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医疗保险状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选择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静脉内溶栓治疗指征的AIS患者293例,根据患者的医疗保险状态分为医保组256例和非医保组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疗保险状态与选择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医保组静脉内溶栓177/256例(69.1%);非医保组静脉内溶栓30/37例(81.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36)。医保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合并有高血压病史(P=0.040)、冠心病史(P=0.008)和既往脑卒中史的比例更高(P=0.002),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01),住院总费用增高(P=0.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P0.001)、血脂异常(P=0.00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P0.001)、发病至来院时间长(P=0.006)是AIS患者选择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医保组与非医保组的溶栓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612)。结论年龄轻、高NIHSS评分、发病时间短且伴有血脂异常的AIS患者更倾向于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是否有医疗保险不影响患者对静脉内溶栓治疗的选择;无论是否有医疗保险,患者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开始时间相似;有医疗保险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总费用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对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与1年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根据NIHSS记分评价神经功能及患者1年后的预后。结果 72例患者23例在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年龄<60岁(OR1.9,95%CI 1.7 to 3.2)、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OR3.87,95%CI 1.9 to 9.2)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结论年龄<60岁、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及轻中度卒中是静脉内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是1年后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40例。2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h内,B组控制溶栓时间窗为4.5~12h。比较2组临床效果与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统计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BI评分分别为(1.23±0.12)分、(8.66±3.24)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狭窄、继发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方案,控制溶栓治疗时间窗在4.5h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应重视影像学指导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急性脑卒中的80%左右,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证明,目前只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卒中单元是公认有效的方法,而溶栓治疗是其中最迅速和最直接的手段,有效的溶栓可使闭塞血管再通、血流恢复,从而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ischaemic penumbra)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对患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微出血是否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脑出血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206例患者,溶栓前根据头部MRI检查分为微出血组89例,无微出血组117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溶栓后住院期间症状性及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3个月良好预后率,次要观察指标是3个月生存率。结果含铁血黄素沉积组症状性脑出血共2例(2.2%),与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3例(2.6%)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含铁血黄素沉积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共4例(4.5%),与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2例(1.7%)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神经功能获得良好预后,含铁血黄素组共计41例(46.1%),无含铁血黄素组62例(5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含铁血黄素沉积组3个月生存率92.1%,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为9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临床疗效已经初步得到肯定.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供血,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我科自1999年5月~2000年10月应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 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8.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经颅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检测颅内病变动脉的狭窄、闭塞或再通,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血栓溶解。本文对脑缺血溶栓分级、超声溶栓原理、超声溶栓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就超声溶栓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3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32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1例;椎基底动脉8例。8例患者因明显血管狭窄,治疗后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83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5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文献检索经过检索,1993至2002年发表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相关的随机对照(RCT)研究共7篇文章,其中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有6篇(表1)。虽然这些研究并没有直接对不同治疗时间窗的结局进行比较,但均包含了相关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1.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公认的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式是早期溶栓治疗,探讨克服治疗延误已成为临床工作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既往文献做一综述,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延迟诊治的因素及干预措施,并为我国院前及院内医疗网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观察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和3个月的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BarthelL指数。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4%和25.6%。随访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溶栓组AD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3个月时预后但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观察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和3个月的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BarthelL指数。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4%和25.6%。随访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溶栓组AD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3个月时预后但急性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发病后6h内入院就诊的AI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观察2组预后及颅内出血的几率。结果B组溶栓效果良好率、病死率等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舒张压和收缩压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TG、TC、LDL-C分别为(1.26±0.51)mmol/L、(4.20±1.38)mmol/L、(2.91±1.06)mmol/L均较A组低,HDL-C为(3.06±0.58)mmol/L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对AIS溶栓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e factor, Apeli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水平并分析其对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TT)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接受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IT)治疗的AIS患者185例,根据IT治疗后1周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未出血转化(Non-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NHT)组(n=156)和HT组(n=2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Apelin、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t-PA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s)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行rt-PA溶栓治疗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溶栓前常规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溶栓后行DSA、CTA、MRI等颅脑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UIAs,并将患者分为未合并UIAs(对照组)与合并UIAs(观察组),并分析UIAs对溶栓的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38例瘤体直径2.0~6.0 mm,1例直径8.5 mm,平均直径(4.2±1.18)mm。2组溶栓后LDL、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11.11%(5/45),溶栓7 d后NIHSS评分(5.1±3.82)分,与对照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7.69%(3/39)及溶栓7 d后NIHSS评分(4.7±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分别是42.22%(19/45)、82.22%(37/45),与观察组38.46%(15/39)、79.49%(31/39)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直径≤6.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rt-PA溶栓治疗不会增加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再灌注治疗,包 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 6 h 内给予静脉溶栓可改善预后,然而静脉溶 栓同时也存在出血转化的风险,可能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远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 认为,炎症反应主要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生理病理机制。现对炎症反应 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风险预测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 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常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常规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我院自1998年至今,采用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65.8岁。一侧肢体肌力0级21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