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右胸切口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室缺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胸切口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室缺修补术临沂市人民医院(276003)张秀辉,瞿晓琨,邢西忠1996-1997年,我们采用右胸切口,于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35...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初步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辨成形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脏间隔缺损手术正逐步从传统正中开胸过渡到微创外科治疗,本文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间隔缺损以及5例房室间隔缺损;右胸前外侧切口组121例,其中68例房缺,50例室缺和3例房室间隔缺损;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包括5例肺动脉下型室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修补,无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同期手术包括7例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8例二尖瓣修复和31例三尖瓣修复。3例患者行二次阻断修复心内残余病变(2例残余缺损,1例二尖瓣返流)。腋下切口组患者年龄及体重均显著低于右胸前外侧切口组和左胸前外侧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7.2±19.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38.2±14.1分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3例膈肌麻痹,13例肺不张。中位ICU停留时间2天,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天。出院前心超检查良好,随访中无再手术,无新发明显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 结论:常见心脏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有效、美观。腋下切口适合婴幼儿,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而左胸前外侧切口主要应用于肺动脉下室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右外侧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与推广。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1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其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平均58.7个月(6~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6.6kg(4.8~69kg)。20例合并心脏畸形如三尖瓣关闭不全,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左上腔静脉。结果:术后2例出现早期血痰,1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引流偏多。均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无死亡,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无胸廓畸形。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以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恢复快及美观效果强。  相似文献   

6.
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间隔缺损86例,房间隔缺损34例)在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描记标准12导联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预后。结果:59.2%(67/120)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占47.5%,以右柬支传导阻滞为主;房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14例,占34例的41%,以阵发性室上速和右柬支传导阻滞为主。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与缺损部位,手术方式、路径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0年2月-2008年6月,我科为2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右侧腋下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丁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1例功能性单心房.2例部分型肺静脉(右侧)畸形引流,3例中度肺动脉高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随访分析.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房室瓣反流程度.大于6个月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10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监护(4.7±2.4)d,呼吸机使用(1.7±1.0)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9例(8.5%).PAR>8 Wood单位患儿与PAR≤8 Wood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均P<0.05).院内死亡4例(3.8%),其中3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与术前比较,术后左侧及右侧房室瓣反流均明显减轻(P<0.05).81例(77.1%)患儿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稳定,14例(13.3%)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加重,10例(9.6%)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8 Wood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9.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笔者共收治 6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患者。均采用双片法矫治畸形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疗效 ,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6例中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3~ 1 5岁。其中5例年龄 5岁。 5例有明显紫绀。心电图 :电轴左偏 3例 ,右偏 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各 1例。胸部X线片示 ,均有不同程度肺充血 ,肺动脉段明显膨出 5例 ,平直 1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3例行右心导管检查。取胸部正中切口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阻断升主动脉 ,主动脉根部灌注含血心脏停搏液 ,…  相似文献   

10.
王风  梁郑 《山东医药》2006,46(6):29-29
2001年3月~2005年4月,我们对62例年龄10个月以下巨大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修补术,效果满意。现将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用于肺大疱修补术的配合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2004年6月,为一例左侧肺毁损,右侧肺大泡的患者应用体外循环,施行右肺大疱修补术,现将其手术配合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2岁,半月前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入院、摄胸片,示右侧气胸、左侧肺毁损,予胸腔闭式引流,肺复张后再发气胸2次,均闭式引流后好转,经胸部CT诊断:左侧肺及右上、下肺结核,左侧肺毁损,右侧液气胸(压缩40%),右上肺大泡,右肺代偿性肺气肿,纵隔左移明显。全麻,体外循环下行肺大泡切除,术中失血2800ml,输液及输血共2700ml,术后保留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手术方法:取平卧位,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气管置管,取胸骨正中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搏下微创手术方式房间隔缺损 (ASD)修补在心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右胸前外侧第 4肋间切口进胸 ,直视下心脏不停搏完成ASD修补 2 8例。其中直接缝合 15例 ,用Dacron片、4/0Prolone线连续缝合修补 13例。结果 全组 2 8例ASD患儿手术经过顺利 ,术后恢复快 ,痛苦小 ,切口渗出少 ,并达到美容效果 ,无气体栓塞、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心脏畸形矫正满意 ,全组无死亡病例。采用经右胸第 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搏下行ASD修补术 ,切口小 ,创伤小 ,病人痛苦小 ,效果满意。结论 心脏不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 ,可以避免心肌再灌注损伤 ,同时也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 ,进一步减小了对心脏的影响。但手术操作难度大 ,仅适用于切开右心房能完成的操作。  相似文献   

