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巍  王键  胡建鹏  王颖航  韩小祥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81-2183
辨质论治体现了中医整体病理观的思想,是中医学一大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立法、处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临床诊疗中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辨质论治和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及预防、善后优势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 ,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 ,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 ,历来重视辨病论治 ,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 ,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 ,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1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源远流长中医外科对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 ,商代开始有外科病名的记载 …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张仲景《伤寒论》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辨治方法。结果《伤寒论》不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先河,同时根据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医指导思想,仲景在诊疗疾病中充分运用了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并将三者相结合,真正彰显出中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思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颜芸  顾勤 《河南中医》2009,29(12):1152-1155
体质差异不但是决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否的关键,也决定其各种质型。辨别体质结合病因病机,依据证候兼夹,确定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即进行“辨质论治”。只有把“审机论治”、“辨质论治”、“辨病论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治疗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曾德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近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病的基础。中医辨证多按气滞、湿(实)热、脓毒3型论治。但由于胆系疾病的病理改变较为复杂,临床上如何更全面地掌握胆系疾病的发病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之长,...  相似文献   

7.
孙丰雷 《中医药学刊》2003,21(2):270-270,275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系统认识和辨病论治理论的提出源远流长。论述辨病理论的源流和辨病与辨证之间的关系,认为在21世纪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医辨病理论,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无论中医如何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宗旨。目前,中医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而只有立足于整体观念,凝练出中医思维的特质才能真正发挥中医优势。"辨"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过程,五辨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凝练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与精髓而提升出的中医临床思维,其包括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人论治、辨机论治,熟练掌握五辨是中医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结论: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琳  李明 《亚太传统医药》2007,(5):22-23,57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一直都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辨病,历来都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症、证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病。  相似文献   

12.
辨质论治体现了中医整体病理观的思想,是中医学一大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立法、处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临床诊疗中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辨质论治和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及预防、善后优势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特点,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现代医学强调的是在确诊的"病"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案,中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因此,辨证论治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界亦认识到辨病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逐步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指导并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14.
辨质论治中医整体观的治疗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中医学一大优势和特色,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论治中,对体质因素越来越重视,笔者就自己近些年来应用辨质论治在小儿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对此做一浅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的特点;现代医学则是以病(病源)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的这种差别决定于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6.
先证而治是基于疾病发展规律、具有辨病论治思想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展现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从先证而治的历史源流出发整理归纳其产生、演变和发展脉络,结合现代应用的实例,认为先证而治蕴含的疾病整体观和辨病论治思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5,23(2):321-321,329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心血管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高已成为困扰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早期防治才能改善本病的预后。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也影响发病倾向,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还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体质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病相关论”在慢性病防控研究中逐渐被深入应用。文章从中医体质学入手,阐述了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总结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发现体质与慢性肾脏病发病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对慢性肾脏病有易罹性,且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虚性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多,实性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为多。文章试论中医体质角度下的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主要从辨体养生层面未病先防、从体质影响因素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主要体质类型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层面防治慢性肾脏病等四个层面论述。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肾脏病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论辨病论治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医家对辨证论治的片面强调使人们忽视辨病论治的发展.将中医学术带人只辨证不辨病的思想误区。随着医学的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亦有其局限之所、不足之处。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辨病为基础.在辨病的基础上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20.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35-2237
通过运用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碧桃干、锻牡蛎等收敛止汗之品治疗盗汗的数个有效医案,证明中医辨病论治的有效性。据此认为,不能因为辨证论治的优越性而轻易否定辨病论治在中医治疗学的地位。从古代本草对药物主治的阐述可知中医药学最初起源于辨病论治。对于病机相对比较单纯的疾病,可以运用辨病的方法进行治疗。通常所谓的辨证论治往往包含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内容。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在很大程度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体现出来的。辨病论治具有容易掌握、运用方便、疗效确切、易于重复、不受中医证型欠缺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困扰等优点。大量以固定成方或中成药治疗某专病的临床试验及实践,其实都是对中医辨病论治功用的"默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