维环周围新牛骨存在,新生软骨堆积;C组术后6周纤维组织内有纤维软骨存在.术后12周新生软骨存在;D组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无阳性染色结果,术后12周有少量新生软骨。结论:颈椎间盘纤维环组织有成骨潜能,成骨形式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