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57岁女性,因突发右眼睑下垂伴视物重影3 d于2021年4月22日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眼睑下垂伴视物重影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进一下行DSA检查示示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夹层动脉瘤,前交通段小动脉瘤。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颈抵抗阴性;左眼视力1.0,右眼视力0.6;右眼睑完全下垂,右侧瞳孔直径约4 mm,直、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左侧瞳孔直径约3 mm,直、间接对光射正常;右眼球固定外展位,向上、下、内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2.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综合分析有关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对1990年1月~2003年5月MEDLINE数据库进行光盘检索。对34例临床确诊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无明显性别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其好发于中动脉M1段和M2段。破裂或未破裂的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组预后均明显优于保守组,两者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于破裂或未破裂(尤其是M1段)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应于诊断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50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与动脉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头痛、Horner征、脑梗死以及颅神经麻痹等。血管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监测和随访价值。MRI/MRA诊断sCAD准确率高,新的黑血显像技术能提供卓越的管腔和管壁的可视效果。CTA动脉壁增厚是sCAD敏感且特异的预测指标,多模CTA在某些方面优于MRA。DSA是诊断sCAD的金标准。目前治疗尚未达成共识,主要的方法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在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溶栓安全性得到证实,有效性有待提高。血管内治疗已初步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慎重选择。大多数sCAD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巨大占位性病变合并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切除的病例资料。结果经MRI、MRA、CT、DSA等检查及细致的术前评估,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孤立切除,术后患患恢复良好,视力视野损害明显改善,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多数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行动脉瘤孤立切除(必要时需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以避免出血、梗塞或占位效应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动脉夹层致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对7例DSA证实的自发性脑动脉夹层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血管超声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3~52岁,平均年龄42.9±6.6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无常见危险因素。6例首发症状有患侧头部或颈部疼痛,2例在脑梗死之前有TIA发作,4例前循环受累主要表现偏瘫、1例伴发作性右眼视物模糊,3例后循环受累,2例表现为头晕、言语不利,1例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例行头颈部CTA示血管重度狭窄,可见局限性扩张。1例行颈椎MRI示右椎动脉线样充盈缺损及双腔征。动脉夹层分别位于颈内动脉颈段(3例)、岩段(1例)、椎动脉V2段(2例)、椎动脉V4段(1例)。DSA主要表现为管腔重度狭窄呈线状或伴局限性扩张、动脉闭塞、夹层动脉瘤、节段性狭窄伴远端动脉夹层形成(线珠征)。2例予抗血小板聚集、5例予抗凝治疗。入院时NIHSS评分为0~9(2.9±3.3)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0~6(1.1±2.3)分;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及死亡,MRS评分5例0分,1例1分,1例2分。结论自发性脑动脉夹层所致脑梗死发病年龄较轻,多无常见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伴患侧头部或颈部疼痛,DSA是诊断的金标准,MR/CTA联合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确诊。早期诊断有助于识别风险,合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头痛1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无发热及明显外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良好,肌力5级,病理征(-)。CT扫描显示右颞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轻度受压,水肿带不明显。MRI显示右颞叶巨大占位病灶,高低信号混杂,中间有低信号影(图1)。CTA显示M2段以上有一“腊肠样”结构(图2)。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长约60mm,宽约20mm(图3),静脉腔内有造影剂存留。  相似文献   

7.
<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2,3]。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 PICA-D)也有报道[4]。此前i PICA-D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现象,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6.0%的PICA区梗死[5]和5.4%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归因于i PICA-D[6],提示i PICA-D是PICA区梗死更常见的原因。PICA管腔较细小且走行迂曲,其本身发生病变时,DSA及CTA对管腔内血流及管径变化较敏感,而无法直接显示动脉壁的结构,对...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主因"阵发性头痛1个月余"于2012年1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余前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头部胀痛,中度疼痛,以右侧枕部明显,可耐受,伴头晕,无头部外伤,无视物旋转,无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无口齿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肢体抽搐,无意识丧失,无呼吸困难,无大汗淋漓,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血压升高至220/110 mmHg,口服降压药物(卡托普利、阿替洛尔)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青中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SCAD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多因素疾病,其中,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与SCAD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研究显示,SCAD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以血栓栓塞机制为主,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SCA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多项单中心病例研究证实了血管内支架治疗SC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性,17岁,学生,因"左侧肢体麻木5 h"于2010年4月4日入院。患者5 h前在舞蹈时头部后仰,突发左侧肢体麻木伴头晕,并有头颈部疼痛不适,无明显肢体乏力。急诊入我院治疗。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传染病史,否认精神疾病史及其家族史。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左下肢无力7小时,加重伴反应迟钝、尿失禁4小时"于2021年7月8日15:30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8:30出现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需扶行,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患者未予重视.11:30患者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搀扶下仍无法行走,伴反应迟钝、尿失禁.15:30急诊以"下肢无力"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对43例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A、TCD、空腹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以栓塞多见,早期栓塞面积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4.
姜方超  翟培培  马静  李丹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1):1194-119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 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 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 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头颈联合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第1次复发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第2次复发采用弹簧圈栓塞。结果随访半年,复查DSA示瘤体再次少量造影剂充盈,病人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介入是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弹簧圈栓塞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效果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中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IAD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然而,目前IAD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由于颅内动脉管径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对43例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A、TCD、空腹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以栓塞多见,早期栓塞面积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9.
颈内动脉夹层是5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最常发生在颈内动脉的颅外段,及早识别和预防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颈内动脉夹层处血流相对缓慢,形成血肿脱落到远处,堵塞同侧颈内动脉延续的大脑中动脉,即急性串联闭塞,临床上少见.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同侧大脑中...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夹层是5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最常发生在颈内动脉的颅外段,及早识别和预防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颈内动脉夹层处血流相对缓慢,形成血肿脱落到远处,堵塞同侧颈内动脉延续的大脑中动脉,即急性串联闭塞,临床上少见.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同侧大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