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急性脑梗死(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AC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酶联免疫法测定检测血清hs-CRP、MCP-1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CAM-1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性质,根据IMT值将病人分为0.9 mm < IMT ≤ 1.2 mm、1.2 mm < IMT ≤ 1.4 mm、IMT>1.4 mm 3个亚组,根据斑块性质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9例)和易损斑块组(66例)。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AC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 < 0.01)。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在0.9 mm < IMT ≤ 1.2 mm组、1.2 mm < IMT ≤ 1.4 mm组、IMT>1.4 mm组依次升高(P < 0.05~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95、0.585、0.498,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ICAM-1、hs-CRP、MCP-1及LDL-C、合并糖尿病是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 <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及三者联合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53、0.646、0.852,灵敏度分别为69.23%、79.49%、66.67%、89.74%,特异度分别为74.24%、68.18%、65.15%、89.39%。结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可能作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IL-6和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IL-6和血清hs-CRP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L-6、hs-CRP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IL石和hs.cRP,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内分泌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T2DM患者共60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将其分为三组:IMT正常组(IMT〈1.0 mm)20例、IMT增厚组(1.0 mm≤IMT≤1.2 mm)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IMT〉1.2 mm)20例。同时从健康查体者中选取20名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均晨起空腹,记录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体重指数。口服75 g葡萄糖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采空腹静脉血10 ml,测定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脂及血清IL-10浓度。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即使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IMT值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血清IL-10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并且在三组不同IMT的T2DM组,IL-10水平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与IMT、BMI、WC、FBG、HbA1c、TC、TG、LDL-C及HOMA-IR呈负相关,其中与IMT的相关系数最高(r=-0.74,P〈0.0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0水平下降、病程、TG升高、HbA1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与颈动脉IMT呈明显负相关,提示IL-10降低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子宫腺肌病的瘀热病机特点,用清热消瘕方合化瘀止痛方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观察对患者血清IL-6及TNF-α的影响。方法:将门诊收集的6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口服清热消瘾方与化瘀止痛方)和对照组32例(口服丹莪妇康煎膏与散结镇痛胶囊),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血清IL-6和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6和TNF-α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清热消瘾方合化瘀止痛方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与降低血清IL-6和TNF-α含量,从而减轻因增生和炎症带来的疼痛和月经异常变化,促进慢性炎症和免疫复合物的吸收及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炎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高华  聂本刚  喻明 《西部医学》2011,23(2):308-309,312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不稳定斑块组96例、稳定斑块组71例、无斑块组63例;选择7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及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斑块组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I、L-6水平分别与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hs-CRP及IL-6水平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患者血清颈动脉硬化与炎性因子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缓解期类风湿患者的92例,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A组)45例,合并颈动脉组(B组)47例,同时选择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TNF-α、IL-17、CRP、IMT及ICAM-1、VCAM-1.结果A组TNF-α、IL-17较C组均存在显著性升高(P〈0.05),B组TNF-α、IL-17、CRP较A组、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MT、ICAM-1、VCAM-1较C组均存在显著性升高(P〈0.05),B组IMT、ICAM-1、VCAM-1较A组、C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TNF-α与IMT、ICAM-1、VCAM-1呈显著正相关(P〈0.05),IL-17与ICAM-1、VCAM-1显著正相关(P〈0.05),CRP与IMT、ICAM-1、VCAM-1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稳定期类风湿患者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共同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EH患者60例作为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80 mg,1次/d,疗程6个月)和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正常对照组和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空腹采血。通过血压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水平。结果替米沙坦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替米沙坦组治疗6个月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EH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反应,炎症因子参与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替米沙坦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FIB、IL-6、IL-18、ICAM-1和TNF-α的蛋白水平,起到降压作用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对MH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M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透析结束时,治疗组给予参麦注射液30m l加入0.9%生理盐水70m 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每周3次,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hs-CRP、IL-6、IL-1β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s-CRP、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hs-CRP、IL-6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降低MHD患者血hs-CRP、IL-6、IL-1β水平,提示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MHD患者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d。