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进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之方法。甘温除热法为后世治疗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萍 《中医杂志》1998,39(4):236-238
在探讨甘温除热理论源流的基础上,以甘温所除之“热”为“气虚夹邪”所致为研究思路,初步建立了家兔“气虚邪侵”发热动物模型,以模型动物的体温、症、征动态变化为观测指标,观察了甘温除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的退热效应。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全方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的降温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4.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背景、发热症状黄芪的药效诸方面说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实质是用甘温补气之品治疗气虚外感发热之人;同时指出,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大热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立。笔者临证应用薄有体会,仅将一得之见,聊述于下。甘温除大热的机理发热是一临床常见证候,原因可分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有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内伤有阴虚、血虚、阳虚、气虚、气血阴阳两虚以及瘀血、痰阻、积滞之异。根据“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精神,区别发热致病的原因进行辩证论治,就会取得较好疗效。甘温除大热主要针对气虚发热而用。气属阳,气虚则阳亦虚,本应恶寒,何以发热?《素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相似文献   

9.
1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即以甘温之剂,培补生化之源,充裕气血,协和阴阳,使虚热自除的一种方法.如气虚之体,劳而发热,或手术之后气血两亏,加上节制饮食,脾胃受损而致发热,在治疗上应甘温除热,调和阴阳,阳和则虚火自熄.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法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以甘温之药治疗饮食劳倦伤及脾胃,由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而致发热的方法。此种发热,后世称之为脾虚发热或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本文对甘温除热法病因病机的历代研究概况及现代研究进展浅探如次。1 历代研究概况李东垣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甘温除热的方剂研究,近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所论,现就有关论述略作叙述于次。  欧阳钅奇氏认为,凡方中有参、桂、芪、术、甘、枣等药者,都是甘温除热剂[1]。闵子谦氏认为,理中汤、桂附八味丸和四逆类方剂都是甘温除热剂[2]。王少椒氏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之外,临床常用的方剂尚有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等,可随证选用[3]。韩先知氏认为气虚发热是现象热而本质寒,主用补中益气汤方的甘温除热法,既可说是“热因热用”,也可说是“寒者热之”。甘温除热法,除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始于金李东垣,为气虚发热的医治独树一帜。其学术见解对于治疗多种气虚发热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余治此类疾病则多本之。凡因寒温不适,七情过度,饮食不节或劳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探讨了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熟;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熟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感受外邪而熟;或气虚阴亏,虚火内生;或气虚血少,不能济心而心火内扰;或气虚湿聚血瘀郁而化热,这些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彼此相互影响。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象,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只能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来处理。甘温除热不是直接除热,而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的病理变化来退热,属于治本而非治标。  相似文献   

14.
刘玲  孙维峰 《天津中医药》2010,27(5):401-402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5.
对甘温除热的中医治法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提出疑问,然后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甘温除热法适用于体虚者(气虚阳虚)外感发热,用甘温之品补气升阳,则热自止病自痊。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7.
对“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承《内经》“补其中而升其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甘温”是指补中益气汤,“热”指气虚发热,即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解除气虚发热证之意。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热法最先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劳者温之”。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以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继承发扬这一治疗方法,并且具体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1 关于甘温除热机理不同学说目前对甘温除热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1.1 治阴虚发热:认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等所损耗的是机体的水谷精气,故所产生的“热”属“阴虚内热”,当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1.2 治血虚发热:认为这种热是脾胃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则生大热,治疗只宜补中益气以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1.3…  相似文献   

20.
计小清  于见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66-106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