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特点,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至2012年诊治的12例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患者中原发病变为桥脑出血5例,小脑梗死3例,小脑出血2例,中脑梗塞1例,小脑肿瘤术后1例. 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腭肌阵挛7例,共济失调6例,眼球震颤5例,声音嘶哑3例,复视2例,肢体震颤2例.MRI成像均表现为下橄榄核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5例FLAIR像呈高信号改变,其余患者呈等信号.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5例;11例体积增大. 结论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发生于GMT环路被破坏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腭肌阵挛;头颅MRI特征为下橄榄核区T2WI高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研究患者肢体活动障碍的表现及预后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72h)行常规MRI检查及DTI检查,并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DTT成像及b=1000的ADC成像,将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分为无瘫痪,治疗后瘫痪恢复,治疗后瘫痪不恢复3种情况,将常规MRI图、DTI中的ADC图影像表现及DTT图皮质脊髓束形态表现与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及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无瘫痪13例,治疗后瘫痪恢复者9例,治疗后瘫痪不恢复者11例,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分别为无受压,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所有病例ADC图均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结论DTI及DTT技术,对判断脑梗死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MRI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HOD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脑干出血后继发HOD的MRI表现,均行MRI常规序列和DWI、SWI序列扫描。结果 MRI表现为同侧或双侧下橄榄核体积增大或无明显变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图呈稍高信号,SWI无异常信号,对出血病灶显示最好。结论 MRI能非常清楚地显示下橄榄核的变性改变,但需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与体征才能对HOD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白质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6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血管病31例,脱髓鞘疾病7例,炎症7例,肿瘤10例,变性病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各2例,脑萎缩3例,其他2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EWI以及ETI序列。并分别测量FA值。结果 本组59例(92.1%)可见病变区脑白质纤维束消融,FA值减低;12例(20.3%)可见边界清楚的侵蚀状改变,肿瘤病例均可见病变区域旁的白质纤维束推压和移位。结论 DTI可早期发现白质内的病变。与传统MRI相比,DTI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 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  相似文献   

6.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缺血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5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 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级别经检验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s=-0.97361,P<0.0001),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结论 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桥被盖部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又称为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多继发于脑桥、中脑或小脑的出血、梗死、肿瘤或创伤后的一段时期,MRI显示延髓腹外侧下橄榄核区局限性T2WI高信号,伴或不伴橄榄核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患者1例,采用GE Signa 3.0 T EXCITE HDMR系统,8通道头部线圈,进行常规磁共振(T1-flair、FSE-T2WI、T2-flair)、T1-flair增强及DWI、DTI、1H-MRS扫描。ADW4.2工作站进行DWI、DTI、1H-MRS图像后处理,分别测定兴趣区及正常区ADC值、eADC值、FA值,以及NAA、Cho、mI值和NAA/Cr、Cho/Cr、mI/Cr比值。结果常规磁共振病变呈多发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表现符合MS的典型特征;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强化,呈不完整环形、半环形或马蹄铁样;DWI显示病变中心呈低信号,边缘呈高信号,病变区ADC值增高,eADC值降低;DTI显示额顶病变区白质纤维溶解、破坏、推移,FA值降低;1H-MRS显示病灶内Cho峰升高,Cho/Cr比值升高,NAA峰轻度降低,NAA/Cr比值轻度降低,mI峰增高。结论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尤其是DWI、DTI及1H-MRS对MS的诊断、斑块活动性监测及病变分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TI纤维追踪技术在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3.0T磁共振DTI纤维束追踪技术成像表现,选用延髓、中脑、内囊后肢三个感兴趣区中的两个进行双侧锥体束追踪技术成像,并测量双侧椎体束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比较。结果 42例Wallerian变性患者,原发病变分别为脑梗死22例,脑出血9例,脑外伤5例,脑肿瘤5例,脑白质脱髓鞘1例。原发病变同侧锥体束表现稀疏减少30例;中断、破坏12例。42例患者患侧与对侧锥体束平均FA值分别为(0.327±0.145)vs(0.485±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DTI纤维追踪技术可以三维直观地显示Wallerian变性椎体束异常改变,并能定量分析,对其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估儿童鞍区肿瘤的视神经受损情况。方法 对24例儿童鞍区肿瘤(其中视交叉胶质瘤12例、鞍区颅咽管瘤7例、三脑室畸胎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斜坡脊索瘤1例)病例进行DTI和DTT检查,计算双侧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显示的视交叉位置形态以及与肿瘤的空间结构关系,24例患儿可分为视交叉破坏组(12例)和视交叉压迫组(12例)。