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业已表明:在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气囊突然闭塞冠状动脉,可迅速增加侧枝循环.然而侧枝循环能否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尚未证实.本组受试者为55±9岁的23(男20、女3)例左前降支(14例)或右冠状动脉(9例)单支病变且左室造影未见左室功能或节段活动异常的患者,择期经右肱动脉插入Stertzer气囊导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股动脉插入5F Judkin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成为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需将一个排空的气囊嵌入狭窄的动脉段,然后使气囊充盈液体,逐步增加压力,直至狭窄得到扩张。近来致力于改进操作技术,包括改良气囊导管,使之能耐受更高的压力。本文比较两种耐压程度的气囊导管对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以下简称PTCA),是经股动脉或肱动脉,把顶端带有气囊的导管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在狭窄部位使气囊充盈。用机械压迫血管壁的方法,使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扩张,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这种非手术性的治疗方法,是Gruntzig在1977年首先在人体创用成功的。在适当选择的病例中,PTCA可以代替旁路手术(简称CAB,以下同),是继旁路手术之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急性或慢性阻塞引起的心肌严重缺血或不可逆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为挽救缺血心肌,缓解心绞痛和缩小心肌梗塞面积,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措施。近几年来,对心肌缺血提出了几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复习近年有关文献,作一综述。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这是用非手术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的新措施。1964年 Dotter 及Judkins 最早提出经皮插入导管以扩张因动脉硬化而致管腔阻塞的外周动脉,使血管再通,故称血管扩张术(transluminal angioplasty)。后因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限。1976年 Gruntzig 对上述技术加以改进,制成双腔微型气囊导管,1977年首次为1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伴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人作了 PTCA,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即应用气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重建心肌血运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心脏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每年有20多万病人进行PTCA。虽然,PTCA的并发症在大多数病人有特征性,但并发冠状动脉气体检塞(下称冠脉气栓)的报告较为罕见,并且冠脉气栓的处理措施还不够完善。作者报告6例发生在PTCA中伴有症状性的冠脉气栓。讨论PTCA时气体进入的可能途径:①进入到血管中的引导管不完全吸出。②气囊漏气或破裂。③气囊导管离开病人,但自动排气的持续负性吸引。④气囊导管进入或退出时气体潜入。⑤在深部位置的引导管中反复移动气囊导管。⑥导管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自从1976年Gruentzig首次用气囊导管经皮穿刺作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ny angioplasty,PTCA)后。目前已在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医疗中心大量应用。据1983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召开的专题讨论会所发表的有关资料统计,仅在两个医疗中心就作了PTCA 3,592例。此外,在某些医疗中心,在作冠状动脉旁道移植术的同时,对某些冠状动脉作手术中冠脉腔内成形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男6、女2、年龄52~74岁,陈旧性心肌梗塞3、心绞痛5)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通过血管内窥镜进行观察。方法是通过Seldinger法在右股动脉插入8F或9F的导引器,用7F或8F的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用的8F或9F的导向导管插入右或左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9.
<正> 自Moulopoulos及其同道创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以来已有20余年,这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临床及实验室的经验,使适应症、处理及所致的并发症都较明确。根据需要用非外科方法快速插入而发展了经皮的主动脉内气囊。经皮主动脉内气囊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插入导管较过去外科插入气囊方法是一大技术进步。而原经皮置入气囊所致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插入法相差不多。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新的经皮主动脉气囊:一种为4O毫升双腔主动脉内气囊(DL-IAB)其导管为10.5F;一种50毫升双腔主动脉内气囊,导管亦为10.5F;一种40毫升单腔主动脉内气囊,可用氦气或二氧化碳驱动的,导管径为9.5F。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跨狭窄段压差能否作为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的预报因子.56(男44、女12)例左前降支狭窄患者,平均年龄56±8.6(33~71)岁,均无其它主支明显狭窄.狭窄段近、远端血压分别由导引管和气囊导管测定.反复扩张直到跨狭窄段压差不再缩小为止,末次扩张后  相似文献   

11.