13.
贺伟忠  杨义 《山东医药》2009,49(3):34-34
经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近年来用于临床。近期,我们对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所于1998年1月9日成功地为一年仅三个月,体重仅5.5kg的男性婴儿实施了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这是我科历年来所做手术中年龄、体重最小的心内直视手术。它是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配合的结果,标志着我科在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上的一个飞跃。现将手术配合防止各种并发症有关事宜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吴子靖年龄:3个月住院号:920179652手术配合病人取平卧位,按常规消毒皮肤。正中切口,用婴儿撑开器暴露心脏后行心内探查,取肝素液15.sing(按sing/kg)全身肝素化,常规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游离上、下腔静脉,套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相关心脏压塞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18~64岁;3例表现为介入术中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及意识丧失(1例).1例为术后12 h出现胸闷,血压下降,经床旁超声证实心脏压塞.3例患者为房间隔缺损,1例为室间隔缺损;4例患者均经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立即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辅以扩容、升压及中和肝素处理.结果 4例患者均存活,2例患者行心包引流后,经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循环仍不稳定,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后,血压稳定,2天后拔除心包引流导管;1例患者停用抗凝药物,引流约300 ml心包积液后,血压稳定,1天后拔除引流导管.结论 心脏压塞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规范的操作技术能有效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先天性VSD患者1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封堵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输血量为(461.5±59.8)ml,机械通气时间为(22.1±5.9)min,体外循环者所占比例为100%(81/81);观察组患者术中无需输血及行机械通气、体外循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修补术和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VSD的成功率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相似,但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患者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较高,缺损直径为3~15 mm的先天性VSD患者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杨  张海洲 《山东医药》2011,51(38):117-117
病历摘要 患儿男,7个月,体质量4 kg。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5 d于2011年3月6日入院。根据查体及心脏超声结果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24min,体外循环时间52 min。术后常规液体入量(50 ml/kg)时患儿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也随之减少,术后1 d患儿血压80/55 mmHg,24 h尿量200 ml。予多巴胺8μg/(kg·min)、肾上腺素0.1μg/(kg·min)静滴血压不升。加大每  相似文献   

18.
19.
患儿女性,2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998年11月2日在我院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切开右心房,经三尖瓣口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部,缺损被三尖瓣隔瓣遮盖后,遗留4×4mm的分流口.带垫片褥式缝合一针闭合室间隔缺损.心脏自动复跳,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再次阻断主动脉,拆除原来缝线,垂直三尖瓣环切开三尖瓣隔瓣,暴露原发室间隔缺损,加垫片褥式缝合两针闭合室间隔缺损.心脏复跳后仍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微创右胸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近中期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应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修补室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共126例;回顾分析手术疗效并随访患者的近中期生活质量.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 ~ 83 (28.2±19.6) min,腔静脉阻断时间10 ~65(24.3±15.8)min.术后绝大多数患者不用或仅用少量多巴胺类活性药,胸腔引流量为(160±56) mL,无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发生;1例发生脑部空气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经高压氧治疗1周后康复出院;一过性血红蛋白尿21例.随访120例,6例失访,随访时间6~76(39±14)个月,均恢复良好,全部恢复正常的工作及学习.结论 右胸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切口隐蔽,手术安全,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选择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