于术前及术后24h、14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h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4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h增高(P〈0.05),术后14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丹参多酚酸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1)、白细胞介素 6(IL-6)、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sICAM-1、IL-6、ET-1、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 MNCV及 SNCV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的各个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效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SRL-2R水平与血清粘附因子水平及相关性。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患者106例分为发作期组(61例)及稳定期组(45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IL-4、IL-13、SIL-2R及ICAM-1、VCAM-1水平。结果:稳定期组IL-13、SIL-2R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发作期组IL-4、IL-13、SIL-2R较对照组及稳定期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稳定期组患者较对照组ICAM-1、VCAM-1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发作期组患者较对照组及稳定期组患者ICAM-1、VCAM-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CAM-1与IL-13、SRL-2R显著正相关(P<0.05),VCAM-1与IL-13、SIL-2R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SRL-2R水平失衡与ICAM-1、VCAM-1紊乱密切相关,对其水平检测有助于明确支气管哮喘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药熏蒸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抗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熏Ⅰ方熏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的疗效,并探讨其抗炎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蒸馏水熏蒸组、低浓度中药熏蒸组和高浓度中药熏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用弗氏完全佐剂皮下注射建立AA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采用低、高浓度中药熏Ⅰ方和蒸馏水进行熏蒸,观察中药熏蒸对足肿胀度,踝关节病理,踝关节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B(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血清中该3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两种浓度中药熏蒸组大鼠足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05),踝关节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滑膜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明显好转(P〈0.05,P〈0.01),踝关节IL-1、TNF—α、ICAM-1的阳性表达显著下调(P〈O.05),血清IL-1β、TNF—α和ICAM-1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熏蒸组之间比较,高浓度中药熏蒸组效果明显优于低浓度中药熏蒸组和蒸馏水熏蒸组(P〈0.05,P〈0.01)。 结论:中药熏工方熏蒸可有效治疗大鼠AA,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或减轻病变关节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诱导痰中各种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和气道反应性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130例,按照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分为3组,完全控制组24例,部分控制组72例,未控制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诱导痰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13(IL-13)浓度;采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患者的气道反应性。结果3组患者诱导痰中ECP浓度、气道反应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控制组ECP浓度低于部分控制组、未控制组(P〈0.05),部分控制组低于未控制组(P〈0.05);完全控制组气道反应性雾化吸入高渗盐水量多于部分控制组、未控制组(P〈0.05),部分控制组多于未控制组(P〈0.05)。3组诱导痰中ICAM-1、IL-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中ECP与患者ACT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ICAM-1、IL-13与ACT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IL-13与气道反应性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ECP、ICAM-1与气道反应无相关(P〉0.05)。结论诱导痰中ECP可反映患者哮喘严重程度,IL-13可反映患者的气道反应性,两者对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痰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中IL-1β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验证组、维酶素组、中药组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采用高剂量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综合造模法干预32周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验证组处死后取胃,验证造模成功,其余4组按照各自给药方法干预12周。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含量;RTPCR法检测4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IL-1βmRNA表达含量。结果模型组、维酶素组IL-1β蛋白及IL-1β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中药组IL-1β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维酶素组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L-1β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消痰和胃方可下调胃癌前病变大鼠IL-1β蛋白及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7.
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再狭窄情况分为两组,比较其IL-10、IL-6、IL-6/IL-10、CRP水平。结果:80例患者中1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3.75%;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狭窄患者术前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IL-6均明显增加(P<0.05),且ISR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10均明显降低(P<0.05),且ISR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IL-6/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SR组IL-6/IL-10增加显著(P<0.05),无ISR组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SR组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无ISR组(P<0.05)。结论:IL-10、IL-6、IL-6/IL-10、CRP尤其是基础IL-10、IL-6水平与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再狭窄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美沙拉秦(艾迪莎),治疗组在口服艾迪莎的同时加用益气活血中药保留灌肠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优于对照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复发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炎性介质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在此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0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健康者的EPCs数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MT等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Hs-CRP、IL-6、TNF-α、收缩压和脉压均显著高于健康者(P<0.05);EPCs数量显著低于健康者(P<0.05)。EPCs数量与颈动脉IMT(r=0.577)、Hs-CRP(r=0.483)、IL-6(r=0.442)和脉压(r=0.39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是内皮系统、血管重构和炎性反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