1977年,Gruntzig首次在人体用非手术方法作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用特制的气囊导管经导引管插入冠状动脉近端狭窄处,注入50%泛影葡胺使气囊扩张,造成4~6个大气压,历数秒钟,重复数次,直至梗阻减轻,表现为通过狭窄段的压力下降减小,或造影显示管径增宽。此后,积累了200余例的经验,不仅引起医务界,亦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不能治愈的进行性疾病,常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自从1977年9月16日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技术上发展迅速,如今已被认为是某些冠心病的选择性治疗方法。技术:在右心室安置临床起搏导管,并给予数种预防血栓的药物(乙酰水杨酸,右旋糖酐和肝素)和血管扩张剂(硝酸酯和钙阻滞剂)以保护病人。经股部或臂部动脉,将一双腔带气囊的导管插到冠状动脉口,置于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用造影剂充满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有效的溶栓疗法后再作经皮插管冠状动脉气囊扩张术(PTCA),是否能提高再灌注率、降低再闭塞率进行了调查.方法:127例病人,均于出现穿壁性心肌梗塞症状后6小时内住院.治疗方案为:先予250,000U链激酶静脉内注射,20分钟内注完;另以250,000U作冠状动脉内注射.Ⅰ组溶栓疗法,不加扩张术,用3F再通导管,Ⅱ组溶栓疗法加扩张术,用4F气囊导管疏通血管.链激酶停注时间不超过2~4分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PTCA     
PTCA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F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用经皮穿刺方法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一种非手术血运重建方法。自1977年Gruentzig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经皮导管血管内体外循环、血管内升主动脉阻断、血管内灌注心脏冷停跳液、经胸壁开窗(Port—Access技术)在胸腔镜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替换动物实验模型[1-5]。一、手术方法1.手术准备:选20~30kg狗,全麻气管内插双腔管作单肺通气。心电连续监测。经颈动脉和颈静脉穿刺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及肺动脉压。2.导管放置技术:肝素化后,用17F导管作左股静脉穿刺插管,经引导钢丝将导管置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左股动脉穿刺插入14F导管。动静脉管分别与体外循环机连接。由颈外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光学纤维技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激光治疗实验的进展,血管内窥镜、尤其是冠状动脉内窥镜检查,最近又受到了重视.本文报告冠状动脉内窥镜检查的经验.方法:采用长度为120cm的两种超细型纤维内窥镜(Olympus,PF18L:直径1.8mm,观察深度3~30mm;PF14L:直径1.4mm,观察深度2.1~∞mm).照明用300W氙光源,用多倍放大照相机或录像装置记录.分4组进行检查:(1)尸检 7例尸心,用9F导管分别插入两侧冠状动脉口,经导管用等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引入内窥镜.(2)经皮血管镜检查 16例疑为冠心病患者于心导管检查术后进行了血管镜检查.在X线监视下经右侧股动脉插入9F导引管至主动脉,通过此管引入PF18L内窥镜.生理盐水冲洗总量限制在700ml以下.(3)经皮冠状动脉内窥镜检查 8例冠心病患者于球囊扩张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准确评估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地位,本文汇总了50名有丰富 PTCA 临床经验心脏病专家所提供的46 000例资料。各项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对 PTCA 术的适应证、成功率、冠脉病变的解剖部位及病变类型与扩张成功率的关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一种通过经皮穿刺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一种非手术性血运重建方法。自1977年Gruentzig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据报道,仅1990年一年在美国即施行PTCA约30万例。我国自1984年开始应用以来,至目前大约有20余家医院施行PTCA300余例。一.PTCA的机制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及内膜撕裂是PTCA的主要机制。当球囊在血管狭窄节段加压扩张时,进行性的扩张力施加在动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壁上。随着球囊内压力增加,斑块就会在最薄弱处或斑块与内膜的交界处撕裂,血管中层及外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经皮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的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起管壁,以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PTCA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再狭窄[1].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们对9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发现系统的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成形术已被用于代替外科二尖瓣分离术的一种可取方法,疗效十分令人鼓舞。1986年9月以来,作者用一种不同于 Babic 等的方法的经动脉气囊瓣膜成形术治疗9例(平均年龄29±9岁)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操作纾皮穿刺朽股动脉,插入8F 的 Sones导管经左心室到左心房,从 Sones 导管中插入一长导线至左心房,然后拔出 Sones 导管而保留导线于左心房中,沿导线插入气囊导管至二尖瓣处,气囊充盈数次,每次10~15秒钟。作者仪用单气囊技术,气囊直径15~25mm。最后1例试图用双气囊技术,左心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