破坏组双侧视神经FA值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 DTI和DT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儿童鞍区肿瘤与视路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其获得的参数FA值可以用来评价视路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选40例SIVD患者,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18例,无认知障碍组22例,另设立2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MRI检查并对其白质改变进行评分,对联络纤维进行基于白质地图分析(atlase based analysis,ABA)DTI成像,比较组间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差异,并对SIVD患者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无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在右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右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减低;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FA值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无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左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纵束MD值无显著差异,余联络纤维的MD值均显著增高;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MD值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扣带回部、海马部、双侧上纵束、双侧上额枕束及双侧钩束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SIVD患者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扣带扣带回部、上纵束、上额枕束及钩束和左侧扣带海马部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 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且DTI参数与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是否存在连合纤维束胼胝体及联络纤维扣带纤维束的超微结构异常。方法1.5T的MR成像仪下对12例PTSD患者及12名正常对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受试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双侧扣带水平部、后部等感兴趣区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组双侧(左侧、右侧)扣带束水平部、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6、-4.13、2.84,P均小于0.05)。结论PTSD患者的边缘系统纤维束可能存在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MRI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纤维束数量及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同时于患者伤后即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并于1周内完成,并根据Cant标准预测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根据实际结果对比2种方法的符合率,分析其预测的优劣。 结果根据DTI及DTT预测显示,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根据BAEP监测结果预测,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8例;其中在Ⅲ级结局的预测中BAEP准确率明显高于DTI及DTT,而在Ⅰ及Ⅱ级结局预测中DTI及DTT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AEP。 结论DTI及DTT和BAEP在对DAI的病情判断及结局预测中各有优势,临床上二者应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于常规MRI未发现病灶的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能力.方法 使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0例成年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扫描,得到弥散加权成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癫痫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癫痫组右侧梭状回和楔前叶、右侧额内侧回和钩回、左侧扣带回、左侧颞下回、左侧小脑扁桃体和左侧中央前回的脑区FA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癫痫组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胼胝体、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扣带回、右侧前扣带回、右侧舌回、右侧梭状回和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钩回和左侧中央前回的脑区ADC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侧直回的脑区ADC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TI检查可发现常规MRI检查为阴性的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存在的广泛脑白质微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位置关系,以评估预后。方法 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4d~8w)和慢性期(>8w),分析其DTI参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患侧FA值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变化,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逐渐降低,与健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减低,亚急性期逐渐恢复接近于健侧,慢性期再度增高;DTT成像显示CST受损严重其预后较差。结论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规律变化,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又称下橄榄核肥大(inferior olivary hypertrophy,IOH),是Guillian-Mollaret解剖三角病变所致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头部磁共振呈特征性下橄榄核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改变,下橄榄核体积常增大,临床上以腭肌震颤(symptomatic patal tremor,SPT)、眼震为特征性表现.HOD较为少见,多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19.
正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区(GuillianMollare三角区)病变引起的跨突触变性,该病多继发于脑桥、中脑或小脑的出血、梗死、肿瘤或创伤后的一段时期~([1])。MRI显示延髓腹外侧下橄榄核区局限性T2WI高信号,伴或不伴橄榄核体积增大~([2])。既往认为软腭阵挛是HOD最核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研究右利手年轻人人脑结构扩散张量成像(DTI)的T2-weighted trace(T2-WT)参数值的特点,分析其与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的关系。方法健康右利手年轻志愿者30例,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28.2岁,采集脑常规MRI及DTI图像,获取DTI的T2-WT、FA及MD三种后处理参数图:测量人脑13个部位的三种参数值,研究T2-WT参数图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各部位参数值的性别差异,分析其与FA、MD的关系。结果 T2-WT值在桥脑、大脑脚、内囊前肢、半卵圆中心和豆状核双侧不对称,左侧>右侧,P=0.000~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部位的T2-WT值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0.967;T2-WT与FA无相关关系,与MD之间有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右利手年轻人脑结构T2-WT参数存在多个部位的左侧优势,T2-WT参数值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2-WT与FA无相关关系,与MD之间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