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一、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1.浙江对茶色素的临床研究证实,茶色素具有显著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血浆TXB_2、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长期冲饮可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循环血中的低密度脂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 ( CA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使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 MI)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AD介入治疗的特点是手术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 ,危险性低 ,康复快 ,疗效可靠而彻底 ;但所需设备复杂 ,费用高 ,约 1/3患者于术后 6个月内可发生再狭窄。1 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特点1PTCA是 CAD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 ,简单、有效 ,也是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段和首选方法。但对严重纤维化和钙化的病变效果差。2旋磨术对次全闭塞和钙化的病变较好 ,但有时易引起远端小血管闭塞。 3旋切术可将病变组织取出体外 ,对大血管病变、偏心型病变及血管开口处病变效… 相似文献
4.
5.
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 ,其癌肿早期缺乏症状 ,因此胰腺癌具有发现晚、治疗难和疗效差的特点。近年来 ,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而手术切除率仍在 2 0 %左右 ,5年生存率约为5 %。尤其是胰体尾部癌肿 ,缺乏胰头部常见的梗阻性黄疸 ,直至侵及四周而局部疼痛加重时方能发现 ,疗效很差。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 B超为首选 ,对 <2 cm的胰腺癌肿检出率为 3 3 %。即使作 CT检查其准确率也只有70 %。螺旋 CT、电子束 CT、内镜超声 (EUS)可以提高准确性 ,再加用磁共振成像 (MRI)、正电子断层扫描 (PET)则效果更好 ,不过费用昂贵 ,但对早期癌肿… 相似文献
7.
从广义上讲 ,发生在内耳、内听道及其周围的病理变化导致的耳鸣、耳聋、眩晕等 ,均可称之为内耳疾病 ,包括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免疫性内耳疾病、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耳源性眩晕等。由于内耳在解剖上的特殊性——结构微小、精细 ,一般不敢轻易手术扰动 ,加之传统的给药方法药物不容易进入内耳的淋巴液中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耳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随着对内耳疾病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其治疗方法也有了一定改进。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逐步应用 ,使感音神经性耳聋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开发制造出了耳蜗微细内窥镜 ,…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推进,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日趋延长。在我国,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0余岁增加到目前的70岁左右,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1982年为7.6%,预测到2025年将增加至19.2%。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均较低,人口呈长方形分布,预计在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内恶性浆细胞进行性增殖的进展性致死性疾病。这些异常增殖的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常侵犯多处骨骼和软组织 ,合成大量单克隆球蛋白、κ或 λ轻链蛋白 (M蛋白 ) ,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较少见疾病 ,流行病资料统计显示年发病率为 2~ 3/ 10万 ,占恶性肿瘤的 1%~ 2 %。美国 80年代5年资料统计调查 ,本病占恶性肿瘤的 1% ,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 10 %~ 15 %。发病以中、老年为主 ,以 5 0~ 6 0岁多见 ,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从广义上讲,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如感染性肠炎、中毒性肠炎、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以及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等;狭义上的IBD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两个独立的疾病组成,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相似,故多数文献、书籍一并叙述。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与外科的关系在于其并发症的出现。当并发有脾功能亢进时,一般均行脾切除术,以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行脾大部切除,既去除其功能亢进,改善患者情况,又保留一部分免疫功能,以达双利目的。但是脾大部切除手术较脾全切除术复杂,施行脾大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血管介入会议(TCT)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20届。从1988年开始,TCT规模由小到大,参会人数从开始的几百人到现在8000多人,已经成为目前介入学科最大规模的专业会议之一。TCT会议除了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最新研究报告、世界各地医院进行手术实时转播外,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世界老年男性学大会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鱼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4):313-314
第二届世界老年男性学大会于 2 0 0 0年 2月 9~ 13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来自全世界的 70 0多名各边缘学科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 ,来自中国大陆的医学专家共 2 0余位。大会共收到论文近 2 0 0篇 ,涉及老年人口问题、男性基础内分泌、老年男子性功能障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和糖尿病等内容。 一、人口老龄化 未来 5 0年 ,全球人口将从 6 0亿增加到 90亿 ,年龄≥ 6 5岁者将从 6 9%上升到 16 4% (在中国将从 6 8%上升到2 2 6 % ,在欧洲从 14 7%上升到 2 7 6 % ) ,2 0 5 0年世界上将有 14个国家≥ 80岁人口达到 10… 相似文献
14.
腹泻系指每日排便超过3次,排便量超过 200g/d,粪质含水量超过85%。腹泻超过3周者称为慢性腹泻,其又有慢性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之分,以后者多见。国内一组433例慢性腹泻病因分析中,非感染性腹泻占63.3%。1发病机制1.1渗透性腹泻 由于食入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胸腔而引起腹泻。其特点是禁食后腹泻停止或减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成分,电解质含量不高。在临床上,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引起此型腹泻。乳糖酶缺乏症在我国相当多见,食入的乳糖在小肠分解为小分子的单…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2010年心脏起搏治疗领域诸多进展令人振奋。年内公布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适应证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起搏系统感染患者的规范化处理意见和电极拔除指征;首次发布了《临床患者心血管可植入电子器械或终止器械治疗的管理共识》。在普通起搏、CRT和除颤领域均公布了许多有突破性的临床成果:MAD IT-CRT研究显示左室电极位于心尖部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而侧壁、前壁或后壁其三者的临床结局没有显著差别;FREEDOM研究提示术后频繁参数优化并不能提高CRT的临床疗效。这些临床实验的结论对以往的传统治疗观念提出了强大的挑战。此外,还发表了报告或发表了一些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或观点:术中除颤阈值测试及治疗程序设定的新证据;双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优于单导线心房起搏。可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永久起搏器通过FDA审批;起搏器远程监护体系的临床应用经济有效;起搏器的非心律失常领域的诊断得到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起搏器获得国家注册证,并已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内、儿科及放射科突破了既往对临床疾病单纯诊断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局限,达到另一种高层次、带根治性的崭新境界,形成了新的独立学术分科——介入性心脏病学。 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内梗塞区中心周围尚有许多注定不久即将死亡的心肌,及时挽救这些心肌可缩小最终的梗塞面积,保存较好的心功能。冠状动脉内溶栓术的应用即可达到此目的。1977年Gruntzig报道了首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地清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疗效近似经典的冠脉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17.
郑月宏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1):7-10
我国正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代表的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诊治是一项迫切的系统工程.本文拟结合最新文献和单中心经验,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进展做一概述.在筛查诊断方面,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国内在诊断和认识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在基础用药方面,要重视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基础治疗作用.在血管重建方...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肿瘤手术治疗进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逐渐由单一治疗方式向综合治疗模式改变。综合治疗是根据口腔颌面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制定出不同的、特定的治疗方案,使肿瘤的治疗更加个性化和个体化。其目的是提高口腔颌面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比较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术前诱导化疗→手术治疗→术后放疗、化疗→中药(或免疫)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包括外科根治手术和修复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病原菌的扩散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关于类鼻疽病例报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海南、广东等地正是类鼻疽感染的重灾区,而国内类鼻疽杆菌的研究还很少,也没有类鼻疽杆菌研究的标准株和基因组学理论基础,获取国际标准菌株资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鉴于类鼻疽杆菌的特殊性、类鼻疽严峻的流行形势及科研壁垒,加强类鼻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军事价值。本文总结了类鼻疽杆菌(K96243标准株)的全基因组的特点,结合了当今的DNA测序的发展现状,指出开展国内类鼻疽杆菌全基因测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